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2020-11-24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竞争力校企特色

杨 琎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0000)

关键字: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就业竞争力

2018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8〕8号),指出:要把“稳就业”放在突出的位置,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该文件明确指出了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意义。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伴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国家对高科技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出质和量双重提升的需要。如何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使其职业素养与市场需求准确对接,成为亟需国家、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以及相关行业企业思考研究的问题。

特色专业建设是当代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特色专业建设情况如何,特色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研究特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积极探索就业竞争力提升途径,可以丰富和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理论创新研究,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精准化就业帮扶,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就业竞争力关联指标研究

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是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研究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首先需要厘清2 个核心概念,即特色专业建设指标以及就业竞争力内涵因素。概念界定是研究的基础,也是本文在研究对象方面可能区别于其他研究论文的前提。

(一)特色专业建设定位

关于特色专业的内涵界定国内学者表述不一,但大致观点相对一致。笔者梳理相关内容,将特色专业定义概括如下:高职特色专业是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培育并形成的富有个性的专业[1]。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紧密围绕院校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极富院校特色的专业。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本文研究的特色专业还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专业构建稳定性。能够成为院校特色专业,该专业在其教学团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一定有着优于一般专业的资源和社会影响力,这种广泛影响力的产生一定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换句话说,特色专业从构建到初步成型再到趋于成熟是经得住社会、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等各方考验的,呈现出远高于一般专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学生培养方式创新性。首先特色专业产生的根源一定紧密契合市场经济需求,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律,汇聚院校特色,所以特色专业学生一般采用“定向培养”或者“委托培养”的方式进行教育培养。其次在学生的培养方式上摆脱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场地与岗位环境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师资力量与企业人事对接等。特色专业学生在培养方式上呈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学生就业出口定向性。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亮点,特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直接关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基于其专业构建的持久性和学生培养方式的创新性,一般而言,特色专业人才供给主动顺应人才市场供求变化规律[2],特色专业学生的市场就业需求量大,但其就业出口方向相对较窄且定向性明确。特色专业学生在最终就业选择时一般首要选择对口行业企业就业。就业定向性的明确也使得一些学生一旦就业受挫,极易产生就业心理问题。

(二)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界定

本文研究的就业竞争力基本等同于个人就业力。2005 年,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明确就业力概念: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就业力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2]。结合我国国情,把握当代高职院校发展规律,可以从内外两个视角阐述本论文所研究的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见图1)

图1 内外就业竞争力三角图

特色专业学生外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专业建设”“院校培养方式”以及“校企合作深度”三个因素。提升特色专业学生的外就业竞争力,必须紧抓以上三个因素的建设质量。首先,要坚持树立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意识,强化专业建设深度,挖掘专业建设内涵,将特色专业做大做强,做出口碑,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现实吸引行业企业对特色专业毕业生的关注和引进。其次,进一步创新学生培养方式,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与行业企业需要联系起来,与学生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育人模式的基础上,最大力度改革创新。最后加大校企合作深度,从人、事、物三个方面加大产教融合。企业开放更充沛的资源给学校教学、实践;学校将企业职业道德、职业标准、岗位认知等内容贯穿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始终。

特色专业学生内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主要跟学生个体素质联系密切。提高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端正就业心理。由于特色专业培养定向性明确,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也更为复杂,往往容易呈现“有业不就”或者“等等再就”的趋避心理。高职院校要关注并重视学生就业心理,给予及时的就业心理帮扶。除此之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也是帮助特色专业学生提高个体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研究清晰界定了本文研究对象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需要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明确哪些因素对研究对象有深刻影响,以期为后期的提升途径研究奠定基础。

(一)学习动机欠缺,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脱节

一方面,由于特色行业对特色专业学生的需求量阶段性增多,特色专业学生就业出口相对顺畅,“毕业即就业”这一现象导致特色专业学生就业期待值居高不下,部分学生由此滋生浮躁心态,抱着混文凭的想法,学习动机缺失,学习能力不足,以致特色专业学生频频出现学业警示、校企考核不过关等现象。另一方面,虽然高职院校和相关行业都已专门制定针对特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相关培训、考核制度,但制度执行力度欠缺也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如在执行校企考核制度时,部分高职院校顾虑到就业率的问题,企业也综合考虑培养时间、成本等问题,对于按照考核标准应该给予淘汰的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少严格执行考核要求。这一现象直接导致相关考核制度形同虚设,学生就业压力缺失,学习动力严重欠缺。以上两种情况间接影响特色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导致特色专业学生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脱节。

