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观察学情 诊断与转化高中生物学困生
2020-11-25蔡新梅
蔡新梅
(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江苏海安 226600)
引言
学困生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关注的重要对象。该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障碍,是影响班级整体成绩及教学效果的重要群体。因此,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成为各学科教师普遍关注的课题。本文以高中生物学科中的学困生转化为探讨对象,从观察学情这一视角来解读学生“学困”的原因及转化经验。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行为中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知识技能基础等方面的能力偏低,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群体。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学生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理解能力不足,学习方法不科学。总之,同样的学习内容,相较于其他学生,学困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困生不仅学习能力有待提高,他们的存在对班集体中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也十分不利。因此,学科教师要重视这一群体的存在,并结合该群体特点和情况来引导、转化他们。
一、观察学情对高中生物学困生诊断与转化的积极作用
学困生的诊断和转化一直是令很多教师头痛的问题。这一类学生一般学习水平偏低、思维存在惰性[1]。总之,这些学生在很多方面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在学困生转化方面,大量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实践验证,在高中生物学科中,学情观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首先,通过观察学情,教师能够了解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行为,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一群体的学习现状。比如,学困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的思维特点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否在生物学习中认真听讲,他们是否做好高中生物学科的提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巩固等,这些信息为转化学困生提供了客观依据。其次,通过观察学情,教师可以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密切师生关系。由此,教师便可以从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来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总之,通过观察学情,教师能够洞察学困生在高中生物学科学习中的具体困境与个性化学习特征,为有效转化他们提供依据。
二、基于观察学情视角的高中生物学困生诊断与转化方法
(一)探寻学困生特征,定位学习起点
学困生这一群体有着比较鲜明的特征,如学困生在学习高中生物时,基本上停留在教材内容表面,没有形成规范、科学的认知结构,学习中充满随意性,学习动机不明确或者不端正。这些特征是转化学困生的起步点。教师要做的就是对每位学困生的特点予以调查和整理,充分掌握每位学困生的学习特征,进而制订有针对性的对策,基于他们的学习水平,为他们制定“跳起来摘桃子”样式的目标,实施差异化教学,从而帮助学困生实现转化。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科必修1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中的“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中,教师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班级中在生物学科学习中有5 名学困生。这5名学困生中有2 名学习动机不端正,认为学习生物对自己并没有什么用;另外3 名是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虽然在生物学习中很勤奋,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习效果却不够理想。基于学困生的这些现状,教师在开展“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时,可以融合本节课知识学习价值和意义(通过对细胞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让学生认知到生命的物质性,解锁神奇的生命现象)、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思维导图法、课前预习+课后巩固训练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周星驰电影中的一句著名的台词——“人不努力,跟咸鱼有什么区别”进行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从细胞构成元素的角度看看人跟咸鱼有没有区别。”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针对课堂讲解到的重点知识来提问学困生,以便及时了解他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总之,教师可以通过诸如此类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内容的融入,有针对性地满足学困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困生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密切课堂观察,灵活调整教学
课堂是进行学困生诊断与转化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密切观察学困生,发现并整合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困生“困”的原因在哪里;另一方面在开展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困生,适当结合学困生的基本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要照顾到学困生的感受,增强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自信心,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科必修2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在讲到“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时,班级中有几名学困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迷茫困惑等表情、行为。此时,就是学困生学习的困难点。所以,课下教师可以找机会与学困生进行沟通,具体了解他们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这一块知识有哪些方面不理解或者存在什么疑问。比如,有学困生对生物进化过程中“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为什么会加快生物进化速度”这一知识点不是很了解,那么教师就可以采用案例法或者图画法等方法来为学困生讲解。同时,在“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课程讲解方面,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以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生物进化的过程,以此帮助学困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三)引入互助小组,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模式,也是帮助学困生转变的重要方式[2]。因此,教师要重视在高中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引入互助小组,让生物学习水平高的学生与学困生组合成为帮扶小组或者学习合作组,或者教师可以为学困生建立补习互助组,在互助组中为学困生的生物学习“开小灶”,以此增强互助组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些模式,学困生将从内心树立起对高中生物学习的信心,并从外部的小组学习环境中获得学习能力提升的支持。因此,在实际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困生实现进步与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科必修3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免疫调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困生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学习小组中,以“人体的三道防线”为主题来让合作学习小组的学生探讨并尝试绘制三道防线图,同时比较不同防线的特点、类型、功能和构成。学习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作为主要的讨论者来不断启发学困生,帮助学困生构思三道防线图。这样,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够被有效调动起来,他们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活动,并增强自身的学习信心。同时,通过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困生也可以积极借鉴他们的学习模式、认知结构、思考方式、学习方法等。
结语
综上所述,观察学情能够增进教师对学困生个性化特点的把握和相关学习信息的掌握,为教师制定学困生诊断与转化对策提供有效指导。因此,在开展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情观察来解决学困生转化难题,通过多元化的方法和角度来帮助高中生物学科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