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在清代笔记中的呈现

2020-11-25

体育科研 2020年6期
关键词:蹴鞠笔记体育

邵 刚

“笔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体裁的一个门类,又称笔谈、漫录、随笔等,往往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多是古人不拘体例、随笔杂谈的文章小品。 此类文章,旧时也称“小说”,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至宋代宋祁以“笔记”作为书名,后人效仿,历代沿用,“笔记”成为一种体裁。 流传至今的笔记,虽不乏子虚乌有、怪力乱神之流,但就总体而言,笔记的特点与灵魂是“实录”[1]。 笔记或辑录前朝人物之遗文轶事,或记载作者耳闻目见之观感,包含风俗民情、野史考证、文人趣事、志怪传奇、随笔杂录等,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极富文学和史学价值。笔记发展至清末,大约不下三千种,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清代是笔记发展的鼎盛时期。 本文主要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出版的《清代笔记小说大观》[2]为参考资料,搜集并整理其中的体育史料,从而探寻清代体育的特征,同时也唤起体育史学者对笔记一类“稗史”资料的重新关注。

1 清代笔记小说中的体育活动

1.1 骑射活动

“骑射国语”乃“满清之根本,旗人之要务”。 《啸亭录》载“国家(清)以弧矢定天下,凡八旗士大夫无不习勚弓马,殊有古风”[2]4695。 正因如此,马术和射箭是清代笔记中描写数量最多、 笔墨最重的两项体育活动。 体现在清代笔记中骑射活动的参与者多为皇室贵胄、八旗子弟和士大夫阶层,从这点上说,清代笔记呈现出清代贵族体育生活的真实面貌。

《檐曝杂记》记录了作者赵翼观看元宵节“八旗骗马诸戏”的精彩场面,“或一足立鞍镫而驰者;或两足立马背而驰者;或扳马鞍步行而并马驰者;或两人对面驰来,各在马上腾身互换者;或甲腾出,乙在马上戴甲于首而驰者,曲尽马上之奇”[2]3107,这里的记载足证八旗子弟骑技之高超。 马术除了在民俗节日里供人观赏外,对清王朝的外交事业也“意至深远”。“蒙古诈马戏”就是清代皇室秋狝时“岁岁如此”的表演项目,“其法驱生驹之未羁靮者千百群, 令善骑者持长竿,竿头有绳作圈络。突入驹队中,驹方惊,而持竿者已绳系驹首,舍己马,跨驹背,以络络之。驹弗肯受,辄跳跃作人立,而骣骑者夹以两足,终不下,须臾已络首而驹即帖伏矣。此皆蒙古戏,以供睿赏者也”。清入关后,蒙古等少数民族成为清王朝极大的威胁,一方面同“满蒙联姻”制度一样,为与蒙古修好,清朝将骑射、摔跤、套马等体育项目作为与蒙古交流的手段,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战备考虑,将其作为练兵手段,更有宣示军威、震慑邻国的意图,“上岁每行狝,非特使旗兵肆武习劳,实以驾驭诸蒙古,使之畏威怀德,弭首帖伏不敢生心也”[2]3108。可见,自古以来,体育就是政治角力的手段之一。

