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探析

2020-11-24张士宏

读与写 2020年8期
关键词:诗句古诗意境

张士宏

(安徽省寿县寿春镇花园小学 安徽 淮南 232200)

情境教学法是指老师按照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创造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生动的场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和具体形象情境的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中也包含着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朗诵、绘画等形式,通过更加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习活动变成自觉的活动,从而更好的促进知识的吸收。

1.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描绘

图画再现是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教学方法,通过图画再现古诗词情境,将古诗词内容具体化。其中,图画不仅可以让教师展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描绘。低段小学生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绘画,这是普遍低段小学生喜欢的爱好之一,利用这个爱好,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影像描绘出来。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描绘出瀑布十分恢宏的气势,有着很强烈的画面感,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描绘出这一副瀑布图。在此之前,老师也需要进行简单的内容讲解,方便学生的绘画。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还添加了自己的想象力,也锻炼了其自身的动手能力,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有效方法。

2.分析重点诗句

古诗句具有精炼、押韵的文字美,带领小学生品读这些文字时,要通过对重点诗句进行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尤其是诗句中一些比喻用法,更需要教师的启发,学生才能准确理解。比如小学语文二年级《咏柳》的教学中,学生最难以理解的就是“碧玉”和“丝绦”,教师要对这两个词语重点解释。教师要启发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柳树叶子是什么颜色呢?是不是翠绿色的好像玉一样?那一条条细长的垂柳枝,就好像长长的绿色丝带一样。用“丝绦”来形容柳枝不仅能与上句呼应,而且能表现出枝条的轻盈,还能突出叶子的绿色。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一样,丝带是不是非常轻盈,风吹过的时候是不是会随风舞动呢?通过对重点诗句的解读,学生能准确理解原来古诗前半部分形容的是柳树的外在特征,实在是太生动了。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存在很多对景色的描写,为了营造优美的意境,诗人喜欢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教师尤其要带领学生体会这些地方的使用技巧,把学生带入到古诗描绘的情景中,让学生去体会诗人用词的高明。中国古诗词中常常包含各种各样的意境,是带领学生领悟其中的意境和感受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之一。

3.展开联想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在课堂上的专注力和耐心相对来说较差。面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或者是华丽的语言进行辅助,为学生构建出美好的情境,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例如,在讲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篇诗词时,教师可以根据诗中意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搭配着适合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想象夜晚作者在黄沙道行走,有明月,有惊鹊,有清风,有鸣蝉。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

古诗词的美的形象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誉。对于经典的形象,教师也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情境中。比如在《石灰吟》一诗中,采用的是象征手法,字面上的意思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的生产场景,播放石灰炼制过程的相关视频,使学生对石灰的性质进行简单的了解,进而更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将人们刚正不阿品格的赞美比喻成石灰。可见情境创设法对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4.利用好多媒体技术

当一些诗句中所涉及的场景学生并不熟悉时,教师就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理解诗词含义,帮助学生建立脑海中的古诗情境。同时,在此期间,师生之间也要加强互动,利用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和知识的巩固,是增加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比如教学《忆江南·江南好》这首词,一些北方的小学生脑海中对江南风景并没有印象,词中描绘的美丽场景学生也无法感知。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图像展示,让学生了解下现实中的江南风景是什么样的,尤其是词中提到的“江花”所指含义,更要为学生讲解清楚。这首描绘景色的词,虽然十分短小,但是却十分恰当,不仅把江南风光的美进行概括,还流露出了诗人对江南景色的无限眷恋。除了用图像展示的方法外,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去慢慢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给学生创造出余音绕梁的学习氛围。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学生可以调动多感官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总之,当诗句中的场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准确理解古诗意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古诗词。

猜你喜欢

诗句古诗意境
六一来了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