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①
2020-11-25罗瑞
罗 瑞
一、 引言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基调、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所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习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也需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 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多种因素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联系机制能够形成合力体系,“大思政”格局是对此整体形态的描述。 “大思政”格局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从“教育者”向“宣导者”、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从“单向灌输式”向“双向沟通式”转变,构建全校各部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大思政”的工作格局。 英语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课,部分学校也要求学生必须取得英语四级的考试证书,学习时间跨度比较长,课时也比较多,与此同时,教学对象也存在差异性,学生来源比较广泛,所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且必要,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学习观和价值观,帮助其学习与成长。
二、 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一)英语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
在日常的教学流程中,教师对英语语言内容以及文化知识传播比较重视,对于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也比较重视,学校的教育宗旨大多以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以及语言的实际运用作为主要的教学重点而开展的。 所以,英语教师对于英语专业知识比较重视,也积极地参与知识内容的学习和培训,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并没有格外注意。 大多数英语教师认为思政理论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足够,自己主要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进行高效率的英语专业知识学习以及应对等级考试测评,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减少了学生在英语教育中培养道德品德的机会。
(二)教学素材中的西方文化知识相对偏多
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文化生活,加强其全球化理念和国际化视野。 当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对本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教育并不十分理想,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中华文化失语现象”。 这些大量的教学素材会使高校学生的思想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缺乏对我国优秀思想品质的传承,难以全面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致一些学生盲目地崇拜西方的文化理念,对于我国的文化认知感降低,不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利于引导学生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坚持文化主体性、坚守文化话语权。
三、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构建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工作要求教师“深化思想引领,践行使命担当”。 关注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的塑造不仅可以解决高校所面临的一些专业性问题,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国家和社会存在的一些现实性问题。 随着大思政理论格局的进一步深化和推广,高校英语教师要正确地树立起思政教育意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着力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结构,优化开拓当代大学生的英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思政格局下需要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大思政格局要求高校师生共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高校的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通过跨文化比较,引导学生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大思政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及价值,树立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独立思辨技能。 与此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能够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明确自身的社会价值,完善自我,塑造健康的人格。
(二)大思政格局下需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在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中,社会主义人文精神本身就是引导学生构建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一种内在灵魂。 学生对于我国人文历史的学习与自豪感以及对传统精神的认同感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循环。 高校在教学中还需不断地注入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内涵,强化广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其家国情怀,进而促使其个人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协同推动与共进。 在大思政格局下,培养对不同意识形态有清醒认识和正确立场的新时代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四、 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有机融入
(一)课程思政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体现
高校英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和收集一些体现中国思政元素的听力素材。 在听力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并且领会重要的思政层面的词汇和相关短语,让学生通过听力教学来细化理解教材的思政价值以及内涵。 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应该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定期收听中国访谈类英语新闻或者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节目,对重要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
听力材料的选择也可以为政治历史新闻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等,合理安排时间和地点引导学生收听相关材料,与此同时,完善听力笔记内容,为后续的交流和讨论做准备。
(二)课程思政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体现
高校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话题,在口头表达的训练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例如,结合当下新冠疫情的背景,可以设置话题“Heroes of Our Time”(时代的英雄)。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英语介绍我国抗疫英雄的伟大,并且可以补充介绍戍边战士的英雄事迹,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习英雄的爱国爱党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三)课程思政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高校英语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技能时,可以融入思政教育。 通过选择恰当的阅读素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 采取积极引导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学习。
例如,适时补充恰当教学资源,以满足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从中国政府网、外交部、学习强国、中国日报等官方网站和App,以及国外PBS、Frontline 等网站获取国内外时事政治新闻及社会热点话题等相关阅读材料,把握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的方向,不仅帮助学生积累时政方面的词汇量,而且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五、 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当下的高校教育中,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会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混为一谈,所以,有必要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培训,让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念以及价值有全面深入的认知。 高校英语教师需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政治思想观念的学习,对党的方针以及国家相关政策透彻了解,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英语教师不仅需要英语专业知识和跨文化知识,也需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对国家教育行业的发展具备充分的认识,提高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英语教学中春风化雨、如盐入水地充分融入思政元素。 与此同时,高校需要组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引导英语教师共同学习,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文件,提升思想觉悟,积极探讨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策略。
(二)完善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实施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策略,将互联网技术和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加强学生在课前准备、课中学习、课后任务之间知识内容连续性的学习。 高校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思政相关知识内容合理且生动地引入到实际的英语教学课堂中来(微课、手机App 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助推教学工作的开展,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活跃积极性,以此提高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于英语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
(三)设立专项英语类选修课程
高校英语选修课可以以网络课程的方式开展,实施专题讲座、线上互动交流等。 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英语类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并且融入思政教育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英语类选修课的设立不仅可以提升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可以全面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四)利用英语第二课堂辅助教学
第一课堂起主导作用,第二课堂起辅助作用。 高校英语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授,才可以最大化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思想道德素养。 通过第二课堂,组织活动辅助英语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别大学生英语知识或能力竞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人文素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实施学校内部的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念的树立。 英语教师也可以自行组织英语演讲和朗诵比赛,以及开展英语有奖征文活动等,也可以利用某一社会事件为主题举办英语沙龙,展开讨论,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准和思辨能力。 另外,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景点,并采取英语讲解的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此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拍摄具有特殊意义的照片,通过社团或者摄影比赛进行宣传,增强其他同学对相关知识和精神的认知。 开展课外拓展活动也是辅助思政教学的有效手段,学校可以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讲座,也可组织各种红色庆祝活动,通过编舞、中英文朗读、编排英文话剧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话剧的剧本内容可以依据体现革命精神或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进行编排。 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充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标。
六、 结语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发展,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其政治思想觉悟,增强其作为一名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文章通过分析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深入分析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