习射是清代贵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朝之制,凡八旗子弟十六岁以上,俱令习弓矢,是行古道也”[2]3477。 善射更是清朝军队系统官位升迁的参考指标,《啸亭续录》载“今上自甲戌春,命八旗护军、前锋营每旗拣选善射者百人,上亲阅视,其中优者,立为擢升,岁以为常,大有安不忘危之意”[2]4695。 为“安不忘危”,皇帝通过嘉奖善射的军人,鼓励军队习劳练武,防止太平年间军队骄奢淫逸、贪图享乐。 皇室射箭还有“十五善射”的陪练制度,“国初定制,选王公大臣以及满洲武官中之善射者十五人充禁庭射者,赏戴花翎。 凡皇上御射,皆侍其侧,命射则递射之,名十五善射云”[2]4684。 自小经过射箭训练的皇家子弟,其射技自然高超。 《啸亭杂录》载乾隆皇帝“习射以示武,……乙巳秋,天气肃爽,帝乃习射门侧,发二十矢,中者十九”[2]4379。 《南亭笔记》也有“道光神弹” 的记载,“道光才艺超迈, 而尤娴骑射。 所御弹弓,能于百步外瞄准击飞鸟,百不失一二”,并且记载为阿哥时的道光曾依靠神弹绝技, 抗击天理教乱匪的故事[3]。 清代笔记文章记载的骑射参与者,大多是满清贵族, 也少见汉族士大夫阶级善射的记载,如《筠廊偶笔》作者宋荦自述“余性喜射猎。十岁时随先文康公于喜峰口,飞骑逐黑白兔至塞外,得兔而返。判黄时率健卒出猎,一日得三虎。 后连捕十余虎,黄州之害几除”[2]14。

1.2 棋牌活动

棋牌是清代笔记里篇幅数量仅次于骑射的体育活动,这里的棋牌主要包括叶子戏、马吊、围棋、象棋、骰子。棋牌活动在清代笔记文章里呈现为起源考证、文人雅好、劝赌警世三方面。

由于乾嘉之学的兴盛,清代文人无意中对于棋牌活动的考据研究对当今学者研究古代民俗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例如关于现今已不盛行的民俗游戏“叶子戏” 的起源,《坚瓠癸集》 作者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证,“叶子不知所起,其式必须官样,……世传叶子晚唐时妇人也,撰此戏,……潘之恒《叶子谱》云:叶子始于昆山,用《水浒传》中人名为角抵戏耳”[2]1447。 也有对叶子戏改良创新的记载,《坚瓠广集》载“潘之恒《亘史》:万历丁酉,冰华梅史以燕都妓女四十人配叶子,以代觥筹”[2]1637。 叶子戏后来经过演化,形成了另一种形态的博戏——马吊。《茶余客话》卷十八载“叶子戏,明神宗末年而小变,图山东群盗像而斗之,以百贯灭活为胜负”[2]2933。《坚瓠癸集》记“古惟扯张斗虎,至冯犹龙始为马吊”[2]1447。《两般秋雨庵随笔》对于象棋的来历进行了多方考证, 介绍了三人象棋的规则和玩法,“棋盘三角,中为大海。 三角为山为城,兵旗车马具行山城,炮火过海。起手大抵两家合攻一家,然危急之际,亦须互相救援”[2]5360。骰子即色子,如今的色子经过演变,多为正方体,《茶余客话》 对于骰子早期的形态有过描述,“古惟斫木为子,一具凡五子,故名五木。 其形两头尖锐,中间平广如杏仁,惟尖锐故可转跃,惟平广故可镂采。凡一子为两面,一面涂黑,上画牛犊;一面涂白,上画雉”。 由此可见骰子早期应是两头尖,中间平,可以旋转,黑白两面分别画有牛犊和雉两种不同图案的多面立方体,其玩法是“投子者五皆黑名卢,五黑皆现,则五犊随现,樗蒱最高之采”[2]2935。 这些考证是研究清代体育民俗不可不读的资料。

