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20-11-24刘亚军
刘亚军
(新疆玛纳斯县第一中学 新疆 玛纳斯 832200)
高中语文不单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语言能力为目标,还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语文陶冶学生、塑造学生的学科优势,落实“关注人”的理念。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继而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和热爱人生、生活、社会、国家,培养一种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责任感,并在这种责任感的帮助下,更好的融入社会,发展自身。高中语文教学以众多优秀文化为载体,并不断的探索、挖掘,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1.培养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
高中学生处于巨大的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学习课本知识上,关注点也集中在学科学习上,对于自身思想素质、外界环境的感知相对减少,而责任教育是在学科的教学中,经由一定的教育内容、方法,将学生的目光一定程度上从书本知识中转移,使其更加关注集体、关注自身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作为责任主体,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责任素质,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在有组织有计划的学科教学与责任教育的结合下,明白自己是与社会不可分割、融为一体的,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培养热爱中华文明和献身社会发展事业的责任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语文教学与社会责任感的密切关系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备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属性。“工具性”是指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基本语言能力和应用技巧的性质,而“人文性”更多的体现在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于学生思想素质和情感道德培养的文化功能,新课改对于语文学科的要求是要在语文教学中重点向学生渗透人文情怀和高尚情操,也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思想素质。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样是现今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与社会责任感的联系在于,语文以众多优秀的经典文本为载体,充分发挥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责任感的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接受责任教育和德育,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了解分析语文教学与社会责任感两者的关系,利于做出具体的教学安排和教育活动。
3.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
3.1 从课本资源出发,挖掘文本思想意义。语文课本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优秀文化的载体,语文课本中一篇篇具有人文关怀和深刻思想意义的文本,无疑是引导和挖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资源,学生能在学习经典文化作品的过程中,提高责任意识和道德素质。例如,语文学科中老生常谈的“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以及论语等具体的文本资源;墨家“兼爱非攻”的博大情怀和社会意识;以及经典作品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饱含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都无一不体现着社会责任感驱动下,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注与关怀。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从语文课本出发,深入挖掘文本中的责任精神和深刻思想,让学生在书本知识中受到社会责任感引导下的精神熏陶。
3.2 从教师行为出发,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为根,生为本。我们知道,在学校的运行体系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可缺一的两大主体。而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教师无疑在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中扮演着多面的角色,如教学目标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成长的陪伴者等等。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因而为人师表的教师,首要前提即是克己自律,以良好的师德形象感染学生。教师的教学行为与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为人师表要求下的道德行为规范,也处处体现了教师的社会责任感。高中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拥有良好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对身边的人、事、物都具有敏感的认知,教师作为知识传播的主体,从教学活动的点点滴滴,都应符合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规范,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用切身的经验为学生提供模范和榜样,促进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3 从社会实践出发,贯彻责任教育理念。语文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能局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要在社会实践中完成对学生的责任教育,要让优秀文化对学生的浸染回归现实生活中,作用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创造条件,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让学生在相关责任教育实践活动中,学会关注集体、热爱集体,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对活动任务与集体负责,从而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探索责任精神,培养责任意识。
总的来说,高中语文通过众多经典作品、优秀文化的教学,使学生在以语文课本为载体的德育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从课本资源、教师行为、实践活动这主要的三方面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对自己、他人、社会、国家富有责任心,不断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形成健康人格,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