学生认知发展阶段视角下的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研究
2020-11-25李静
李 静
(河北省石家庄市金地小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虽然小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也出现了若干文言文,但是学生们正式接触文言文是在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数量增多,大概占据整个语文课本三分之一的篇幅。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中考语文的重要部分。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化内涵也至关重要。然而,很多初中生却害怕甚至厌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文言文学习成为语文学习中的“沉重包袱”,导致中考语文失分严重。产生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不畅。本文将从学生认知发展理论的视角来分析衔接不畅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长期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他通过水量多少实验,三山实验,数量守恒实验,钟摆实验等测试,归纳并总结出了著名的儿童和青少年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在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结构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提升。每一个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发展都会经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新的思维能力,这些不断提升的思维能力使人们能够以更为复杂的方式来认知整个世界。每个人进入每个认知阶段的时间和速度是不相同的,但是都是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不会产生阶段之间的跳跃。阶段之间的衔接是一个逐渐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依据这一理论,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期的儿童获得了零星的逻辑思维和守恒性,思维具备可逆性,但是只能依据具体的事物来进行思维和运算。在初中时期,儿童基本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限制,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经过想象和逻辑,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即此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考。
2.衔接不畅的原因
2.1 中小学文言文学习和教学方法的衔接不顺畅。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末期和形式运算阶段的初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期。所以小学阶段的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材以寓言故事和散文为主,内容主要涉及历史和神话故事,以及儿童耳熟能详的学习生活经历。语言比较容易理解,贴近生活,有助于理解和认知。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和学习主要以诵读为主。
进入初中阶段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升,相应地,文言文的数量增加,难度提高,对文言文的掌握,不再仅停留在诵读上,还要求学生通晓文言字词的内涵,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以及文章主旨的领悟。但是,由于处在两种认知阶段的过渡期,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不完善。而且相对于小学文言文的学习而言,初中文言文的难度陡然提升,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从输灌型向讲授理解型过度,学生对于这种变化存在一定程度的难以适应,导致了对文言文学习兴趣的下降。
2.2 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内容在数量和难度上存在较大差距。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阶段的文言文篇幅增大,数量增多,约占语文课本三分之一的内容量。并且难度提高,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小学文言文浅显易懂,但是初中的文言文却是晦涩难懂。
2.3 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学生认知发展的认识不充分,导致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很多语文教师忽视了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在教学上继续沿用输灌式教学法,缺乏对学生对文言文理解的引导和启发,致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课上的讲解多是围绕文言文字词的意思,重点是帮助学生疏通对文章内容的解释,却忽略了对文章内涵的把握;重视讲解和字词解释,忽略了诵读的重要性。使得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和教学方法迥异于小学阶段,很多初一年级的学生表示适应起来存在难度。
3.解决方法
3.1 做好小学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衔接。将小学和初中的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有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不是彼此分裂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将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年级进行分解,体现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阶段性衔接。
3.2 做好中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的衔接。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主要是诵读和输灌式教学,在小高阶段,教师要侧重性的引入讲解,启发学生对相似字词进行归纳整理以及初步理解文言句式。进入了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提升,老师主要使用讲授法,同时不能忽略朗读对文言文语感的重要性,需要讲授法和朗读法同时使用。
总之,中小学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学生认知水平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文言文的选材,题材,难度,教学侧重点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应该认识并重视这种变化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升对文言文的学习,做好初中与小学文言文学习的衔接。
能唤起学生极大地写作热情。
结语
作文是生命、生活之需,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越来越成为立足社会的最起码的交际工具和工作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资源,让学生言之有物、乐于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