此外清代笔记也有对历朝围棋名手、 国手的记录[2]2953。 《茶余客话》有文天祥嗜象棋的记载,“文文山嗜象棋,以其危险制胜奇绝者命名”[2]2952,《坚瓠己集》作者将黄庭坚“坐隐不知岩月乐,手谈胜与俗人言”的“用心忘身之态”,与苏东坡“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优哉,聊复尔耳”[2]1135的晓畅达观作对比,展现出两人对弈棋的不同态度, 反映出弈棋这一雅趣在文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博戏遣兴,棋牌是消闲的一种手段,也可以成为赌博的工具。 《履园丛话》作者钱泳便认为“博弈、饮酒、唱曲,皆可以贼子弟之性情,废读书之事业”[2]3477。因此,清代笔记里也不乏有对棋牌批判,劝人戒赌的警世文章。 《坚瓠癸集》有视叶子戏为“贼道”,并对沉迷叶子戏赌博反思和批评的《戒角文》一篇中“一朝而获十,终日不获一,难乎有恒矣。以若所为,虽得之不可必得,亦悖而出,可坐而致也。 呜呼!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孰乐? 吾不与也。 夜以继日,坐以待旦,无益,不如学也”[2]1449。 《坚瓠补集》载“凡人无所事事,便思着棋。偶然则可,久恋则不可,……人生要紧之事甚多,而或以此虚度光阴,大为可叹”[2]1871。 清代笔记中对于棋牌源流的考证反映出清代 “乾嘉之学”的兴盛,而对于赌博的批判,则反映出中华民族惩恶向善的精神追求。

1.3 球类活动

清代笔记对于球类活动记载不多, 大多是对球类考证和善于踢球者的记录。 《坚瓠甲集》载北宋词人柳永的长兄柳三复, 靠球技赢得了官位的故事,“柳欲见晋公无由,会公蹴球后园,球偶迸出,柳挟取之,因怀所业,戴球以见公,出书再拜者三。 每拜,球起复于背膂幞头间。 公奇之,延于门下”[2]636。 在向官员行礼的同时,还能使球落在自己的身体上,而且是三拜,由此可以看出柳三复球技的高超,和后来的高俅一样都是将蹴鞠技艺作为进身之阶的案例, 足证宋代蹴鞠运动自上而下的兴盛, 从中也能略微察觉出宋代社会的些许隐患。从史料分布看,清代笔记中对于球类活动记载很少,也较为分散,侧面反映球类活动在清代已经不盛行。

1.4 其他体育活动

1.4.1 民间武术

《今世说》载“洞庭叶林屋少尝学翁家枪,每投石超距,以验其法。会有贼舰泊太湖,欲上山肆掠。叶倡率乡勇却之,一时称其绝伎”[2]185。此处“投石超距”是两项提升身体素质的运动,“投石” 类似于现在的扔铅球,属力量素质练习,“超距”相当于如今的跳高,属灵敏素质练习。 《冷庐杂识》有清代天津民间消防队习武练兵的记载,“城内外置水龙四十八, 各隶以二百人,人皆土著,按期练习武力,无事仍安常业,有事则一呼毕至”[2]5176。 中国古代,很多体育活动的发展都缘于生活的需要,经过劳动人民有意识的创造,逐渐转向娱乐等更高层次的功能, 这种民间军事体育的记载也是古代体育实用性的真实反映。

1.4.2 舞蹈

《啸亭续录》记载了清代皇家流行有喜起、庆隆两种舞蹈。 “凡大燕享,选侍卫之獧捷者十人,咸一品朝服,舞于庭除,歌者豹皮褂、貂帽,用国语奏歌,皆敷陈国家忧勤开创之事。 乐工吹箫击鼓以和,舞者应节合拍,颇有古人起舞之意”[2]4699,描述的是喜起舞。庆隆舞在《竹叶亭杂记》里有过详细记载,“以竹作马头,马尾彩缯饰之,如戏中假马者。 一人躧高趫,骑假马。 一人涂面,身着黑皮,作野兽状,奋力跳跃。 高趫者弯弓射。 旁有持红油簸箕者一人,箸刮箕而歌。 高趫者逐此兽而射之,兽应弦毙”[2]4776。《竹叶亭杂记》还录述了时人重现唐代王建《宫词》中“太平万岁舞”(字舞)的情况,“其制人持一竿,竿上横一竿,状如丁字。 横竿两头系两红灯,按队盘旋,参差高下,如龙之宛转。少顷,则中立,向上排列‘天下太平’四字”[2]4777。清代笔记中记载的舞蹈规模宏大, 体现出体育活动的阶级性。 舞蹈作为统治阶层的娱乐手段,在国家庆典这一公共平台上,“敷陈国家忧勤开创之事”,实际上起到宣扬统治阶层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1.4.3 投壶

