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11-25王立霞
王立霞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何坊街道毛刘小学,山东滨州 251700)
引言
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龄儿童的不同年龄特征、知识积累经验、能力发展水平、认知发展规律等关键因素,抓住学生学习思维的特点,适时、合理地创设出富有数学创意、新颖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知识、规律的独特魅力[1]。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隐性的,具有潜移默化的有效持久的作用。下面,笔者将论述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趣味化游戏情境,打开“乐学”大门
例如,在教学“0 以内加法”时,教师可以创设“小兔乖乖”的童话情境,并使其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美妙的童话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小兔乖乖跳不跳”的游戏,先出示7+7=14,要求“小兔子们”估计下面出示的算式得数,比14大的就竖起耳朵跳一跳,从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得高兴、学得主动。可见,给学生创设一个趣味化的游戏情境,能为学生打开“乐学”的大门,铺设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2]。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例如,在教学“求原来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创设“数学小超市”的教学情境:“老师先买来了7 包游戏棒,又买了8 包游戏棒,分给10 个小朋友每人1 包,够不够?还多出几包?”教师为学生构建一个丰富、多样的学习空间,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意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美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有用的数学,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一门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学科[3]。
三、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一组梯形的各个面积系数计算”时,在每位学生都已经能想到借助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推导并得出一组梯形的各个面积系数计算公式后,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竞争情境:“我们看一看哪个小组能够不用这种计算方法,只利用一个大的梯形,通过剪、移、拼,推导并得出一组梯形的各个面积系数计算公式。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哪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科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探究,可以得到多种解决方法:(1)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剪拼成一个小的长方形。(3)剪拼成一个三角形;(4)先在梯形旁边平行补上一个三角形,组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直接减去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合并计算后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及其计算公式。这一典型的竞争性学习情境,激起了全体学生的认知思维意识,把全体学生引入一个积极思考、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不断迸发出新的认知思维火花,激发出新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了创造潜能,增强了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实践创造性[4]。
四、健康、活泼的问题情境,拨动学生的创新之剑
例如,在教学了“百分比的基本意义”后,教师可以要求全体学生根据中国田径代表队的男女生参赛人数的比例(5∶4),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数学联想,设计问题并写出答案。通过思考,学生可以设计很多问题:(1)女生占总人数多少相当于一个男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2)全校男生占总人数多少相当于全校女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3)我校男生参赛人数大约占中国田径队男生总人数的几分之几?(4)我校女生参赛人数大约占中国田径队女生总人数的几分之几?(5)学校男生的总人数一般比学校女生的总人数多几分之几?(6)学校女生的总人数比学校男生的总人数少百分之几?教师设计具有实际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多方位观察和联想,积极地探索尽可能多的问题和正确的解题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协同求异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深入学习现代数学。
五、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分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活动: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小的钟面运动模型,要求把钟的分针从1 开始左右拨动走一圈,同时仔细观察分针沿着时针的方向走动的情况,从而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现象,得出1 时= 60 分的数学知识。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相关知识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相关社会经验,去各大商场购物的机会少,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购物途径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商品的实际价格,教学时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把“超市”概念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商场购物体验活动的虚拟情境中进行自主学习。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可以用自己带来的生活用品创建一个自己熟悉的商品超市,其他学生可以扮演超市售货员和超市顾客,通过售卖和购买商品,体会人民币的用途和价值。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社会活动体验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和自主学习获得新知识。
六、充分挖掘教材的竞争素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练习”时,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使用计算机的速度也有所提高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一场小型的数字计算比赛。在这次比赛中,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准备,灵活熟练地运用了所学知识和技能。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创设新奇的“疑”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动力和激情[5]。数学内容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其人文性相对要少一些。然而,教师仍要从中发现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
七、创设积极的讨论情境,促进学生综合认知能力拓展和理解深化
例如,在学习“比较100 以内数的大小”时,学生每天上课都会反复比较38 和46 以内几个数的大小,但没有意会更不能言传。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小组学生可以率先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其他小组成员来说是一种表率,让他们可以根据这些想法,联系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的想法各有千秋。有的学生说:“38 没满40,46 超过40 了。”有的学生说:“38 里面只有3 个十,而46 里有4 个十。”有的学生说:“38 的十位上是3,46 的十位上是4。”有的学生说:“38 是三十几,46 是四十几了。”甚至还有的学生说:“46 排在38 的后面。”教师为学生创设讨论情境,能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进而提高学生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此外,教师创设讨论情境,还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在交流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结语
教师要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情境的创设,激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新知。教师应把心理教育融入数学课堂中,不能单独把心理辅导抽出来,成为给数学教学“穿衣、戴帽”的一种形式,要让心理健康教育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探索更为广阔的世界和数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