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阻力因素分析
2020-11-24肖龙玲高云春鲁志清文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肖龙玲 高云春 鲁志清 文山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基本要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既是设计者,也是实施者。探讨体育教师对于运动教育模式实施的阻力问题不仅对于指导体育教师更好的实施运动教育模式有所帮助,也是对解决运动教育模式本土化落地的一次思考。
运动教育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体育学者西登托普(Siedentop)先生提出的一种课程与教学模式。他是以来自游戏理论(play Theory)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学习方法,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是的,丰富的运动体验的教育模式。[1]该模式已得到西方许多国家的广泛认可及推广。目前,运动教育模式也受到了我国学者的重视并已经进行本土化的探索性研究。由于运动教育模式源于国外,其设计和操作上具有西方教学模式特点,直接“拿来”势必水土不服,因此需要对国内教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方能找到融合点,也能更好被国内体育教师所用。本文借鉴高嵘等人关于“运动教育”相关研究,试图以运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为思路,从宏观和微观(运动教育教学的各阶段)分析体育教师在每个阶段的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阻力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从而为今后更好的辅助国内一线体育教师更好、更精准的运用运动教育模式略尽绵薄之力。
一、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师阻力宏观层面因素分析
(一)综合知识储备量
运动教育模式中教师需要教授的内容包含了技能知识,战术知识,裁判知识,及体适能训练等内容,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要求的技能、战术、训练的指导会更专业化,这对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训练、体适能等方面知识储备更趋专业化,而目前体育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很难全面具备。
(二)教学观念容易偏离
教师的教学观念包括对运动教育模式的认识,对教育学的态度、看法。其对于教学的实施有导向性影响。体育教师如果对运动教育模式的认识不足或者偏差则会导致在实施上出现偏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诠释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等都有可能偏离,最终导致教学目标的难以达成。
(三)教学能力难以保证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认知能力是制教师对所教授的学科的定理、概念、规则的概念化程度。如果体育教师对运动教育模式的指导思想、目标、特点没有吃透,那么也就意味着七对该模式的认知是不足的,势必执行也会出问题。教师的教学操作能力是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动策略的水平。所谓运用策略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师如何通过教学组织形式、语言、行为和方法等来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完成组内学习,合作以及任务和比赛的完成。提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组织能力,内容布控能力、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策略运用、与学生沟通能力等的集中体现和展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确保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积极主动地对其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体育教师对运动教育模式教学的监控主要表现在对自身实施过程中的是否完善以及教学反馈的监控。教师在运动季实施过程中应该对每次的教学进行记录、自我评价、收集反馈信息和自我反思,对于设计之处的不合理应在课堂中及时调整,同时跟踪学生对所学情况的反应,思考哪些方面需要调整促使方案的更佳。对于课堂组织教学的直观监控则主要表现在教师应对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是否正确、是否需要帮助和知道进行观察和了解,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
二、运动教育模式实施过程教师阻力因素分析
运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是指整个运动季的教学设计,具体包括“运动季前准备阶段”和“实施课堂教学阶段”。运动教育的实施课堂教学阶段可分为课堂常规建立阶段、赛季阶段和庆祝活动三个阶段。[1]
(一)运动季前准备阶段
运动季前准备阶段是指教师在运动季开始之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1]这些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教师对运动教育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全方位的理解,教师对授课时具体影响因素的分析准备,以及便携学习手册等教学材料的准备。该阶段对教师提出的主要要求是:(1)教学内容的设计更具有递进式的衔接性。传统的体育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学期教学计划、教案的设计,对于内容之间的衔接主要针对某个项目而言,而一个学期的多个项目内容之间本身是没有特别的联系,更多的是内容的跌吉安和顺序上的布置。而运动教育模式则恰恰相反,一个学期(教学单元)只围绕某一个项目根据学生水平进行技、战术和有关运动知识的融合性设计,教师不仅要在整个设计中体现技术内容,同时还要设计从简单到正规的比赛游戏促进学生对技、战术知识更好的掌握。(2)游戏设计的适合性和衔接性。一个完整的运动季是由多种专项游戏承接起来的,而教师所需要的设计的这些游戏除了上述的这些要求以外还需要更具有吸引力,难度适合学生在每个阶段学习水平。运动季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积分,学生的参与游戏所得积分是叠加的,同时每一轮的积分都会影响下一次的比赛情况,因此在游戏设计上需要有层次的衔接性,不仅内容上衔接,难易度上衔接,同时还要在规则设计上有衔接。(3)教学时间设计的合理性。美国学者Derek J.Mohr等人以课堂教学常规的8个方面为基础,提出了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原则和课堂教学分配时间原则。[2]其观点认为课堂教学常规的8各方面所占用课堂时间不是固定的,会随着运动季的不断学习以及每个阶段侧重点而使8各方面所占时间不断改变,例如在运动季前期小组练习、技战术学习时间长,而比赛时间短,到了运动季晚期比赛时间占主,教师指导、技战术时间短。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每个阶段的具体特点和教学要求来合理分配各块内容的时间。
(二)实施课堂教学阶段