《履园丛话》载“至于投壶之礼,今虽不行,亦可使子弟习之,以收束其身心,……使身如鹄立,筹如燕飞,能十投九中,自心旷神怡,则贤于博弈、饮酒远矣”[2]477。投壶在清代已不盛行,但当时士大夫阶层却意识到其“收束身心”的独特功能,并视投壶为一种教育手段, 可见当时知识分子对体育运动的教育功能已有相当的认识。

1.4.4 龙舟

《啸亭杂录》载“乾隆初,上于端午日命内侍习竞渡于福海中,皆画船箫鼓,飞龙鹢首,络绎于鲸波怒浪之间。 兰桡鼓动,旌旗荡漾,颇有江乡竞渡之意”,观龙舟竞渡目的在于,“每召近侍王公观阅, 以联上下之情”[2]4687。 龙舟是汉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明代史料里就有宫廷赛龙舟的记载, 清廷观赏龙舟是继承明朝时期的宫廷旧俗, 由此可见清代贵族体育受到汉文化影响的一面, 这里观看赛龙舟成为皇帝与王公贵族们联络感情的纽带,或者说是一种社交手段。

1.4.5 杂技

《檐曝杂记》载“未至木兰之前,途次每到行宫,上辄坐宫门外较射。 射毕,有跳驼、布库诸戏,皆以习武事也。 ”跳驼,即跳过八尺高的骆驼,相当于现在的跳高,“牵驼高八尺以上者立于庭,捷足者在驼旁忽跃起,越驼背而过,到地仍直立不仆,亦绝技也”[2]3108。诗文《行围即景·跳驼》里也有描述,“明驼身高八九尺,人欲骑之驼屈膝。 是谁捷足矜跳腾,曲踊能向驼身越。 如丸脱弹决而起,如水轻搏跃而出。 翩然蓦过驼背来,不著驼毛一毫乎”[4]。 布库又称撩脚,即摔跤,“本徒手相搏而专赌脚力,胜败以仆地为定。其人皆白步短衫窄袖,而领及襟用布七八层密缝之,使坚韧不可碎。 初则两两作势,各欲俟隙取胜;继则互相扭结,以足相掠,稍一失,即拉然仆矣。 既仆则敛手退,胜者跪饮一卮而去”[2]3108。 又载“回人绳技,……回人有能绳技者,与内地不同。 内地走索之法,椓两竿于地,以索平系于竿,而人往来其上耳。 回人则立一木,高数丈者,其颠斜系长绠属于地,回人手横一木,取其两头轻重相等,不致欹侧,则步绠而上,直至木之颠。并跷一足,而仅以一足踏于绠,口唱歌,良久始下。 真绝技也”[2]3114。

1.5 女子体育活动

《坚瓠甲集》载“明初彭氏云秀以女清芬挟是技(蹴鞠)游江湖,人扣之,谓有解一十有六。 詹同文赠以《衮弄行》”[2]636。 《虞初新志》记载了明朝时期的名妓董小宛曾“扁舟游西子湖,登黄山、礼白岳,……抵京口,陟金山绝顶,观大江竞渡以归”[2]562。 清代笔记里收录了不少描写女性体育的诗歌,如《坚瓠辛集》就录有“美人踢球”“美人骑马”两首诗[2]1317。 但清代笔记中关于女子体育的记载极少, 说明当时女子体育不兴盛, 这与自宋朝以来对于女子的精神束缚不无关系, 此外明清鼎盛的缠足风气也从肉体上直接限制了女子参与体育,这种现象直到民国才有所改观。