(二)专业认知模糊,个人期待与职业方向矛盾

一方面,部分学生进入特色专业之初,未对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建设内涵和发展方向等开展系统认知,未评估个人性格、兴趣、气质、爱好等与专业的匹配度。特别对于订单式培养的特色专业学生来说,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在个体对专业和职业方向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后,当发现个人的职业倾向与未来职业方向出现矛盾时,往往进退两难。另一方面,特色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口碑专业,其人才培养的方向性比较明确,即为特定类型行业企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此前提下,该专业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内容涉及面相对较窄,方向领域相对有限。部分学生即使意识到个人期待与职业方向相左时,也错过了学业“转行”的最佳时期,不具备其他职业方向的相关职业能力要求。个人期待与职业方向的矛盾严重阻碍了个人职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内涵建设缺失,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方面,为提升高职院校的口碑和市场影响力,高职院校对特色专业的建设尤为重视。但是部分高职院校一味强调特色专业的建设数量,却忽视了建设质量。在特色专业筹划建设初始,未紧扣专业“市场导向”和学生“就业导向”。专业市场调研不深入、不细致,专业构建不科学、不系统,以上情况导致部分特色专业建设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较差,特色专业学生培养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由于特色专业建设基础的薄弱,建设内涵的缺失,又进一步导致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特色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专业知识背景单一等缺陷,人才培养技能与实际需求脱节[3]。以上两种情况恶性循环,极大程度上阻碍了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三、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就业竞争力提升途径研究

为了有效规避阻碍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相关因素,结合以上就业竞争力研究内涵,笔者提出以下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设意见。

(一)坚持就业导向,加强校企合作深度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更快、更高、更强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坚持就业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强化提升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首先,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校企双方共同论证制定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以共赢的姿态贯彻实施方案,并根据实际执行反馈状况,及时调整完善方案。其次,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师资队伍与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的对接。将教师送进企业,将专家引进校园。将一线的职业标准、职业道德、工作要求与特色专业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紧密融合起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最后,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重视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紧扣特色产业及其衍生产业,大力开展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将特色专业内涵建设与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拓展特色专业学生知识领域,拓展特色专业就业出路,提升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坚持市场导向,深化特色专业建设

提升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深化特色专业内涵建设。要进一步深化特色专业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必须立足地方经济,结合自身情况,坚持市场导向理念。在当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特色专业设置、申报及建设过程中,紧扣市场需求,以市场人才需要为导向制定和调整特色专业建设方向。坚持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导向,首先要重视市场调研的科学性。调研前需制定系统的调研方案,做到市场调研有计划、有方向、有目标;调研中要紧扣“问题导向”,要带着问题去调研,不能带着主观臆断去调研;调研后要科学分析调研结果,系统梳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市场可行性、评估建设风险等。其次要重视产教融合的深度化。由于高职院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挂钩,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加大产教融合深度。只有持续深化特色专业建设才能进一步提升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坚持能力导向,挖掘职业发展潜力

提升特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上述外部因素外,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归到学生个体的职业能力的提升。挖掘特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潜力,首先要注重特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围绕核心能力提升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流程对接,学生个体与企业员工对接等。其次要加强特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要加强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二是提高学生自我职业规划意识,在遇到个人意向与就业方向矛盾时,能够合理有效拓展个人知识领域,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可能的跨行或转行做好职业能力储备。

四、结语

全面建设特色专业是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之一[4]。提升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就业竞争力是深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就业竞争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客观外部条件的保障,也需要学生个体的主观努力。高职院校应该在坚持就业、市场和能力三大导向的基础上,紧扣培养方式、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就业心理、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六大就业竞争力核心因素建设,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工作。

猜你喜欢

竞争力校企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完美的特色党建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日本竞争力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