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0-11-25

名师在线 2020年30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文章思维

肖 红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高级中学,宁夏固原 756300)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思维是可以培养的,良好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初中生进行思维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让学生未来的发展之路更加平坦[1]。

一、语文思维方法

语文学科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思维方法,而掌握这些思维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常见的语文思维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联想与想象等。下面,笔者将对以上四种思维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就是将整体拆分成不同的组成部分,并对每个部分进行分析,找到每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研究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和发展变化,最后将研究的结论进行综合,揭示出事物的发展本质。这种方法应用到语文学习中,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文章时,能够将一篇文章分解成多个不同的部分,并对每个部分进行分析和理解,然后将每个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进行梳理,最后对结论进行综合,得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明确事物之间异同点的思维方法。而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事物之间的异同点,把事物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将比较与分类应用到语文学习中,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对类似的文章进行比较,找出文章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文章之间的差异将文章进行分类[2]。例如,以送别诗为例,有的送别诗表达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感受,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有的送别诗则表达了诗人豁达的心境,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都是送别诗,它们表达的感情却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学生运用比较与分类的思维方法进行学习。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通过思维把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众多的属性中抽取出来,而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将事物的一般属性推广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将抽象与概括运用到语文学习中,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文章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进行本质的概括,并将它们的本质属性推广到整篇文章中,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本质的含义。

(四)联想与想象

联想就是因某人或某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人物或事物。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习兴趣。与联想和想象有关的语文知识有比拟、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思维活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误区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不深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教学目标应分清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教学目标的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在对难点进行提问时,教师应利用问题逐渐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其次,课堂问题没有很好的区分度。在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掌握知识的能力也是有区别的。教师如果只是用千篇一律的问题提问学生,没有任何的区分度,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有很大的阻碍。最后,教师在提问时对学生的回答并没有进行引导,只是单纯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对与错的判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阻碍[3]。

(二)训练思维品质出现的问题

语文的思维品质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渐形成的。如果在学生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刻意地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和灵活性。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容易产生很多的问题。

(三)渗透思维方法出现的问题

渗透思维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常见的思维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想象与联想、观察与审美等。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渗透出现了问题。首先,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足。在语文教学中,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学生对生活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累积大量的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然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其次,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足。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感知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等各种能力。如果学生的审美能力较弱,学生在学习文章时就无法对文章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对于学生写作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最后,对学生渗透思维方法并不是很重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思维方法的渗透效果不佳。

(四)课堂互动出现的问题

课堂互动是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课堂互动,就会死气沉沉,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互动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课堂的教学氛围、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兴奋程度都影响着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应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互动,而很多教师并没有这样做,导致初中语文教学出现了各种的问题。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制订思维培养计划

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活动、都应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明确教学目标,制订相应的思维培养计划。

首先,教师应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初中阶段需要培养的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这些思维能力进行备课。其次,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内容和需要培养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结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习到丰富的语文知识,又能充分发展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学生迁移的能力。迁移的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一篇文章中使用某种思维进行理解,也能将这种思维应用到别的文章的理解中,能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迁移,也就是能够举一反三。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监控整个教学和学习情况,在课堂上及时进行反思,并相应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要让学生在已有的思维基础上发展新的思维。而发展新的思维需要新思维与旧思维之间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对这种冲突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勇敢进行提问,然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帮助学生解决这种认知冲突,将新的思维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在学生将新思维内化为自己的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讲解者,而是与自己共同探究的知识探索者,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勇于探究未知的领域。

(三)设计系列训练,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不同的思维品质有不同的培养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一系列的思维训练,以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训练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或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让学生能够在这种训练中培养思维品质,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例如,教师在设计系列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在读完文章后,对文章中的人物心理进行剖析,在每一次的阅读课上多让学生做这样的思维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思想的深刻理解,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展开,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在不断地探索中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更好的课堂体验,从而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加光明。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文章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培养思维能力
放屁文章
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