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11-24郝明
郝明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老年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升高,其中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疾病为脑血栓。该疾病属于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近些年来也有着年轻化的发展趋势,且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比女性人群中的发病率更高[1]。临床上治疗脑血栓常使用溶栓药物,但是治疗效果并不显著,许多患者即使康复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后遗症,如失语症、偏瘫、偏盲等[2]。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提倡中医疗法的使用,其中针灸和中药辨证的使用率非常高,其安全性也受到了大家的认可[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120 例脑血栓患者,按照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54.8±3.9)岁;男39 例,女21 例;平均病程(2.6±1.6)个月。观察组平均年龄(52.9±4.2)岁;男43 例,女17 例;平均病程(3.1±1.4)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自愿参与其中[4]。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血压和血糖检测,如果血压、血糖不在正常范围内,则需要利用降压、降糖的药物进行调整。对照组实行常规西医治疗:静脉滴注胞磷胆碱,0.5 g/次;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次;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次;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次。以上药物均为1 次/d。观察组实行针灸配合中药治疗:①针灸治疗:上肢针灸穴位包括天井穴、合谷穴、曲池穴、外关穴以及臂臑穴;下肢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穴、委中穴、三阴交穴、风市穴、秩边穴以及环跳穴。如果患者伴有口眼歪斜症,则添加迎香穴、鱼腰穴、百会穴以及人中穴;如果患者伴有失语症,则添加廉泉穴和哑门穴。每次针灸时间保持在30~40 min。②中药治疗: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配方:生黄芪28 g、当归15 g、赤芍13 g、丹参12 g、地龙12 g、桃仁12 g、川芎10 g、红花8 g。如果患者伴有口眼歪斜症,则在药方中加入僵蚕10 g;如果患者伴有呆愣失神或者言语障碍,则在药方中加入石菖蒲12 g;如果患者伴有头晕目眩,则在药方中加入钩藤15 g、石决明12 g 以及天麻6 g。将这些药材放入清水中煎煮,煮好后,取出200 ml 汤汁,分为早晚2 次服用,100 ml/次。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禁烟禁酒,严禁使用刺激性强的食物,需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平稳的情绪。两组均治疗2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若脑血栓患者经过治疗后,大脑供血恢复正常,四肢麻木、口眼歪斜以及言语障碍等症状完全消失,则为显效;若脑血栓患者经过治疗后,大脑供血基本恢复正常,四肢麻木、口眼歪斜以及言语障碍等症状有所好转,则为有效;若脑血栓患者经过治疗后,大脑供血仍然不通畅,四肢麻木、口眼歪斜以及言语障碍等症状无任何变化甚至加重,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各项功能恢复评分:包括ADL、NIHSS、CSS 以及Barthel 指数评分[5]。ADL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分数越高,生活活动能力越好;CSS 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重;NIHSS 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③动脉斑块面积 通过MRI 检查,比较治疗前后脑血栓患者的动脉斑块面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各项功能恢复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ADL、NIHSS、CSS 以及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NIHSS、CSS 以及Barthel 指数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ADL 评分(89.74±2.36)分、Barthel 指数评分(88.64±4.13)分高于对照组的(75.23±4.35)、(76.28±3.12)分,NIHSS 评分(3.74±0.31)分、CSS 评分(10.33±1.61)分低于对照组的(6.34±1.74)、(13.91±2.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各项功能恢复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各项功能恢复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动脉斑块改善状况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动脉斑块面积为(1.91±0.41)cm2,与对照组的(1.94±0.33)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动脉斑块面积(1.32±0.26)cm2小于对照组的(1.63±0.47)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脑动脉血管脂质的长期堆积,进而产生了粥样硬化的情况,使得血管管径变窄,进而形成了血栓[6]。脑血栓的形成会导致大脑出现供血不足或者血流缓慢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更容易导致患者死亡。脑血栓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病率非常高,常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因此治疗起来十分的麻烦[7]。以往许多医生都会采用西医治疗,使用一些溶栓药物,虽然有着一定的疗效,但是长期服用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让脑血栓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还可能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将中医疗法应用于脑血栓的治疗过程中[8]。在中医领域中脑血栓的产生是由于人体气滞血瘀以及经脉瘀阻所造成的,可以利用中药和针灸的方法来起到疏经通络的目的。针灸疗法可以利用对穴位的刺激来调节脑血栓患者的气血,疏通大脑脉络,促进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9]。在消除四肢肿痛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临床效果。本次使用的中药处方为补阳还五汤加减配方,其中使用的生黄芪能够消肿益气;当归和赤芍则能够活血化瘀、消除痿痹;桃仁可以起到润肠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红花则可以止痛散瘀;川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大脑的供血情况,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10]。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改善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症状,缩小动脉斑块的面积,促进脑血栓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治疗脑血栓应用针灸和中药的联合治疗方法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失语症、头晕目眩等并发症的产生,减小动脉斑块面积,促进脑血栓患者的快速康复,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