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25于琪
于 琪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江苏江阴 214400)
引言
初中教育阶段为学生开设音乐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使学生能够具备鉴赏音乐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提升初中音乐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运用声势律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参与兴趣,加深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节奏,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核心素养。
一、何为声势律动
根据字面意思,声势律动可以拆分为声势与律动两部分,声势主要是根据声音做出的动作,如用手拍打身体所发出的声音代表了一种音乐状态;而律动主要是让学生动起来,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初中音乐教师要将肢体语言融入其中,以增强学生的乐感。在声势律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听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让学生在随着音乐节奏摆动身体的过程中对音乐节奏的变化更加敏感,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1]。
二、将声势律动运用到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
节奏感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载体。初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对音乐已经具备基础的了解,对音乐节奏感也具有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采用声势律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音乐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将自己的身体当作乐器,表达对音乐的感知,根据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做出具有节奏感的动作。初中学生已经具备控制自身协调性的能力,对周围环境有敏感的反应。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身体节奏感,可以提升其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与掌握能力,为其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基础[2]。
(二)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拍手或跺脚的方式表达自身对音乐的理解与情感。在获得真实情感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动作发出不同的声音,将自身的情感沉浸在音乐节奏中,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的变化规律及节奏,提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在声势律动教学模式下,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更好地集中精神学习音乐,根据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利用身体发出声音并做出造型,在与音乐协调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教育阶段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在声势律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将原本枯燥、乏味的音乐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将原本复杂、难懂的音乐知识直接、简单地教授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3]。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做到动静结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于音乐学科并不重视。有效的音乐教学应是动静结合的。然而,当前多数音乐课堂基本呈现一种比较安静的氛围。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对教学音乐作品的作者背景及创作环境进行理论上的讲解,但是对于音乐欣赏和学生练唱方面的教学十分缺乏,造成音乐课堂中静的状态过多。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还要在动态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美妙,感受音乐传达的感情,从而提高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教师通过学生的动态演唱,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措施,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二)不能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有效的音乐教学,还应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感,只是单纯地听教师对音乐知识的讲授。这不符合学生所处年龄段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想真正理解一首歌曲,学生不仅要知道它的歌词,还要感受整首歌曲的旋律,或轻柔,或激烈,不同的旋律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感情。
四、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以“动”代“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好音乐的最佳驱动力。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学习,从而提升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将课堂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采用高效的音乐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性。将声势律动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成效。教师在教学前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音乐曲目,营造宽松的音乐课堂氛围,在无形中对学生形成音乐熏陶。例如,在教学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的《青年友谊圆舞曲》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歌曲,使学生不自觉地用手打拍子、用脚踏出节奏,体会音乐的节奏与韵律,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节奏与发声要点,掌握音乐节奏技巧,提升音乐学习能力[4]。
(二)“动”“静”结合,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在传统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会先领唱,再让学生跟唱,导致音乐课堂枯燥,教学效率较低。在声势律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节奏较强的音乐曲目,以唤醒学生的耳朵,使学生尽快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随着音乐随意加入肢体动作,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音乐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层递进地提升音乐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歌曲《爱我中华》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介绍我国各族人民的视频与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各族人民的蓬勃朝气,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所传递的情感,能够在歌曲中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向学生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接着教唱《爱我中华》,先让学生熟悉歌词,再进行歌曲教学。经过上述一系列的铺垫,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歌曲的节奏与韵律,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5]。
(三)以“静”思“动”,提升学生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还要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情感是音乐的灵魂。通过对音乐情感的感知与体会,学生能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人文信息与音乐审美,提升欣赏能力。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情感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而在声势律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直接、有效的途径表达自身对音乐的情感与感知。例如,在教学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歌曲《献上最洁白的哈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藏族的舞蹈视频,并向学生介绍“弦子舞”这种在乐器弦子伴奏下的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让学生通过舞蹈与音乐的结合,体会音乐中传递的美好愿望,从而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音乐不仅能传递声音,还能传递情感。因此,音乐不分国度、不分民族,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在初中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要考虑到音乐的艺术特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课堂情境,运用声势律动引导学生感知各个民族与不同地域在音乐情感表达上的相似与不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而音乐教学作为初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受到初中音乐教师的重视,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与音乐素养。将声势律动应用到初中音乐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节奏感,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