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满族射香火活动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2020-11-25党广伟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灌篮 2020年20期
关键词:香火射箭狩猎

党广伟 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满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民族称谓,朝代初期满人入关后,庭院中常建有射圃,平日良朋好友常以射为会,其射法多样。清代郑钧在《天咫偶闻》中记载“又有于暮夜悬香火于空而射之,则更难。然皆巧也,非力也。”在夜间将点燃的线香放在远处作为目标进行较射,这种活动在清代满族人中非常流行,是一种难度很大的射箭方式,以技巧取胜。

一、射香火是北方民族原始狩猎生活的遗存

满族这一民族名称形成的相对比较晚,属肃慎——女真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出现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等不同称谓,在入关之前世居东北“白山黑水”地区。东北地区寒冷广袤但自然资源丰富,受自然环境影响和生活条件的制约,东北地区的先民形成了狩猎的传统,人们具有能骑善射的本领。肃慎是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也是满族的祖先。《国语》记载“有隼集于陈侯之庭,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肃慎早在周代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射箭器物楛矢石砮。《通考》记载“女真,俗勇善射,能为鹿鸣,以呼群鹿,而射之。”满族人崇尚弓箭并精于射猎,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习俗中。生男孩要在门左上挂一张木制小弓箭,象征着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射手。满族儿童常进行一种叫“射箭杆”的游戏,以榆木为弓,剡荆蔷为矢,竖箭杆于二十步之外,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射击,射中箭杆者得箭,“孤矢之利,童而习之”。

夜间狩猎或夜间驱赶猛兽是满族先人不可避免会遇到的,正如宋词《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所载的“看名王霄猎,骑火一川明”,词中所提到的名王是金兵将领,描述了夜间狩猎活动场景。夜间狩猎需要借助月光或火把照明,很多哺乳类动物的眼睛会在夜间出现反光。根据满族传统射箭传承人口述资料得知,射香火最初是源于对夜间狩猎的模拟,用点燃的香火模拟夜间发光的动物眼睛。狩猎活动中经常会以动物的眼睛为目标进行射击,尤其是夜间无法看清动物的整体轮廓时会以其发光的眼睛作为瞄准目标,射鹄子也被叫作“射羊眼”。虽然射香火在清代主要是以射箭游戏的形式开展,追根溯源,射香火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夜间狩猎活动的模拟,是北方游牧民族原始狩猎文化的遗存。

二、射香火是满族骑射由狩猎和军事向体育变迁的印证

北方游牧民族擅长骑马射箭,骑马射箭既是他们的狩猎方式,同时也是行军打仗的军事手段。金人的猛安谋克和满族人的八旗,最初都是狩猎组织,“出则为兵,入则为民”。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曾说“我国中最乐无如打围”,由此可以推论“其行军布阵大致如此”。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具有狩猎和军事两种属性,且又合二为一。满洲人依靠八旗制度和灵活机动的骑马射箭打法问鼎中原,入关后视“国语骑射”为立国之本。入关后,清皇室和权贵定期举行“木兰秋狝”,每年秋天在木兰围场行围狩猎。“木兰秋狝”并非只是为了狩猎娱乐,其目的之一就是要保持八旗官兵的骑射本领,保留八旗的尚武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清初的满族旗人仍非常重视骑马射箭,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要先试弓马,射箭始终是清代满族贵族子弟必修的一项技艺,但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化导致用于狩猎和军事的射箭活动逐渐减少,在性质上逐渐发生了流变。正如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记载的那样,“家有射圃,良朋三五,约期为会。其射之法不一。”其常见射法包括射鹄子、射月子、射绸以及射香火等,射香火是唯一一种在夜间开展的射箭方式,其难度最大也最为独特。当时的满族士夫常在家中射圃开展射香火等射箭活动,注重的是射法技巧,与建朝之初的“弓用八力,箭长三尺,镞长五寸,名透甲锥,所中必洞,或连贯二人而有余力”有着明显的不同。从器物上看,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鈚箭、哨箭、骲箭、针箭、叉箭、墩箭等不同形制的箭支,射鹄骲箭和墩子箭一般用于射箭练习,射香火时所采用的应为此类箭矢。此时的射箭活动已经与建朝之始的军事和狩猎射箭不同,已经基本离开了武备的宗旨,逐渐成为射箭娱乐活动。

我国中原地区早在周代甚至更早,作为武器的弓箭就已经衍生出了教育属性,将射箭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来培养士子。满洲人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使得弓箭的武备属性长期保留,直至射娱活动普遍出现,弓箭的属性才得以丰富。射香火是一种夜间射箭方式,常伴有饮酒赋诗,以射助兴,具有明显的娱乐属性。射香火常以“火头灭而香不折”作为标准评价中的与否,在所有射娱活动中其难度最大,具有了体育活动的竞赛性、观赏性和趣味性,是满族射箭由军事、狩猎向体育变迁的印证之一。清中后期,火器在军队当中使用的越来越广泛,弓箭的军事功能逐渐减弱甚至退出了军事历史舞台,在满族盛行已久的射箭,也实现了从武备向体育的转变。

