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历史文化名镇空间发展研究
——以孔城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2020-11-24程昝丁菁菁安徽农业大学

数码世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名镇街巷竞争

程昝 丁菁菁 安徽农业大学

1 自组织理论简介

自组织系统理论所刻画的系统演化可以概括为:在开放的、远离平衡的和有外部物质、能量、信息的非特定输入、输出的条件下,系统以其内部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为动力即以其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为动力,同时受到内、外涨落的随机启动,产生出集体运动的协同效应,其协同关联所产生的“序参量”(即集体运动的基本模式)又进一步支配了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的竞争与协同,从而使系统走入循环、交叉作用并关联于放大的循环链圈之中,通过这种有效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循环过程,系统便经历多种突变、渐变从无序跃变为有序或使有序程度进一步得以提高;于是,系统便从混沌(平衡态)走向有序,又进一步演化为包含有序结构的非平衡混沌;于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便是一幅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的自组织演化图景气。

2 孔城历史文化名镇概况

孔城镇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市东部,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据历史典籍和出土文物考证,春秋(公元前770-前481年)中期即为桐国南部门户,扼长江水运通道之要冲。三国时,吴将吕蒙曾屯兵于此,建筑城垒。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开始设镇,为旧桐城县6镇之一。明代有居民600余家。清代中、后期本镇发展为旧桐城县内“枞、汤、孔、练”四大名镇之首,达到古镇发展的高峰。现存2公里石板古街和古建筑是晚清和民国初遗留下来的。孔城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孔城老街风貌保存完整,较好的保留了江北名埠的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

3 孔城历史文化名镇空间发展研究

3.1 混沌与秩序——演化过程

混沌学理论认为自组织系统的演化可以看做混沌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而秩序建立的过程又可以继续细分,吴彤在《自组织方法论研究》中提出:“自组织演化过程可分为初步建立秩序、调整适应、应对涨落三类,在孔城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演变中则表现为空间的集聚、演替与突变。这三类过程在自组织演化中并非相互割裂孤立地存在,而是呈现部分重叠、循环往复的连续统一体。

3.1.1 空间集聚

孔城历史文化名镇初步成型于北宋时期,水运优势为孔城的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产生了商业空间集聚现象,并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开始设镇。为了解释集聚现象产生的原因,需借助彼得.M.艾伦(Allen.P.M)与桑格利尔.M结合超循环理论提出的A-S模型,在该模型中,商业空间集聚是为了响应外部贸易需求与内部人口承载力需求,并在多种超循环正反馈机制下,因集聚效应而产生的。

3.1.2 空间演替

在孔城历史文化名镇空间初步建立秩序之后,仍然需要逐步调整适应,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来满足需求。在自组织机制下,不同类型的空间如同生物一般,有生存繁衍(空间增殖)、争夺资源(空间竞争)的现象,产生了空间演替的结果。结构主义认为,在一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为了适应结构,会产生一系列的冲突、调整、适应的现象。在演变过程中,局部的空间演替现象在微观层面体现了个体增殖、竞争的需求,而在宏观上则表现出对结构的逐步适应。

3.1.3 空间突变

托姆在《结构稳定与形态发生》中提出:“自组织过程在逐步调整适应外部环境之后,会面临外部环境突变的风险,从而引发系统内部剧烈波动,或重新建立秩序迈向更高的层次,或就此消亡。”根据该理论,在孔城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经过一系列调整,变得相对协调之后,若外部环境保持稳定,则空间也逐渐趋于稳定,这时若出现突变,则会引起空间结构的大幅调整甚至重构。

3.2 竞争与协同——内在机制

哈肯在协同学理论中提出:“自组织系统演化动力源于竞争协同机制,这是由其耗散结构决定的,整个系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维持动态平衡状态,抵抗熵增。”因此在孔城历史文化名镇中,空间竞争使得整个系统保持活力,空间协同使得整个系统维持稳定,空间竞争与协同是矛盾统一体,二者循环往复,竞争是协同的前提,协同是竞争的阶段性演化结果和下一轮竞争的基础。

如同自然界中各类生物争夺资源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梯度一样,孔城历史文化名镇中,各类空间相互竞争,最终形成了在现阶段相对稳定的空间区位梯度,各类空间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空间竞争现象逐渐减少,协同作用逐渐占据主导,整个系统涌现出一个或多个正反馈关系,整体运行效率提高。在此之后若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则会引发新一轮的竞争与协同作用。

3.3 相似与协调——形态特征

历史文化名镇作为自组织现象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其空间形态上表现出自组织系统独有的特征,原广司在《世界聚落的教示100》中提出:“传统聚落形态上的秩序源于内部空间之间的相似性与协调性。”为了揭示孔城历史文化名镇空间形态中蕴含的规律,需要借助阐述自相似的分形理论以及传统聚落中的协调性概念来描述。

3.3.1 相似

分形指的是事物的形态在各个尺度之间具有自相似性,分形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中,如雪花、树枝、树叶。分形特征在历史文化名镇空间中表现的最明显的莫过于街巷空间。孔城历史文化名镇的主要街巷与次要街巷在形态上有明显的相似,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事物在各个尺度都采用了相同或相似的演化方式[2]。在街巷中,次要街巷呈枝状将各个建筑联系起来,而在主要街巷的尺度上,则将次要街巷关联起来的各个建筑看做一个个组团联系到主要街巷上。历史文化名镇的街巷空间在不同尺度上遵从着相似的演化方式,因此呈现出一定的分形特征。

3.3.2 协调

对于孔城历史文化名镇而言,空间形态在多个尺度、层次之间呈现相似性,而在单一层面上则呈现协调性,协调性主要来源于建筑空间的布局。在《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中,王昀认为:“聚落的空间协调来源于各个建筑单体的面积、方位、距离这三个方面的协调。”孔城历史文化名镇大部分建筑的面积、邻近建筑的角度与距离都在较小的范围内波动,既表现出局部空间形态的随机性,又表现出整体空间形态的协调性。而这种随机与协调的结合是由于孔城历史文化名镇在空间演变的过程中,建筑单体一般是由建造主体在微观视角根据个人的主观意愿以对周边环境(其它建筑、地形、山体、水系等)的判断,选择适当的方式建造。使得每个建筑单体既与周边环境协调,又与周边其它单体存在一定的差异,形成了整体上的自组织秩序,在形态肌理上涌现出一种柔韧感,与他组织追求平面几何式的规整而易造成的明显的生硬感不同。

4 结论

历史文化名镇是典型的自组织空间,孔城历史文化名镇空间的自组织发展是通过空间集聚、空间演替、空间跃迁等方式建立秩序的过程,内在动力是空间的竞争与协同,相似与协调是其自组织发展的形态特征。

猜你喜欢

名镇街巷竞争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边走边唱
雨中的街巷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