1.6 健康养生思想

清代笔记里有大量的养生类笔记。 这些笔记大致可分两类,一是知识分子整理编辑历代养生思想,并加以批注补充; 二是知识分子自身进行养生实践活动后的心得体会。 《茶余客话》载有大量养生类笔记,如“养生之法”曰,“真气自守,内无饥渴。 和气自卫,外无寒暑。 衣食所需,不复动念。 耳聪目明,思虑清静。 步履轻健,寝寐安和。 又云:心息相依,息调心静。神气交养,气定神全”[2]2836。强调作息规律,“鸡鸣鸟未噪,人未动之先,阳气清盛,宜起坐衾中,收此气以自养。 大能益人”[2]2837。 强调饮食有节,“不以气海熟生物,暖冷物,时号善养生者”[2]2836。 关于睡眠方法的“睡诀”,“睡侧而屈,醒正而伸,早晚以时。 先睡心,后睡眼”[2]2837。 强调寡欲可以长寿,“君子甚爱气而慎游于房”[2]2841。 又有“医须谨慎”“病不可执一而论”等医疗观的记载[2]2843。

另外有“静以修身”“乐得清闲”“知止有余”3 种精神调节的方法。 《坚瓠辛集》 里有这样一番议论,“人生才力几何,分量几何,而事必欲做尽,福必欲享尽,智巧必欲用尽,是焚林而狩,竭泽而渔,如明年之无兽无鱼何?”[2]1285作者认为人想获得健康快乐还必须 “身心俱闲”,“身闲可以养气, 心闲可以养神,身心俱闲,与道合真”, 又引诗“午窗睡醒无他事,胎息闲中有秘方。”[2]1107这些思想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今读来,受益良多。 综合来看,清代笔记所体现出的养生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作息规律、饮食有节、静以修身、寡欲延年、乐得清闲、知止有余6 种养生思想,以及辨证施治的医疗观。

2 清代笔记呈现出的清代体育特点

2.1 贵族体育参与的民族差异

清代贵族体育活动参与的民族差异主要体现为满汉差异,即满族尚武,汉族好文。而民族差异的背后反映清代贵族体育参与的阶级分化。 大量笔记表明,清代皇室子弟、八旗贵胄将体育作为贵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运动充满了竞争性、对抗性,如赛马、射箭、相扑等,多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而受宋明理学、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的汉族官员、士大夫阶层的体育活动记录,多呈现为棋牌、静坐、导引等对抗性较小的民俗体育项目。也见有汉族官员射箭的描写,“每岁射布靶时, 汉大臣官员有能射者,亦许与及,上特每赐花翎以旌奖之”[2]4695。 但从这种描述中就可以分析出,汉族官员在进行宫廷射箭等体育活动时是被边缘化的。这种差异除了可以追溯到汉民族自宋代以来的重文抑武的风气外,清朝政府出于统治阶级需要的约束与限制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2.2 部分传统体育发展逐渐衰落

从数量上看,相较于历代笔记,清代笔记对一些中国传统体育活动(如蹴鞠、投壶、捶丸、跳百索等)的记载数量明显减少,有的项目甚至没有出现。 例如蹴鞠, 流传至今的清代笔记小说除少量记载蹴鞠以外,笔墨最重的描写就只有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刚勇有力,能举石舂。父子善蹴鞠”的《汪士秀》[5]。除了养生导引术得到知识分子阶层整理编辑外,民间武术迫于清政府政治压力呈现出畸形发展的状态。 清后期,西风东渐,笔记小说里也出现了大量的“西洋景物”“外国风俗”等内容,西方现代体育也以不同的面貌在中国扎根、发展。 同许多传统技艺、传统文化一样,部分中国传统体育活动在这一时期逐渐走向衰落。

