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

2020-11-25吴永妹

名师在线 2020年30期
关键词:古诗文初中语文传统

吴永妹

(福建莆田秀屿区月塘初级中学,福建莆田 351152)

引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民族。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古诗文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古诗文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古诗文为抓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是学生文化情感和审美观念养成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中突出古诗文的重要地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那么,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树立文化育人意识,发掘文化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在教学中,要关注语文在品德修养和审美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一要求在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中都有所体现。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古诗文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为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文化的育人价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同时改变过去那种只关注古诗文知识教学的做法,发掘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文化渗透[1]。例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这篇古文时,文中出现了许多文化知识和现象,语言文化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在文言现象分析、字词句学习、翻译和朗读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抓住“传记文化”“典籍文化”“外交文化”等来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并将一些课外素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如从内容、题材入手,对比《战国策》与《左传》《史记》之间的差异性,讲述古代文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让学生阅读一些历史资料、人物传记或者类似的故事,如《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让学生领会政治艺术、外交辞令在表达方面的高超之处。这样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理解古诗文内容,抓住文化教育的契入点

文以载道,古诗文作为古代文化的精华,是古人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许多古诗文带有君子品格和传统的文化价值理念。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范仲淹在文中借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表达了强烈的使命感和家国精神。这种精神,其实源自儒家“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执念,与之一脉相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世代相传,是因为它具有传承性、发展性和连续性。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品位古诗文的情感和内涵,找准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入点,有目的地进行教学,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2]。例如,在教学《北冥有鱼》这篇古文时,教师在教学前要吃透课文内容,了解鲲鹏是什么样的动物,了解“逍遥”与“志存高远”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以“庄周梦蝶”的故事导入,让学生感受庄周的浪漫和想象力,然后以道家学派的思想为引线,分析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如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周在生活方面推崇“清静无为”,认为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此基础上分析道家思想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解读“逍遥”的真正含义。这样抓住契入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疏通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看待个人愿望和世间万象。

三、创新教学手法,彰显传统文化的活力与朝气

文化是有情感、有温度、有灵魂的。在古诗文教学中,单纯的说教很难让学生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无法让学生顺利融入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以往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了机械的说教和“灌输式”教学,致使学生只能借助教师的语言和书本上的文字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削弱了古诗文教学的效果。鉴于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法,创设教学情境,彰显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兴趣盎然的感觉,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时空隧道,与古人产生思想共鸣[3]。例如,在教学《爱莲说》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和有趣的话题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情感:“中国古诗文和书画中有‘花中四君子’。大家知道‘花中四君子’都有谁吗?”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导入教学课文:“中国人之所以将梅、兰、竹、菊视为‘花中四君子’,是因为它们有君子品质。其实,除了‘花中四君子’,还有一种花,也具有君子品质,在中国古诗文、绘画中也备受人们的喜爱,那就是莲花。即便是曾经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深沉感慨的文学家张养浩,也毫不掩饰对莲花的喜爱,如张养浩在《水仙子·咏江南》中写道:‘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不止张养浩,许多文人雅士都爱莲。不过,要说谁最爱莲,当属宋代的周敦颐。他写的《爱莲说》才是爱莲颂莲、托物言志的千古名篇。今天,我们虽然无法做隐士,但是向他学习,有莲的品格,做一名坚守情操的君子,还是可以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充分了解莲的品格和气质,认同和理解古人在道德情操、文化审美方面的传承性。

四、利用古诗文历史背景,构建良好教学情境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由于古诗文内容和现代的生活语言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教师可以讲解古诗文的创作背景,构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中,深入理解古诗文中的情感,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发掘古诗文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逐渐内化传统文化知识,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4]。例如,在教学杜甫的《春望》和《望岳》时,教师可以结合诗文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杜甫,《望岳》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春望》则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感叹,作者产生这种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借此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时代背景,开展深层次的探索活动。在创作《望岳》时,唐王朝处于盛世时期,每个唐朝人都有强烈的自豪和自信。当时的杜甫刚刚25 岁,在齐赵过着自由的生活,虽然进士落地,但这次考试只是小试牛刀。其父亲当时是山东兖州司马,杜甫没有经济之忧,意气风发,所创作的《望岳》非常有气魄。而在创作《春望》时,正是安史之乱之际,杜甫在投奔朝廷时被叛军俘获,目睹沦陷的长安的景色,一切非常萧条,从而百感交集,虽然有一腔报国之心,但是没有用武之地,在忧国忧民境遇下创作了这一名作。通过对这样的两首诗进行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背景对古诗文的影响,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五、开展文化活动,加深学生的文化认识

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同样,古诗文也与人们的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许多古诗文中的名言名句,至今仍在写作、广告、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要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巧妙利用生活资源、本土资源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中秋节,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古诗文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活动,让学生诵读与中秋有关的古诗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借助古诗文中对中秋节文化习俗的描述和分析,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如李商隐在《嫦娥》中写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说明唐代就已经有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辛弃疾在词作《一剪梅·中秋元月》中写道:“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这说明在宋代的中秋时,人们就有赏月、赏桂的习俗。同时,教师可以依托诵读活动让学生谈论心得体会,谈论对传统文化继承和保护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本地的文化古迹,走进地方文化博物馆,感受古人的生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或者带领学生观看传统文化文艺会演,体会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文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载体。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古诗文的文化价值,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品位,并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古诗文初中语文传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