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二维”课程体系实践探索
——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实践为例

2020-11-24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公共课第二课堂专业课

刘 柳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课程体系是指专业不同课程的排列组合,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综合。课程体系决定了学生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能力结构,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专业人才培养起到关键作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柳职院”)在10 余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从“二维”(课堂和活动两个维度)来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要素系统和运行系统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将以柳职院的改革实践为例,探讨高职“二维”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运行。

一、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构建科学可行的课程体系,一直是研究和实践的热点。目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公共课与专业课相互孤立

专业课程体系自成体系,没有与公共课建立联系。专业课重点专注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职业素养、关键能力、通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对公共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公共课不了解专业课,遵循一贯的教学模式,在内容上或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翻版,或是高中的简单延伸。因此,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公共课变成了专业课的附庸,唯专业课是从;一种是参照国外的做法,全面撤销公共课,完全否定公共课。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脱离

一方面,第二课堂缺乏系统性设计,随意性大,活动目标不清晰;在实质内容上多在低水平上重复,专业性活动严重匮乏,仅追求形式而弱化了对实质的思考,实际的效果大打折扣,忽略了与第一课堂的关联;另一方面,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由于缺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认识,因此在执行层面上变成各司其职,各行其是,人为地割裂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三)课程体系改革缺乏配套的运行机制,隔离了教学部门和教辅部门

专业教学是涉及多个层面、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课程体系改革需要配套的运行机制,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仅有人才培养的构想,没有配套的机制,多美好的构想终是空中楼阁,无法使改革落地。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部门不断增多,各部门各自为政,往往是第二课堂有问题找学工处,第一课堂有问题找教务处,公共课有问题找公共课教学部,专业课有问题找专业课教学系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配套的运行机制,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二、基于系统设计的“二维”课程体系模型

柳职院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中,基于系统观和大教育观的理念,在推进学院“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实践了基于系统设计的高职“二维”课程体系模型,从课堂和活动两个维度来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施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二维”课程体系模型的构成

基于系统设计的“二维”课程体系模型(见图1),在目标上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构成要素上把人才培养的课程分为“课堂维度”与“活动维度”两个维度,在运行机制上是由直线管理与职能管理两类部门共同保障,在本质上是对教育各要素各环节进行系统化设计与整合。

图1 “二维”课程体系模型图[1]

1.“二维”课程体系模型构成要素

从课堂与活动两个维度整合教育要素,构建课程体系。“课堂维度”包括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基本素质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公共课程、通识类课程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以让学生成为“合格社会人”为目标。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活动,以让学生成为“合格职业人”为目标。“活动维度”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按照人才培养计划,规定学时学分,依照课程标准开展。第二课堂,即为学生课外教育教学活动,规定每项活动的活动分,按照活动方案开展。课堂维度两个体系相互促进渗透,活动维度两种活动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二维”课程体系要素。

2.运行系统

直线管理与职能管理部门联合协同工作,保障“二维”课程体系模型的运行。

“职能管理”主要包括教务管理部门(含教务管理、师资管理、设备管理等)与学生管理部门(学工管理、党团管理、辅导员管理等)两类部门,教务管理部门负责第一课堂的管理,学生管理部门负责第二课堂,两部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直线管理”主要包括公共课管理部门(含公共基础部、社科部、素质教育基地等)与专业课管理部门(各专业二级学院、各实训中心等)两类部门,公共课管理部门负责基本素质教育,专业课管理部门负责专业能力培养,两部门彼此渗透、彼此促进。以上述四类部门为核心,其他教辅部门为支撑,共同构成了“二维”课程体系模型的运行系统。

(二)“二维”课程体系模型的特点

1.模型的目标性

是否能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是衡量模型良好与否的标准。培养目标是构建模型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培养目标,构建的模型就失去了方向。构建“二维”课程体系模型,目标在于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管理合力。

2.模型的系统性

“二维”课程体系模型,把涉及人才培养的教学要素(课程)与管理机构放到同一个框架中加以考虑。首先,系统设计各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明确各课程之间的关系;然后系统设计各管理机构的职责和分工,明确各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促进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模型的普适性

“二维”课程体系模型不仅适用于一个学校、一个专业,而且适用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每一个专业都可以在这个模型的框架下构建完整的、系统的课程体系,同时,不同的专业又应在模型的框架下,从更微观的层面构建具体子体系。

三、“二维”课程体系模型构建的实践

柳职院以“二维”课程体系模型为框架,系统设计了“二维”框架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四个部分。

1.系统设计基本素质教育体系之第一课堂

首先,依据社会调研结果,将企业需要的职业素质、行为规范和基本能力等融入公共必修课的改革中,并进行重点培养;其次,根据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如“体育”课,根据职业对坐、站、走的不同要求来设计训练内容,“高职语文”根据职业对语言表达、写作的不同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另外,还根据学校特色开设校本特色课程“精益生产与信息化基础”“艺术修养”等公共必修课程。通过以上改革,改变过去“公共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定位不清、作用不明、目标泛化、课时不保”等状况,明确了每门公共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作用和教学目标,形成了思想品德、职业素质、身心健康、应用基础四大类别的公共必修课。[2]柳职院把素质教育选修课分为人文类和科技类,供全院各专业学生选修。

