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创新高中思政课教学

2020-11-25

名师在线 2020年30期
关键词:知识性时政高中生

张 莉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广州 510630)

引言

2019年0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座谈会中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在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及教师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发挥情况。因此,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创新高中思政课教学模式,成为高中思政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在高中思政课教学创新中的重要性

“八个相统一”是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新要求,与我国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相一致,可以为思想政治课程创新奠定基石。从时代视角进行分析,“八个相统一”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提出,与我国思想政治改革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相呼应,是贯彻落实育人目标和体现思想政治课程贡献的主要渠道。而“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提出的基本原则,不仅可以促使高中生在知识学习阶段实现价值选择,还可以为更加丰富、生动的高中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提供新的方向[1]。

二、高中思政课教学创新原则

(一)价值主导原则

在高中思政课教学创新改革过程中,知识教育、价值观教育渗透的过程,也是思政教育知识性、价值性的渗透过程。因此,教师应注重价值观教育、认知教育相互渗透、融合。基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明确的政治导向性、意识形态实践性,教师应以政治理论、思想观念传播为要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知识性有机整合,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立场及政治倾向;同时,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鲜明的政治属性,应通过丰富的红色知识、正确的思想理论、透彻的学理分析,帮助高中生了解正确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为其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的树立奠定基础。

(二)价值渗透原则

从根本上说,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高中生认识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的工作。因此,为保证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教师要遵循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和高中生成长的

规律,将价值观渗透到日常教育的方方面面,避免一味说教而导致的课程“沉闷”“假大空”“洗脑课”情况[2]。同时,为了充分满足高中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预期期望,教师应将价值性从教学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取舍、教学方法筛选、教学评价导向等方面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主旨、中心思想中,促使高中生有所感悟。

三、高中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

价值性与知识性有机统一的高中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主要包括价值引领、统整知识、融合时政三个模块。以必修1《经济生活》第八课“国家财政”为例,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包括财政的概念及其作用、财政收支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收入与支出等,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一)价值引领:分析知识,由表及里,提炼价值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的成效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检验标准。而思政课是一门对高中生品行、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理论素养进行全方位培育的基本课程,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定盘星”及“主心骨”。因此,针对现阶段高中生在身体发育、智力发育、思想发育等方面呈现的突出“早熟”倾向,教师应依据高中生价值观形成规律,强化价值引领,构建由表及里、层次分明的思政课价值提炼体系[3]。同时,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各种各样的思想精华,为帮助高中思政课实现内涵式发展,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国家财政”内容,贴合我国国情,精准凝练、深入浅出地向高中生分析“国家财政”概念及基础知识,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在“国家财政”具体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首先在认真分析课本“国家财政”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确定课程教学价值性,即“我国现有的企业税负是偏重的,这是由我国实行政府主导投资拉动为主的发展策略决定的。从我国的国情和实践结果来看,这一路径的选择是正确的”。

其次,在课程价值性确定后,教师可以结合我国企业税负过重这一社会事实,引入2017年01月01日世界银行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新闻数据,提出一系列问题:“我国的税负重不重?如果偏重的话应该怎样看?”

最后,在上述问题提出后,教师可通过对2016年全球全部国家及地区平均总税率(40.6%)与我国总税率(68%)进行对比,结合我国企业总税率在全球的排名,为高中生透彻分析我国企业税负重的原因,带领高中生对我国内部企业、个人、国家收入税收结构调整对策进行剖析,以便增强高中生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夯实政治课程价值性。

(二)统整知识:用支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观点统整、统筹学科知识

在以价值性为引领的政治课程价值思想确立后,高中政治教师可依据学生为本、重在育人、问题导向、结构优化的教学主旨,围绕高中生认知规律,利用价值性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基本观点提供充足支撑[4]。一方面,政治教师可因课制宜,将以往“漫灌”形式的课程结构改为“滴灌”,即根据《经济生活》第八课“国家财政”内容,摒弃以往先“财政的作用”后“财政收入及支出”的讲解顺序,根据高中生知识理解逻辑顺序,先向高中生讲解“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收入赤字”,再为高中生讲解“财政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国家财政”内容丰富、知识涉及面广,且内容具有强弱之分,教师应将自身讲授自由性与“国家财政”内容规范性有效衔接,结合高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综合考虑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及政治知识积累程度,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随后以其为主攻目标,为高中生进行知识讲解。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作为教学重难点,为高中生详细剖析;而诸如财政的概念、财政收入的种类、国家预算决算、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等知识,教师可要求高中生自己阅读领悟。

(三)融合时政:引入最新时政新闻信息

新时期,思潮的多样化发展带来了新生态,也为思政课中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剖析带来了新的视角。因此,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时代发展趋势,紧紧围绕“新时代”这一主题,将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知识融入思政课堂中,提高高中思政课的时代感[5]。同时,考虑到热点材料对高中思政课时代感的影响,教师可以在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关注时政信息,在国家大政方针提出的第一时间,将其引入思政课堂中,以实现思政课堂中抽象理论知识与鲜活时政材料的紧密结合,从而在提高高中生问题分析、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引导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经济生活》第八课“国家财政”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我国税负较重的情况,引入南方网对广东酒家副经理的采访信息,即“每100 元的营业收入,其利润仅仅为3元到5 元”,或者“买汽油的钱里含近一半的税”等最新时政新闻,并在上述时政信息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针对我国税收负担较重的情况,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其次,在上述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为高中生讲解财政支出、财政作用等知识,并结合2013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我国高铁加权平均单位成本(1.29 亿元/千米),为高中生提供我国高速铁路总里程(13.1 万千米)、我国高速铁路平均每千米造价(0.4 亿元~1.7 亿元)等信息,并要求其利用数学知识,计算我国高铁时速250 千米项目造价(0.87 亿元/千米)。通过具体数据分析,高中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我国在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投入的资金费用条目。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前面提出的我国税负较重的情况,剖析我国税负较重的原因,并点明主题:“我国实行政府主导、投资拉动为主的发展策略,是我国目前企业税负偏重的主要原因。从现阶段我国国情及税负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政府主导、投资拉动为主的发展策略是非常正确的。”在列举我国上述建设成就时,学生会赞叹连连,国家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最后,教师可以将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国家财政》中“国家应综合考虑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企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制定恰当的财政分配政策”等课本基本观点,选择恰当的时政信息。在具体时政信息应用过程中,为保证时政信息发挥最佳效果,教师可以借助2012年至今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表、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变化表及我国总理在2017年提出的继续实行减税降费政策,指明我国财政收入增速不断提升、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的事实,促使高中生了解本节课的核心价值理念,即在国情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将对内部企业、个人、国家税务收入结果进行调整,降低企业税费。

结语

综上所述,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中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在高中思政课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以价值为引领,整合政治课程知识,融合时政信息,打造价值性与知识性有机统一的高中思政课,从而在教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为高中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有效的引导。

猜你喜欢

知识性时政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知识性与素养性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
谜中谜
空中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