2.3 体育考据研究的兴盛

受清代早期政治环境影响, 知识分子慑于统治阶级对于思想学术界的高压,对时事噤若寒蝉,学问研究也转向对社会历史方面的考据, 史称 “乾嘉之学”。 受此影响,流传至今的清代笔记不局限于体育活动、体育人物的记录,大量笔记更涉及体育运动起源和发展的考据、养生思想的辨证总结,为后世学者们了解、 研究中国古代体育与养生思想起到了参考和启发作用。 例如在《坚瓠甲集》中,对“秋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过一番考证,“罥索, 秋千也,见《涅槃经》。 儛絙,今之软索,见《三国志》。 秋千云自齐桓公伐山戎传其戏入中国, 今燕齐之间清明前后此戏盛行。 《文苑英华》载高无际《鞦韆赋》序云:汉武帝后庭戏,本云千秋,祝寿之词也,语讹传为秋千,字讹传为鞦韆”[2]635。这些考据研究出处明显,脉络清晰, 客观上对于总结和保存中国体育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一点来说,部分清代笔记已经具有现代意义上体育史学论文的构成元素。 清代朴学兴盛缘于政府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压统治, 知识分子迫于压力“只致经典,不问世事”,病态的政治环境却促进了体育史研究的发展。

3 清代笔记小说在体育史研究中的价值与应用

3.1 拓宽体育史研究视域

清代笔记不仅记述大量清朝体育活动, 而且对于前朝体育风貌也有录述,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说研究清代笔记中的体育史料是对中国古代体育史的一次总体性回顾。另外,笔记小说多为“处江湖之远”的在野之人所作,这些笔记不为政绩、不为媚上,也极少“宏大叙事”,更多的是作者所见所闻的观感。与官修正史不同,笔记很少过分人工雕饰,是原始资料的再现,故其“补正史之缺”的价值有目共睹。正如鲁迅先生曾说:“野史和杂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 挟恩怨,但看往事却可以较分明,因为它究竟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6]。 清代笔记小说的客观叙事,为后人呈现出丰富、 生动、 有血有肉的中国古代体育风貌。在历来编修的体育史学著作里,清代笔记小说都是重要的参考史料, 这说明体育史学家素来注重被称为“稗官野史”的笔记文章,从这一点上来说,清代笔记, 甚至以往历代笔记小说均有十分重要的体育史料价值。 因此,以清代笔记小说为切入点,挖掘体育史料,探究中国古代体育内容,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来说,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3.2 清代笔记中史料的辨讹

对笔记一类的史料,也不可全盘吸收,在细读的同时更要进行辨讹,错误的史料应及时向学界指出。如《坚瓠甲集》载“球名踏踘,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蹙踏而戏,见《霍去病传》。 注云:穿域蹋踘。 盛于唐,‘三郎沉醉打球回’可见。 其制以革为圜囊,实以毛发,后则鼓之以气”[2]636,这些论述实际上是对蹴鞠运动的考证。 作者将《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宋诗《打球图》作为参考资料,论述蹋踘的起源和制作工艺。 “始于轩后”即说明早在黄帝时期就有类似蹴鞠的活动,这一点在后来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的帛书《十大经·正乱》中也有记载[7]。 轩辕黄帝虽是神话传说,不可尽信,却也足见蹴鞠运动的起源时间非常早。“军中练武之剧”则表明当时“蹋踘” 是作为一种军事训练而进行的体育活动,“穿域蹋踘”说明霍去病在营地里进行足球练习,这些记载如今也多被相关史学研究者承认和使用。 “盛于唐,‘三郎沉醉打球回’可见”,此句论述错误,近年研究表明“三郎沉醉打球回”中的球应该是马球[8],而不是蹴鞠[9-10]。 史学研究素来有“孤证不立”的原则,在对待繁杂的史料时要注意辨别史料的真实性, 结合历来体育史研究成果,进行多方考证,尽量追溯第一手史料,避免传讹。

猜你喜欢

蹴鞠笔记体育
我国蹴鞠的起源与发展及消亡研究
历史上有一个大转折点是谁决定了古代足球的兴衰?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们的“体育梦”
我的自然笔记(一)
蹦鞠
爱的笔记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