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方法探讨
2020-11-24黎承海
黎承海
(广西南丹县六寨镇甲棉小学 广西 河池 547217)
如果一味追求书本的知识和死板的记忆能力,是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的。而且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一味的对书本照本宣科,也势必会引起小学生们的厌烦心理,导致难以推动教学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引导他们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生活问题。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必不可少。
1.依托教材,学习资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从而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开展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师要加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呈现了教材中套圈游戏的第一幅图,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图里的小朋友是如何站的?他们这种玩法是否公平?”学生在生活中参与过类似的游戏,于是回答:“大家站成了一条直线,每个人离目标距离不一样,这很不公平。”笔者紧接着为学生展示第二幅图,继续问:“大家这样站立,是否公平?为什么?”学生纷纷回答:“大家站成了正方形,有的人距离不一样,也不够公平。”笔者再问:“那么,大家能否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呢?”因为大多数学生都经历过套圈游戏,纷纷回答:“老师,站成一个圆能够公平。”笔者趁势问道:“我们接触了图形——正方形、圆。你能否说出圆与正方形存在哪些不同之处?”学生纷纷举出生活中圆的例子来展开探讨。
2.创建生活情景,活跃教学氛围
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因此在课堂上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等现象,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课本的知识和枯燥的练习题,那么学生们的消极情绪就会更加明显,从而影响课堂的听课效率,降低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因此进行生活场景的创建,能够使学生们获得新鲜的教学体验,从而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简单的数字加减乘除的运算之中,教师可以利用是生活中常见的购物场景进行教学:你和小伙伴去购物买了十一个苹果,不小心在回家的路上摔坏了一个,那么还有几个?在和小伙伴分别之时,你送给小伙伴每人两个苹果,最后带回家了六个苹果,那么你是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出门的?利用这种生活中的情景,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群体之间进行问题的讨论,允许组内出现不一致的声音,学生们可以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立学风的建设。而且可以鼓励学生们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分享,让学生能够收获到解题成功后的成就感。
3.运用生活素材,化解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是课堂教学中应该重点突破的内容。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难以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甚至经常会出现思维断层,成为后续学习出现错误的诱因。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引入生活素材,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中的难点,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数学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端着放有金鱼的鱼缸走进了教室,学生很是好奇,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教师微笑着说:“这个鱼缸的长是8分米、宽是6分米、高是5分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看到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便直接投入到了计算中,学生列出的算式大致是这样的:8×6×2+8×5×2+6×5×2,或者(8×6+8×5+6×5)×2,也就是将鱼缸当成了标准的长方体来求的。此时,教师没有一语道破,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缸,然后笑着说:“按照你们所计算的方法做出来的鱼缸,金鱼怎样放进去呢?”学生愣住了,意识到鱼缸最上面是没有玻璃的,然后修正了原先的计算方法:8×6+8×5×2+6×5×2,或者(8×6+8×5+6×5)×2-8×6,进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实现了问题的顺利解决。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抽出时间专门为学生进行答疑,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从数学视角记录生活的好习惯。比如,在学完圆的特征、周长和面积的知识后,让学生在课后记录生活中常见圆的应用,在脑海中形成相关观念,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意识。
结语
数学课堂生活化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之一,可以强化学生理解,促进良好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生活的桥梁,将生活和数学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