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以《开辟新航路》一课为例
2020-11-24冉龙文
冉龙文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中学 广东 肇庆 526400)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历史课程的性质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些规定凸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核心地位,是历史课程改革的重大成果也是历史教育的本质要求所在。
1.影响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因素
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因素有很多,受到各种外在或内在环境的影响。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影响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因素进行详细说明。
1.1 学校受到检查、考试、升学等压力的影响,重视双基基础教育。学校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支持会对学生价值观教育产生极大的有利影响。虽然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有20多年、新课程改革也已有10年,但是在当今社会高考还是选拔人才最公平、最有效的手段,这样的社会现状也造成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味的强调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迫于学校的压力,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得不到学校的支持,只能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教育,为学生的考试与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不仅违背了新课标提倡三维立体目标的初衷,同时也与教育的最终目的相悖。
1.2 教师自身对课程标准及教材中的价值观因素了解不多。在三维立体目标中,除了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在教材中可以明确找到的,其他两个目标都是隐藏在知识点后面的,需要教师自身挖掘的隐形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虽然不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但是又与教材中的知识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地理课程标准,并认真研读教材,这样才能找出各章节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1.3 教学方法落后。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价值观目标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一部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方法的传授,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后,潜移默化形成的价值观。因此,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不能脱离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的教育。而目前价值观教育面临两个极端的现状,一是脱离知识点,单独进行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此也是低效的、无效的;二是将价值观当成知识点,以讲授知识点的方式向学生传达价值观,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能使学生“学会”价值观,反而让学生对“教会”的价值观产生厌倦情绪,适得其反。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错误的,都不利于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学。
2.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育策略
2.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以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为课堂导入。学生沉浸在这种沁人心脾、振奋人心的解说词中,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顺利自然地过渡到本课后面的内容。
2.2 转承下文,融会贯通。教师设问:面对浩瀚的大洋,勇敢的航海家光有高度的热情能够战胜海洋吗?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会发现,原来新航路的开辟还有一系列的客观条件: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地圆学说的兴起,指南针的应用,火炮在航海中的应用。在讨论、归纳思考中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人类进步的重要性。老师进而提出小平同志经典的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反思明清时期中国科技的衰落导致社会的落后。
2.3 巧妙总结,画龙点睛。教师总结: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进而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欧洲历史率先踏进了近代化的大门。而与此同时的中国大地正迷恋着自我“天朝上国,盲目自大”,不是走向世界而是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历史的天平开始倾斜:西方正在崛起而中国却走向沉沦。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强大与荣光需要我们走向世界,加强学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着中国。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既是当前高中历史新课改视野下历史教学的诉求,也是有效教学的诉求。这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关注情感教育,让充满血肉情感与人生智慧的历史唤醒学生的内心触动。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与情感和态度共同构成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立体目标,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重塑过去的历史情境,架起一道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唤起学生的“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