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
2020-11-24陇西县文峰镇尉家店小学
陇西县文峰镇尉家店小学
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当代的学生追时尚、追品牌、追明星的越来越多,追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总让人感觉,在热爱读书方面,中国的孩子一茬不如一茬。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呢?
一、营造氛围
开展阅读教学,首先学校要给师生提供一个书香飘溢的空间。我校有230平方米的图书室,可容纳200人同时阅读,存书有2万多本,生均约20本。图书室有专人管理,全天开放,可供学生随时借读;每个楼层都设有图书吧,环境舒适,图书丰富,学生课余时间可以自由阅读;每个班级都配有书柜,用来存放借阅或交换的图书;教室后面的黑板,可以随时用来展示学生阅读成果;校园的橱窗、楼道中及墙壁、过道小黑板上,处处是读书标语、名人名言、名人逸事;就连校园广播播放的曲目,也都精挑细选了一些经典诗词。校园书香弥漫,书声琅琅,学生阅读兴趣高涨。我们相信,人可以造就环境,同样,环境也可以造就人。
二、授之以渔
1.学会朗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四个学段部分都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于永正老师曾说:“学语文的秘诀就是读和写,而朗读能使人感受,感受文中人、事、物,让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怎么朗读呢?笔者认为,先要让学生会读。用普通话读,不错字、不少字、不加字、不重复、不唱读、不拖长音;词与词、句与句之间会停顿。总之一句话,能像我们平常说话那样把文章抑扬顿挫地“说”出来。其次,要形式多样地读。自由读、范读、分角色读、赛读、齐读、分组读、默读、浏览等。最后,要有层次地读。初读求正确通顺;再读知课文梗概;三读赏好词佳句;四读悟感情道理。
2.学会动手动脑读。朱熹说:“读书有三到:眼到、手到、心到。”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语文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语文课上,我们要让学生勤动手,会圈点勾画,如圈出不认识的字,划出文中精彩的词句,深有感触处写上批注,摘录好词佳句等。当然,仅圈点勾画还是不够的,还要把写再延伸。当学生学完《荷塘旧事》后,为了巩固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老师可让学生当堂写一个动静结合的片段,这就是写的延伸。笔者认为,这节课后,大多数老师还会让学生再进行一次《童年趣事》的习作练习。同样,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会写一篇用多件事写人的习作;学完《翠鸟》,当堂少不了小动物外形描写片段练习;《恩师难忘》一课学完后,以《我的老师》为题的习作是少不了的。
3.学会举一反三地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两个环节,即预习反馈和拓展延伸,是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中,老师根据所授课的出处、内容、主题、写作特点等,组织相关阅读资料,进行语文学科链接,巧妙地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例如,学完《荷塘旧事》后,老师又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这样一来,既加深了动静结合的写法练习,又拓宽了学生阅读面;学习《郑人买履》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韩非子生平资料交流、对《韩非子》中其他寓言故事进行阅读推荐。这些资料让课堂有了深度和广度,让学生闻一以知十,举一而反三。
三、培养习惯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除了开足语文课外,还应该专门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早读和午读,并要求语文教师走进课堂指导学生读书;每天的课前或放学前要求学生背诵古诗或经典片段;每晚家庭作业尽可能安排一些读书内容,让学生完成摘录笔记。良好的习惯,成就人生,成功的教育,习惯先行。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就会逢书必读。
四、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达尔文对生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爱迪生从小爱做实验,成了发明大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呢?不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学校或班级举行经典诗文诵读、作文竞赛、读后感征文、读书汇报会、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评选出优秀的班级或个人进行奖励,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每周进行一次国旗下的讲话,社团可以组建阅读组、手抄报组、演讲组、故事组等,专门为文学爱好者开辟阅读绿色通道;每一学期出几期校报或班报来展出学生优秀作品,让文学爱好者充满自豪感;优秀的手抄报、习作、读后感、摘录笔记、活动照片装订成册展出,增强学生阅读的成就感;利用班级微信群、QQ群、家长会等向家长介绍学生作品和活动开展情况,增强大家对学校、学生阅读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