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究英译本《红楼梦》中的古琴文化翻译

2020-11-25李雅鑫

现代英语 2020年24期
关键词:译语译本古琴

李雅鑫

一、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涵盖服饰、饮食、建筑、器物文化等方面。研究者在知网数据库发现,近十年来多从功能对等理论、关联理论等角度对衣食住行、文学史哲进行翻译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红楼梦》译本进行探究的文献仅有40余篇,对古琴文化进行的研究几乎没有。而《红楼梦》中涉及丰富多彩的曲艺、乐器等音乐文化,几乎将中国传统社会所有音乐活动都贯穿其中,较为准确地反映了作者生活时代的音乐文化。全书明确可查的乐器总计28种,吹拉弹打一应俱全。古琴集中出现在第86、87和89三回中,出现37次,林黛玉在这三回中也做了一场古琴讲座,道出了她的琴观与情观。因此,文章以胡庚申生态翻译理论中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以三维转换原则为方法,围绕《红楼梦》译本中的古琴文化翻译进行研究。以期从新的视角丰富我国典籍文化翻译研究,推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对外传播。

二、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内涵

生态翻译理论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率先提出的。该理论以达尔文“适者生存”生物进化论为哲学基础,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在原语与译语之间进行“适应与选择”的过程。生态翻译学就是在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门跨学科研究。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进行类比,形成同构隐喻,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这一生态研究范式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石,剖析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生态翻译学的主要翻译方法是“多维转换”,通常多应用“三维转换”,即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

三、杨宪益与霍克斯及其《红楼梦》译本简介

作为翻译界泰斗,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所翻译的ADreamofRedMansions,将《红楼梦》中的东方神韵以丰厚的文学底蕴与文化素养传达给世界各国读者,曾被学界称赞其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是至今中国人翻译的唯一全译本。杨宪益所翻《红楼梦》,秉承“重视文化,苦心孤诣”的翻译观以及“紧跟原作,一丝不苟”的翻译原则。杨译本多采用“异化”策略,尽量做到与原文形式和内容表达最为贴近的处理,侧重于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完整地呈现给西方读者。

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是著名汉学家和红学家,对中国文化及《红楼梦》有着深刻研究。该译本是霍克斯作为翻译家取得的斐然成绩,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本英语国家译者翻译的《红楼梦》全译本。霍克斯在十年间翻译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由女婿约翰·闵福德在其指导下完成,译名为TheStoryofthe Stone。霍克斯在《红楼梦》的翻译中,采用“三个忠实”的基本原则,即忠实于作者、读者与艺术。在翻译时,他多采用意译、加注、兼用音译等方式,在对原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采用适应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及表达方式。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古琴文化翻译的多维适应

(一)语言维度

生态翻译理论下语言维度适应性选择是指转换重点在于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转换。英汉语言在表达的逻辑和语法语义上存在着差别,中文注重意合,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其连接。英文注重形合,句子结构紧凑且富有逻辑性,其语义通过形式即语法表达。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对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语义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语言维的翻译生态平衡。

例1: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

杨译:The men of old made music to induce self-restraint,curb passion,and suppress licence and extravagance.

霍译:The essence of the Qin,replied Dai-yu,is restraint.It was created in ancient times to help man purify himself and lead a gentle and sober life,to quell all wayward passions and to curb every riotous impulse.

本句为黛玉为宝玉讲解“琴论”。原文中的四字格结构使语言精练,虽无逻辑连接词,却将“琴”的本质生动准确地诠释出来。杨译本坚持“异化”策略,基本贴合原语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翻译。结构上运用三个动宾短语将原文概括性理解为“克制情感”“止淫去奢”,并将“禁也”处理成与后文一致的动宾结构,译语凝练,做到与原文形式的基本对仗。语义上,“淫荡”及“奢侈”并非现代汉语中的意思,而是指“过度自由”和“铺张浪费”,杨译本对原文深意进行翻译,立足于原语生态系统在语言维做出适应性选择。霍译本侧重于英文表达习惯,开篇先用“essence”点明“restraint”是古琴蕴含的本质所在,便于译语读者理解。接着,采用被动句与上文连接,进一步解释“禁”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对古琴本质的深刻理解,将原文内容具体化展开阐释,“治身”和“涵养性情”理解为净化身心并使生命多一分柔软与冷静;“抑其淫荡”和“去其奢侈”则理解为抑制那些任意迸发且不受约束的激情和冲动。霍译本用描述性语言将原文内容具体化,选用了译语读者常用的表达习惯,着眼于译语生态系统在语言维做出适应性选择。

