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得诗境始成学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互文性的运用

2020-11-25董翠菊

名师在线 2020年33期
关键词:黄鹂杜甫赏析

董翠菊

(江苏省启东折桂中学,江苏启东 226200)

引 言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巧妙运用“互文性”思想,把学生的“脑”从被支配的地位中解放出来,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解一首诗歌,还要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应不拘泥于当前的诗歌,而要善于融通,联系同一作者、同一主题、同一意象的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诗歌,让学生对诗歌的解读更深入,以此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1]。

一、聚焦作者,融平生之志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作品与作家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更与他本人的经历和思想血肉相连。因此,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学生才能客观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准确内涵。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春望》和《月夜忆舍弟》两首诗歌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杜甫遭逢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辗转各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无时无刻不撕扯着他的心。许多作品应运而生,以上两首均是杜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就的作品。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后,势必对杜甫的更多诗歌有了深刻的理解。在学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就会明白杜甫面对飘飞的茅草,缘何“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了。杜甫漂泊一生,到了晚年,在亲友的资助下暂时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他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感到快乐自足,所以面对飘飞的茅草,才会如此着急叹息。即使受到如此的生活打击,忧国忧民的杜甫依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疾呼,忧国忧民之心令人动容。正是因为了解了杜甫的经历,学生才能全面地解读他的作品。

又如,2020年南通中考卷上的诗歌赏析题考到了秋瑾的《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题目也涉及课内诗歌秋瑾的《满江红》中的表意相近的诗句及作者秋瑾的情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局限于教会学生理解《满江红》这首词,而未对秋瑾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做一番延伸拓展,学生在考试答题中就会力不从心。反观,如果教师进行了拓展延伸,学生在考场上就能如鱼得水。

二、聚焦主题,融共鸣之音

题材相同是文本互涉的重要体现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同类题材诗词作品并对其进行类比,从而帮助学生发掘文本共性,找到解读诗歌的规律与途径。

送别诗在古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赏析送别诗时,学生不能孤立地赏析一首诗歌,要学会相互联系,从中发现送别诗情感的异同。例如,在解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情感的异同及原因。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豁达乐观的情感,这和青年王勃当时的意气风发有关;而李白的诗中,好友王昌龄左迁龙标(龙标是比夜郎还远的地方),作者内心自然凄楚,故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伤感。通过相同题材的互文解读,学生会挖掘、归纳出送别题材的异同。所以,当遇到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诗歌赏析题:“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时,学生就不会一头雾水,而能很好地分析出送别诗的异同。

又如,贬谪诗是古代诗歌中一类重要的题材。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孤立地分析一首诗歌,而应把多篇贬谪诗串联起来,以寻求古代文人遭遇贬谪时的心境。所以,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韩愈的《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李白的《行路难》时,这四首诗歌同是诗人仕途失意之作,又同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四位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这样富有思辨色彩的探究题,会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并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三、聚焦意象,融文化之美

意象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诗人在创作时会或多或少地选取各种客观事物写入诗歌,构成具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意象。学生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意象本身是文本之网的联结点,是文本与文本之间交叉的关键位置。学生必须认识到,意象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由各个时代的诗人反复塑造而成的,每个意象背后都站着无数的诗人。正因为忽视了这一点,学生在平时解读诗词时,往往忽略了意象背后庞大而深远的意义,过于浅显地解读意象。

例如,笔者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就特意针对“月”这个意象所蕴含的感情来赏析诗歌。笔者和学生一起归纳学过的带有“月”意象的诗歌,并进行归类。

思乡怀人:《月夜忆舍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静夜思》《宿建德江》

郁闷愁苦:《枫桥夜泊》《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爱国之情:《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出塞》

阔大壮美:《春江花月夜》《旅夜书怀》

……

通过对不同诗歌中的“月”意象的解读,月亮这一无生命的自然之物变得多姿多彩起来。比如,在王昌龄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月”作为见证过秦汉历史沧桑的永恒象征,成为诗人对历史感慨的寄托。这个意象的含义是时间永恒,以前学生虽然背诵过这首诗,但是并未深入探究。现在通过拓展阅读,把学过的诗歌用意象串联起来,学生能够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兴趣浓厚,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意象本身是有创造性的,如黄鹂在不同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可以是截然不同的。比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传达的是喜悦之情。而金昌绪的《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黄莺儿则传达出烦闷之情,因为女子梦见西征的丈夫,可是好梦被莺啼吵醒,心情自然是烦闷不已。而杜甫的《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黄鹂的意象所表达的感情则更为复杂。杜甫来到武侯祠,只见碧草,只闻莺啼,不见丞相,美景更添感伤。因此,在这首诗中,黄鹂的意象表达的情感更多的是惆怅。从对黄鹂意象的探究中,学生可以发现不同诗人在不同心境下创作的诗歌中,其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很丰富的。2020年浙江温州中考语文卷就考到了不同文本下的“芭蕉”意象。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对各个意象的探究,让学生的知识广度有无限延伸。

结 语

在巨大的古典诗词宝库中,任何一首古诗词作品必然与其他古诗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互文性,无疑能够增强古诗词阅读的审美游戏性,有思维在文本间自由穿梭的意味。通过互文性渗透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探究,学生能够从原有的读懂一篇诗歌转变为读通一类诗歌,重要的是能够实现由读懂到读通的转变,这一过程充满了语文思维的审美情趣。

猜你喜欢

黄鹂杜甫赏析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春天的小精灵
两只黄鹂
登高
问黄鹂
绝句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