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

2020-11-24

读与写 2020年8期
关键词:声势节奏动作

岑 莉

(广西岑溪市第二小学 广西 岑溪 543200)

音乐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培养的是学生艺术层面的修养,小学生爱模仿好奇心强,正是进行艺术熏陶的大好时机,而声势训练是一种集演奏、动作、节奏于一身的音乐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逐渐掌握音乐的节拍并通过调整自身的节奏来加以配合,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应用有效的声势训练来打造富有音乐感染力的音乐课堂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师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下针对声势训练的优势进行分析,提出声乐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1.声势训练的含义

声势训练是指教师借助音乐器材及肢体动作如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一系列动作及其发出的声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从而掌握音律和自身的节奏,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1]。这种教学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对学生内心真实世界的开发,在声势训练的音乐氛围中,学生不再把学习音乐当做一项任务去完成,放下思想包袱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沉浸于生动有趣的音乐学习中。

2.声势训练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2.1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听辨能力。由于声势训练包括的一些肢体动作同时配合乐器产生各种不同的节拍和节奏,学生长时间接触和学习的过程中可在不知不觉中对各种节奏类型和节拍的听辨能力得到提升,久而久之,当音乐进行反复循环的播放时,其大脑可根据接收的音乐信号对声音和节奏进行不同辨别和判断,从而对同一首乐曲的节奏产生不一样的感悟[2]。

2.2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记忆能力。小学生因为年幼,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较为弱势,而音乐教学中涉及到的专业性的知识点和一些音乐技巧,小学生学习时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声势训练的应用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声音来锻炼学生对音乐的反应能力,不断强化其记忆,生活中不难发现,一篇文章熟练背诵后过个一年半载通常不能一字不漏的背诵下来,而一首老歌即使多年后仍然能够记住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因此通过声势训练可加深音乐节奏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从而使其掌握音乐的节拍和技巧,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2.3 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学习。由于音乐不象语文、数学等学科存在升学压力,通常只是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主修课,以致我国的学校教育对音乐这门学科不够重视,课程设置及安排的时间普遍较少,相应的学生接触机会也少,导致音乐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而声势训练所独具的活跃性与生动性,营造出一种生动有趣具有极强煽动性的轻松而又活泼的课堂氛围,可很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投入其中去学习,进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声乐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音乐节奏的模仿。音乐教学如果采取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讲授音乐的节拍、旋律等概念,学生多半会感到枯燥无趣,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爱模仿的行为特点,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应用声势训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肢体动作来配合音乐节奏进行模仿,而不用拘泥于严肃的课堂形式中,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去歌唱、去舞蹈。开始节奏模仿前可由教师进行引导,先规律的进行拍打,逐渐转变节奏的规律,一段节奏结束后再重新开始,指挥学生回到最开始的节奏进行模仿,当学生对节奏的规律掌握后再改变节奏的速度,通过不断的变换节奏让学生学会根据各种变奏迅速做出判断和反应。当学生掌握了基本节奏的模仿后,再适当提高难度,让其进行复杂节奏的模仿。需要注意的是,每个节奏的练习时间不宜过长,保持几分钟即可,时间过长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3]。通过对音乐节奏的模仿来锻炼学生的节奏感,加深对音乐节拍、速度、旋律的掌握。

3.2 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小学生普遍爱玩游戏,教师可抓住他们这种心理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游戏,通过游戏欢快有趣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投入音乐学习之中。游戏的设计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不能简单的只是突出课堂热闹的氛围,仅仅让学生感到好玩,却未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这样的游戏教学是失败的,因此需要教师制定游戏的规则,结合音乐教学的内容来设计和安排游戏情节,如训练学生节奏感的游戏、训练学生音准的游戏、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力的游戏等等,总之通过不同的游戏形式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无以伦比的魅力,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4]。例如在学习和认识长短不同的节奏时,可导入童话故事《小红帽与大灰狼》,根据不同节奏的敲门声来正确识别敲门的是大灰狼还是外婆,“咚咚咚、咚咚咚”表示是外婆的敲门声,是外婆回来了,可以开门,如果不是就不能开门。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咚咚咚咚、砰 砰等不同节奏的声音来掌握音乐节奏。此外,还可利用腰鼓、手铃等器材借助不同频率的敲打、手摇等动作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其中的节奏,使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去可歌唱和表演,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3.3 选择适当的歌曲。儿歌是小学生音乐课堂中接触最多的歌曲,儿歌节奏欢快、充满激情,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段,在歌唱的同时配合一些肢体动作可使学生充分投入其中找准音乐的节拍,领会音乐的旋律,掌握歌唱要领。因此,在进行声势训练时,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歌曲,选取那些节奏感强、肢体动作可得以充分发挥的歌曲,让学生边歌唱边做动作,不仅可锻炼学生肢体动作的协调性,还能让学生以适当的动作和适宜的速度来配合歌曲的节奏[5]。如《健康歌》节奏感就非常强,让学生跟随歌曲的播放边唱边跳边随着歌词做出相应的动作,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早睡早起,咱们来做运动,抖抖手啊,抖抖脚啊,勤做深呼吸,学爷爷唱唱跳跳你才不会老,学生通过唱和动的结合,提高对这首歌的感知力。又如,《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蜗牛、黄鹂鸟、葡萄架,让角色扮演的学生分别做出葡萄架刚发芽的初生状态、蜗牛慢慢向上爬的动作、黄鹂鸟讥笑蜗牛的表情和动作,当唱词唱到相应的角色时,扮演学生边唱边作出该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使学生不仅在角色扮演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增强相互间的合作能力,还能在歌唱和表演的过程中感悟这首歌的韵律和内涵。

综上,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艺术欣赏具有良好的熏陶作用,因此教师应将声势训练有效的应用于小学音乐课堂中,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声势节奏动作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雷声与闪电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轻快漫舞
动作描写要具体
运用“稳定拍声势”突破歌曲难点实验研究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心理学教授谈《戴尼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