(二)文化维度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选择与阐释。各国文化不同,翻译时也需要将语言蕴含的文化差异表现出来。因而,译者在翻译时需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环境,准确把握原语及译语系统的文化内涵,从文化维进行语言生态系统的“移植”。

例2:那宝玉此时却一心只在琴上,便说:“妹妹有了兰花,就可做猗兰操了。”

杨译:...“Now that you have these orchids,cousin,you can play that tuneTheOrchid.”

霍译:...“ Now that you have these orchids,coz,you'll be able to compose your ownLonelyQrchidPavan.And I'm sure it will be just as good as the one Confucius wrote!”

本句是第八十六回中黛玉为宝玉讲解古琴知识时,看到并蒂兰花便联想到她和宝玉的关系,而宝玉却将心思放在琴上,还让黛玉演奏《猗兰操》的情景。《猗兰操》是孔子所作琴曲,意在表达自己虽潦倒困顿、怀才不遇,但未改变其如兰花般清雅高洁的志趣。杨译本将《猗兰操》翻译为“TheOrchid”,用直译的方式处理含有作者情志的琴曲名,体现出杨译本在翻译时采用的“异化”策略,保证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贴合,体现其作为译者在文化维度做出适应原语的选择。霍译本中则增译“Lonely”,并以宝玉的口吻增译一句,表面上看是在对黛玉琴技的肯定,实则是译者暗指黛玉与孔子的相同际遇,她身处贾府就如大海中的孤岛,孤独又煎熬。此外,还将“操”译为“Pavan”,16、17世纪西班牙流行的帕凡舞曲,深沉而略带忧伤,借助符合西方读者熟悉的文化表达,更能译出《猗兰操》的琴曲特点。霍译本通过增译加注的方式,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原语中相关的文本信息进行翻译,体现其“归化”策略及在文化维做出的适应译语的选择,使译文便于译入语读者理解。

(三)交际维度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于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这一维度下,译者要以交际目的为核心来关注语言的差异,理解原语中所包含的交际意图,选择符合交际意图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做出交际维度下的适应性选择。

例3:这果真是“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杨译:As the saying goes,“Three days without playing,and fingers become thumbs.”

霍译:But since then I've become so out of practice,and now my fingers are all“overgrown with brambles”,as they say!

本句为黛玉谈论古琴学习时勤于练习的重要性。成语“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意为长时间不加以练习,手就会像长了荆棘一般不灵活。比喻一停止练习,技艺就会生疏。杨译本译为“fingers become thumbs”以达到译文的交际意图,使译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因为在英语中有俗语“be all thumbs(手拙)”的表达。在表达“三日不弹”时,直译为确数“three”,只要几天不练习,就会技艺生疏,更能体现古琴学习需要勤加练习。霍译本直译为“overgrown with brambles”,“overgrow”虽凸显了长期不练习的严重后果,但可能会造成译语读者的困惑,不理解为何手指上会长出荆棘。此外,对于“三日不弹”的处理也仅表达出“疏于练习”之意,未能体现出练习时间的重要性。因此,从交际维来看,杨译本更能使译语读者一看便可理解“手生荆棘”的含义,避免了误解,使得译文实现了良好的交际功能。

五、结语

当前,中华文化不断走向世界,典籍英译也逐渐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纽带。随着典籍英译不断发展及生态翻译理论日渐成熟,需从全新视角去剖析典籍翻译。文章在生态翻译理论“多维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指导下,尝试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度对《红楼梦》译本中古琴文化翻译进行分析。从杨译本和霍译本对《红楼梦》古琴文化的翻译中可以看出,译者要想翻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需要秉承文化平等的原则,对两种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才能使得原语和译语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移植”,实现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译语译本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寻访千年古琴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