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新生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2020-11-25赵淑欣河北省定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赵淑欣 河北省定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多年来,中职教育总体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忽视学生学习生活状态和精神成长质量培养,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容易在教师的批评中产生无助的感受,在同学中受到冷落和歧视,恶化了学习心理环境,造成“不敢学”“不想学”“害怕学”“抗拒学”等不良心理和行为。整体解决中职学生自信心难题,必须基于自信心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系统思考学生自信心培养教育,建构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增强学习内驱力,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中职学生普遍处在青春期这一生理和心理的重要发展阶段。他们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社交范围不断扩大,能力不断提升,努力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整合,性格活泼好动、情感炽热强烈、行为叛逆且心智不成熟。这些身心变化的“叠加效应”,更是不断冲击着他们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防线。首先,基于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发现,中职学生存在大量的心理行为问题,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少年平均水平。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发现,从1990—2012年,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其次,许多研究表明,中职学生在学习、成长、生活和职业方面会遇到不同的心理行为问题,其发生率与年纪的增长呈正相关。研究者发现,中职学生面临的具体心理行为问题包括自我认同感低、对学校和家庭信任度不高、自卑、抑郁、焦虑、就业困惑、社会适应能力差以及人际交往敏感等。在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中,典型的表现是因学习成绩不好所产生的自卑、自我评价低。他们既要面对家长埋怨“不争气”的压力和社会轻视职业教育的压力,又要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进一步调查研究表明,中职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非单亲家庭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单亲家庭;有留守经历的中职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的中职学生。上述研究结果提醒我们,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重视上述因素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合作课堂模式是指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教学设计,具体为授课班级中,按照学生人数分为 6-8 人的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固定的组名和组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团队才能完成的任务,学生的学习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心理健康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与沟通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取长补短,整合知识。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旨在解决学生自信心不足、人际关系敏感、过度追求自我、学习能力不强等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团队中发挥所长,团队的合作犹如社会的小缩影,学生在团队中需相互配合、沟通协作,处理简单的人际沟通问题,获得爱与支持,通过团队合作,还能取长补短,弥补中职生学习方法和能力较弱的问题。
三、中职新生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一)清除负面情绪
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出现的不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教育措施的制定,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关注,及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希望和幸福的光芒,改善心理健康情况。并且中职学生处于构建心理价值观的重要年龄阶段,教师不能将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概而论,而是需要将其划分成心理素质和心理疾病两种情况,对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教育,通过这种方式消除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教师还应通过乐观的情绪去感染学生,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的方式,构建出学生的积极心理框架,以此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建构自信心培养体验活动
实践体验活动能助力学生发现自我、开发自我,展现自我,激发发展内动力,提升成长自信心。实施了品质培育、体质增强、能力提升、社会交往、心理健康等五类浸润体验活动。品质培育类活动,主要通过模拟法庭、志愿服务、劳动教育、感恩教育、禁毒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培养担当意识、坚韧毅力、真诚品性、沉稳性格、阳光心灵;体质增强类活动,主要通过开展体育兴趣班、体能训练、军体训练、体育竞赛、体育游戏,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克服懒散毛病,坚强意志毅力,增强身心素质;能力提升类活动包括经典朗诵、文学赏析、技能训练、技能大赛、文艺表演等,培养学生观察的精细性、记忆的准确性、思维的敏捷性、技术的娴熟性、艺术的品位性,从而增强职业技能,发展人格品位,提升思想境界;社会交往类活动有“自画像”、演讲与口才、团队游戏、社团活动、礼仪风采等,促进学生发展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社会自信;心理健康方面,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由心理专业教师,采取倾听法、暗示法、共情法、宣泄法等心理辅导方法,以爱心、耐心与慧心,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行为纠正,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价值观干预
首先,把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价值观并将其放在第一位。心理教师要展现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尊重学生原有的价值观,让其放下心理戒备,能信任教师,敢于充分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教师通过观察和聆听,了解其现有价值观的成因和演变过程。待学生萌发自我察觉和审视自身价值观意识时,就可伺机过渡到探讨价值澄清阶段。接着,实施价值澄清,明确价值取向。综合运用面谈、心理测量、情景剧、团队游戏、心理电影、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理清和明晰其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澄清错误的价值观,感知其价值观与正确价值观的分歧,认识到错误价值观可能带来的恶果,为下一步促使自身进行主动转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铺垫。最后,启发学生正向抉择,自我调适,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一要通过前期介入,对筛查出有极端负面观念,可能危害自身、他人或社会的学生不再保持价值中立,应立即上报学校,通报家长,着手进行干预,改变他们偏激的想法,制止其可能出现的危险行为,助其矫正错误价值观念,学会明辨是非;二要及时发现有转化愿望,但受现实环境阻碍的学生,既要通过有效激励,助其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还需创设家校联合,相关部门配合的良好合力,助其消除现实阻碍,得以转变。
(四)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状况,熟悉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知道学生成长中的缺失与诉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良好的方向整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在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中,中职生普遍存在不自信的状况,很多中职生都是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优势没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因此,笔者在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自我认知的教育。让学生不要因为一次考试而灰心,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熟悉自己的优势与兴趣之所在,找准自己人生的方向,鼓励他们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努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是对我们的教育从业者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把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落到实处的方法之所在。
(五)明确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首先,确立育心育德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中职学校应以改善青少年学生成长环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即中职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增强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心理调适能力,让他们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还要关注个体差异,要做到分阶段、分年级、分层次,把学生对自身心理发展的认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推动学生从解决自我认识、情绪调节、人际沟通等问题向社会适应、职业适应发展。特别是要针对中职学生年级、性别、生源地、家庭状况等因素,开展有的放矢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明确服务者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中职学校应从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者”向“服务者”转变,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型。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型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的主人,让他们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服务。这种心理健康工作的新模式可以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积极发展”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开展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阶段,教师通过应用积极心理学知识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措施,可以使中职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寻找到幸福和希望的感觉,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及其他负面心理,使学生可以充满信心和希望地面对生活,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