2.系统设计基本素质教育体系之第二课堂

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柳职院综合企业、学生发展和第一课堂等需求确定了第二课堂活动模块和活动目标,并以活动目标为主要依据,将各类活动实践课、讲座培训拓展课、专业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学生活动进行定位和整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训练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身体素质训练活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训练活动、外语运用能力训练活动、数字运用能力训练活动、素质大讲堂活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等九大活动模块,明确每一个模块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形式。

3.系统设计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之第一课堂

柳职院对专业课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理清单门专业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单门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整体的关系,按照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专项到综合的规律,构建了具有各自特点的专业课结构。如软件技术专业,采用逆向软件工程开发的设计思路,构建“1+3”项目课程专业课程结构(见图2):一个基础——“C#程序设计”,三门项目课程——“MIS 开发实战”“web应用与开发”“软件项目开发组织管理”。其中,三门项目课程是核心,对软件工程开发“编码+设计+需求分析”能力的培养各有侧重,并全程开展专业“测试”能力的训练。

图2 软件技术专业专业课程结构图

专业选修课是在一定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用于加深或拓展特定专业技能而开设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供某特定专业学生选修,一般在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开设。如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为本专业学生专门开设了“工程创新设计思维培养与训练”“机床数控化改造”“全员生产TPM 管理”等11门专业选修课,共计330学时。

4.系统设计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之第二课堂

专业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专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个模块。柳职院重点对专业技能大赛进行系统设计,把专业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与基本素质教育体系第二课堂一并进行设计。每个专业开设多个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并提出具体要求:竞赛项目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要求,与专业核心课程配合;注重吸纳企业的参与,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注重展示与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团队合作精神;与国家、省市级的相关技能竞赛结合,发现与选拔人才。每年,全校开设专业技能比赛超过40 项,参赛人数超过6000人次。学校还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每个专业依托实训室建设创新基地,学校建设面向全体学生的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协调创新中心、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四、“二维”课程体系模型的运行系统的实践

多部门的协作关系,不但体现在职责与制度中,而且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柳职院在完善“二维”课程体系模型的运行系统上,重点是建立一种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让相关部门在人才培养工作的设计、实施、评价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共同研讨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柳职院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制定过程中,要求专业课管理、公共课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设备管理等部门共同组建多元化团队,研讨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多部门的共同工作,减少专业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缺陷,使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各部门的工作依据与准绳,促进大家对长期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承诺,增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认同感和关联性,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中心工作的地位。共同研讨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了过去“你设计一部分,我设计一部分,最后简单拼在一起”的状况。

(二)协作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指导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纲领性教学文件,要准确地贯彻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服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层层分解与落实目标是制定课程标准的技术要求,多部门的分工与协作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工作要求。柳职院在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要求专业课管理、公共课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制定课程标准中成为一个共同体,教务管理全面协调,专业课管理部门负责专业课的课程标准制定,公共课管理部门负责公共课的课程标准制定,学生管理部门负责第二课堂活动标准的制定,分别制定课程标准。基本素质教育课程群的标准由公共课教师、教育学专家、学生管理人员、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等参与协作制定。专业能力培养课程群的标准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教育学专家、学生管理人员等参与协作制定。协作制定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课程标准仅有一个教师独自“操刀”完成的状况。

(三)跨部门集体“说专业”

“说专业”,就是陈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二维”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配套师资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柳职院要求在每个学期末,相关的教学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都要开展相应的“说专业”活动,跨部门集体“说专业”,在各协同部门之间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达成了共识,改变了过去仅仅“懂得”自己负责的“一隅”,而不懂专业全局的状况。

(四)教学团队集体“说课程”

“说课程”,就是陈述一门课程的整体构想,主要包括课程性质、教学对象、课程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考核等内容。通过“说课程”,每一个教师理解自己的教学工作如何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出贡献。柳职院要求每个学期初,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均要向教学团队“说课程”。改变了过去你上你的课,我上我的课,彼此互不相关的状况。

五、结束语

系统设计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必然途径,只有融合整体,才能得到大于各部分加总的效力。柳职院“二维”课程体系模型,整合了各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使得看待和分析问题得以从各自分立转变为相互联系,从把问题看成是由“外部的因素”造成的转变为认清“自己的行动”如何导致问题。让每一个教职工都认识到,每人都是教学效果的贡献者之一,同时也是教学问题的创始人之一。只有这样,每一个人才能真正采取积极的行动,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基于系统设计的“二维”课程体系模型建立了一个宏观的框架,实现了用一种宏观的视野来观察、分析、实施、评价教学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宏观视野下,能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微观层面的教学工作,而不至于迷失在繁琐的细节中。

猜你喜欢

公共课第二课堂专业课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第二课堂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On Memory Theory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实践应用取向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与应用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