1.建立课堂常规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了解学生学习水平,组成固定的运动队分组,使学生逐渐熟悉各种课堂角色,建立运动教育模式教学的课堂常规,填写运动教育手册(主要包括:队名、队标、吉祥物、运动委员会人员名单,小组合作协议书,角色分配卡等基本信息),学习基本的运动技术,营造运动文化氛围,强化各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主人翁意识。[3][4]在这里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组的合理性,好的分组能帮助学生在后面的组内学习以及比赛中互动良好,积极配合,相互鼓励。教师需要了解每位学生的技术水平,以及同伴关系等,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而最终的分组教师尽量不要完全决断,可能的话在学生自行分组后或之前进行暗中干预从而达到目的。(2)如何更客观的了解学生的技术水平,目前主要采用技术前测的方式来了解,但是对于测试项目有所差异,没有固定模式也无固定评价标准。因此,教师选用那些技术测试项目以及对应的评价标准和手段则成为教师的难题。(3)帮助各组完成团建,运动教育模式中的团建内容和体验教育的团建类似,因此教师需要掌握相应的体验教育团建技能和知识,需要教师把整套流程依次完成,还需要能够很好的营造气氛,语言引导来帮助各团队达到快速消除陌生,感受团队凝聚力,愿意为本队努力的团建目标,因此这是对教师的又一考验。(4)尽快使学生熟悉并有效完成课堂内容。运动教育模式的课堂常规包括队长根据教师课前提示组织本小组讨论本课学习任务和部署,整队、清点人数和出勤,组织本小组进行热身(热身内容自行安排)。可见,课堂常规对于学生较难的在于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内容,需要学生自主安排,这和传统体育课堂恰好相反。因此教师在课堂安排课堂内容和任务时需要确保具体任务和内容的明确指向性,例如今天的裁判工作由第三组完成,具体工作包括安排裁判人员,记录员等,其次对于有困难的任务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提出一些建议供队长们参考。
2.季赛阶段
季赛阶段分为季前赛、正式比赛和季后赛三个阶段。[5]
(1)季前赛阶段
主要是学生熟悉课堂常规,掌握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的方法,以及队长、记录员、裁判员等各种角色的扮演;同时学习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战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简单的,以熟练技术为目的的一对一或二对二的比赛。此外,教师要引导各小组逐步形成本队的运动文化特色,为赢得季后赛荣誉进行整体运动策略上的研究。总言之就是在学习技术基础上,通过简单比赛形式来了解规则,裁判知识,并能达到利用基本技术进行简单比赛,熟悉比赛规则,队员磨合,形成本队比赛策略和特色,从而为正式比赛作准备。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注意的有:① 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学生刚接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难免不适应,运动教育模式要求学生的团队学习和伙伴学习为主,对于学生而言难免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教师通过流畅的组织,良好的沟通,积极的引导来激发队长积极组织和联系小组成员完成每次课的内容。② 对突发事件紧急处理能力。在各小组完成运动教学模式过程中,难免存在组内的无效沟通、队内冲突、学生消极参与等问题,教师应及时处理。③ 课前准备工作的细致性与课中、课后的材料收集与总结。虽然大部分的而工作已经在准备阶段全部完成,教师不仅需要按照计划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同时需要收集课内的各种情况并及时记录,在课后及时总结。如此是为了下次课的更充分,同时对有些问题也能及时的解决。
(2)正式比赛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参照正规比赛来进行。各小组为一个参赛队按照已设计好的比赛赛程完成即可,同时各队队员既是参赛者,还是裁判员、记录员等角色,因此正式比赛阶段是季前赛阶段的所学内容的检验。这一阶段教师相较于前面的工作已经轻松许多,逐渐从台前转为幕后,更多的是提供指导和资讯工作。需要注意的是:① 严格要求比赛的正规性。所谓的正规性主要是指对比赛规程、赛制的执行的正规性,对裁判执裁,成绩记录和公布都需要按照正规比赛的要求完成,如此能让学生真正感受身临于一次真正的体育比赛中,这样才能在这一阶段更能进入到自己扮演的角色。这样也是运动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之一。② 运动精神的传递和运动文化的熏陶。对于学生而言,正式比赛中的技战术安排,团队的沟通与合作,鼓励等都不是全部能够水到渠成,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对于消极性的团队或个人经积极引导,甚至需要有技巧的化解。
(3)季后赛阶段
该阶段是整个运动及的高潮阶段,要通过比赛决出冠亚军。对于教师而言应注意的有:① 确认好各组学生的角色全部分配以及工作职责的认领情况。不仅要确认参赛队伍的角色安排,更要布置好非比赛队伍的工作。② 营造正规比赛气氛。比赛气氛主要包括软气氛和硬气氛。所谓的软气氛主要就是规则、赛程、赛制等,也就是第一点所提到的。硬气氛主要包括场地环境的布置,队员着装的要求等。③ 建立冠军光环,在比赛中,冠军是主角,气氛应随冠军的产生而烘托更明显,流程也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从而使学生对该项目运动有更热情的感受和冠军产生的机动性。这也就是运动教育模式所提出的“使之成为‘有能力的’,‘有运动素养的’和‘热情的’运动参与者”。[6]
3.庆祝活动
庆祝活动在最终比赛后,是对整个运动季学习的庆祝和总结。包括了颁奖仪式,庆祝活动等。庆祝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通过活动内容,流程,环境氛围设计等来让学生对团队合作、运动体验、体育精神,运动文化的高峰体验并升华到学生对项目的喜爱、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终身体育观点的形成等。庆祝活动是整个运动及的点睛之笔,好的庆祝活动能够起到这些效果。这里需要教师在对所有学生的整个运动教育过程具有完整和全面了解前提下,营造良好氛围,最终实施颁奖、鼓励学生。对于教师最难的就是言语氛围的营造以及对学生全程了解,尽可能让每个奖项获得者都实至名归,才更具有信服力和感染力。
三、结束语
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符合现在《新课标》的教育模式,它是从运动和育人角度出发的教育模式,是符合时代要求和精神的模式。如何让我们的体育教师用对用好该模式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开发,针对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教师阻力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 加强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师操作类培训;② 转变体育教师教学理念;③ 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研发各项目各年级的运动教育模式手册或操作手册;④ 开发与《各项目运动教育模式操作手册》匹配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最后,预祝运动教育模式真正能在中国这片体育之土上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