三、射香火是一种科学的射箭训练手段

射香火在清代民间十分流行,湖南凤凰都桐至今传有“郑国鸿射香火”的故事;《永顺武林旧事》记载武秀才印尚惠“晚上隔河射香火,无有不着”;《傅英仁满语故事》中有苏牧苏拉“射鸟专射脖,射兽专射眼,夜天射香火,火灭香不折”;湖南郴州更有“不管你和我,当面射香火”这个谚语。射香火还演变成了满族儿童射箭杆游戏。射香火在古代是一种极其常见的夜间射箭训练方式,在没有灯光照明的暮夜中以香火为亮进行瞄准和射击。人们有意或无意中采用的这种夜间射箭练习方式,却蕴含了丰富的射箭科学和哲理。

(一)夜射香火有助于射手深度入静

“清净无为”是射箭运动最高的心理境界,这要求射手聚精会神、排除杂念。心静与否直接影响习射的效果,习射时的杂念往往来自外界环境和自己的内心。夜间万物俱静,周遭杂物不袭人眼,在这种环境下习射无疑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外界环境引起的注意力分散,更有利于射手深度入静。

夜间射香火这种练习方式,还有利于射手内心的静定。在东亚其它国家的弓道当中也有类似的练习形式,欧根·赫里格尔在《学箭悟禅录》中描述了类似的射箭练习情景,弓道大师阿波研造夜间将点燃的线香插在靶前沙堆,并关闭靶台灯后向靶子射箭。夜间射香火练习时,受视线的影响不容易看清楚箭支的散布,同时因为香火头目标很小并不容易射中,因此射手更容易利用身体的本体感觉来感知动作技术。从射箭训练的角度来看,射的结果容易引起射者心境的变化,往往过于追求射中会导致动作或节奏的失调,甚至会因为错误的神经条件反射引发“射病”。射香火这种射箭练习方式由外在的视觉反馈转换为内在的本体感知,注意力从注重射中的结果变为注重射的过程,这无疑是一种更符合射箭运动训练规律的练习方法。

(二)射香火能够培养直觉瞄准和建立“靶实星虚”瞄准方式

传统射箭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射法,瞄准方法也不尽相同。根据瞄准系统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视觉瞄准和直觉瞄准。视觉瞄准一般要以目标中心点、箭头、弓身一侧边缘和眼睛这四个点组成瞄准基线,根据视线焦点的不同又分为“靶实星虚”和“星实靶虚”两种方式。清代所使用的弓以筋角弓为主,弓胎木质或竹质,弓面贴牛角,弓背贴筋,现在一般将其称为传统弓或角弓。传统弓是一张裸弓,没有任何的瞄准设施,瞄准时如果将视觉焦点放在箭头或弓身,身体微小的晃动都能使射手清晰地看到箭头在靶面某一区域有较大的移动,容易引起射手的有意注意。清代刘奇在《科场射法指南车》中记述“人之精神,全在于目。目注于的,则精神亦注于的。注者,宜注的心。注的心三字,是审的外诀,不可忽略。若无轮廓方好,不宜看箭、不宜看手、不宜怒、不宜瞬、不宜呕、不宜斜视。且身心相应之妙,内外相合之符,总在此目,切不可忽略。”传统射箭瞄准时将靶心看实并把弓或箭看虚,通过弓或箭的虚影与靶心形成参照既为“靶实星虚”瞄准法,这种瞄准方法也就是刘奇所说的“注的心”。“靶实星虚”瞄法在现代反曲弓中是否适用我们暂不讨论,但对于传统裸弓来讲,更能使射者心手相应。射香火时射手在夜间无法直接看清远处的靶面,更无法看清箭头指向靶面的具体位置,香火头的亮光是明确和固定的,视觉也就不容易放在箭头上,更有利于射手将视觉聚焦在香火头上而形成“靶实星虚”。减少了视觉的干扰,有利于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身的感觉和动作上,提高下意识瞄准和减少有意识瞄准,从而避免注意力只集中在瞄准上而破坏直线用力。射香火有利于减少对“瞄准线”的依赖,帮助射手体会直线力指向来建立更高级的直觉瞄准。

四、小结

射香火作为满族原始狩猎生活的遗存,是满族原始生产生活的一种记载方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应得到保留和传承。射香火又是满族骑射由狩猎和军事向体育变迁的印证,进一步挖掘射香火活动的具体规则和礼仪流程,可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或竞赛项目,凸显民族体育文化特色。传统射箭目前在国内尤其是高校得到复兴,开发射香火等少数民族传统的射箭活动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课程内容。夜射香火还可作为一种射箭训练手段,对于射手的深度入静、提高本体感受以及培养更高级别的瞄准方式具有独特作用。

猜你喜欢

香火射箭狩猎
清明
两支箭
财神香火旺
学射箭
烧香发财
射箭游戏
狩猎还是偷猎
恐龙是怎么狩猎的?
跳跳龙失踪
秀逗原始人④狩猎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