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定教 多点对接
——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

2020-11-25杨建峰

名师在线 2020年30期
关键词:三角形初中生数学知识

杨建峰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枫溪学校,福建南平 353407)

引言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途径。由于初中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思维能力都具备独特的特点,教师要深度剖析学生的实际学情,在综合把握各类教学要素的基础上,对接生活素材、信息教学、合作活动、知识联结等各类数学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资源的教学服务价值,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一、立足认知规律,对接生活素材

初中生学习数学新知时,往往会联系自身已有的认知经验,选择自认为合适的切入点,把数学新知堆积到已有数学知识体系中。教师应立足学生这一认知规律,对接数学新知相关的生活素材,为学生数学知识迁移搭建思维立足点,提高学生思维切入的准确性,引领学生在具体生活现象的辅助下,分析其中的数学信息,理解和建构数学新知[1]。

教师通过对数学概念性知识进行生活化处理,可以简化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概念性知识建构的准确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时,教师可以展示衣架、起重机三角形吊臂、建筑工地三角形钢架等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特点的生活实例,启发学生从中抽象出三角形图形,对课堂教学内容建立初步感知;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将三根小木棒首尾相连,组成三角形,尝试扭动该三角形,观察形状变化,感受用力情况;再用四根小木棒首尾相连,组成四边形,施加力量后观察四边形的图形变化,分析两组实验结果的不同之处;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实验分析成果,列举更多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

生活化处理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日常教学中的常用手段。教师展示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寻找共同点,抽象出三角形图形,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同时配合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堂教学的数学概念,也为之后的数学教学做好理论铺垫。

二、立足思维特点,对接信息教学

初中生的思维体系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学偏重具象化或抽象化,都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限制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把控课堂教学内容的思维难度,利用各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协调好数学思维要求的平衡性,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普及,给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教师要精心筛选有利于数学知识教学的数字化素材,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维启发。例如,在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小节时,由于几何图形知识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教师可以关注教学内容的动态演绎,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构建两个圆形,通过直接拖拽其中一个圆,演示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变化,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圆和圆由相离到相切再到相交的整个过程。在学生能够较好把握其中的数学概念后,教师可以播放日食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中抽象出圆的位置关系,巩固概念认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可用的信息教学资源早已不局限于多媒体课件。教师要以更加开放的视角,灵活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三、立足能力缺陷,对接合作活动

初中阶段,学生在数学基础、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会被放大,同一班级内的学生体现出较强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设计合作学习活动,以弥补学生某一特定能力的缺陷,引导学生在交流协作、合作探究中明确自身数学能力的薄弱点,实现取长补短,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由于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暴露出思维体系存在局限性、概念认知较为片面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时,教师如果放任学生自主学习,就会让学生坚信自己猜想的一些错误的判定方法是正确的,从而影响学生的新知建构。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回顾有关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定义,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会不断提出自己各种各样的猜想,并与小组成员一起设计探究方案,验证猜想的正误,最终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多种判定方法。

合作学习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效度,使每位学生都积极、认真地融入探究活动中。在本课例中,教师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给学生思维发散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多次经历提出猜想、设计方案、验证猜想、分析结论的探究学习过程,充分发散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强化了学生对三角形全等各类判定方法的认知印象,也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判定方法都有哪些优劣点。

四、立足方法短板,对接知识联结

数学学习没有所谓的“金科玉律”,而同样的学习方法不见得适用于每位学生。面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单一、数学认知思维固化的问题,教师应关注数学知识间的有效联结,加强各单元、各小节数学知识的脉络解读,引导学生用整体性的眼光审视数学知识,教会学生类比、分析、转化、归纳等,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

初中生的自我反思意识不够强烈,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在面对类型相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时,习惯按照固定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数据的分析”章节教学结束后,很多学生虽然能准确辨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数据分析概念,但在实际应用时喜欢依据其中一种数据展开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复习课堂上应加强对这三个概念的有效梳理,揭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解决数据数量不同、数据离散程度不同、数据大小相差不同等问题时的运用方法,并借助专项练习题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三者在数据分析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师在认真分析学生章节学习的整体情况后,要针对学生不能根据题目类型灵活选择解题方法的主要问题进行重点梳理并设计专项练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数据考量标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实效性,也让学生形成更加系统的数学概念认知,从而构建全面的章节知识网络。

结语

适用于初中生数学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加快传统教学途径的开拓创新,将更多与学生实际学情相契合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服务于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建构,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促使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有效提高。

猜你喜欢

三角形初中生数学知识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三角形,不扭腰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