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渗透

2020-11-24白银市白银区第十三小学

甘肃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小学生传统文化

○ 白银市白银区第十三小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孕育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时也蕴含着大量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1]。为了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整体提高国民素质,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内心,推动现代中国不断前进,我们应该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重要时期,人在童年时期所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在思想上受到的启迪,会影响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而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童年几乎是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度过的。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如何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润物无声地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呢?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有较强的实用性,它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道德品质培养的内容和具体的道德品质标准要求,小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后可自我约束,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纵观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文明礼仪的内容,将这些内容放在小学教育中,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确保小学生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从只重视文本知识的培养到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表明教育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现代小学教育中也要注重小学生文化底蕴方面的积累,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2]。传统文化中就曾给过我们启示,孟母三迁就是最好的范例之一。小学生的成长受环境的影响,在小学生教学中不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营造一个学好传统文化的氛围。

(三)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都尚未形成,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其日常生活中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所吸引,自觉发展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理解能力和对文化的鉴赏能力等等。所以,应该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合理、科学地进行渗透,让小学生在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理念,提高整体文化修养水平[3]。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一)在校园里感知熏陶

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现代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可以丰富学校的文化底蕴,提高学校师生的文化品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让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根据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如在校园里雕塑有象征意义的传统文化名人雕像,布置文化墙、文化走廊,将经典诗词、名言警句、谚语等悬挂其间,让学生随时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传统文化气息。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增加经典读物的陈列。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建设中,加大传统文化书籍的投放力度,使传统文化的书香充溢其间,让学生跨越时空与高尚的灵魂对话,在阅读中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知。总之,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让校园处处彰显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的童年在传统文化经典中受到熏陶。

(二)在活动中耳濡目染

开展特色活动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学校组织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可以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是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如诵读《论语》从“吾日三省吾身”中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诵读唐诗,从“飞流直下三千尺”中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诵读宋词,从“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中,体会民族英雄的爱国情怀。诵千古美文,做儒雅少年,让学生走进中华经典诗文。

二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学校可借助这些节日组织一系列活动,如清明节开展扫墓踏青活动,通过缅怀亲人先烈,传承优良传统;端午节包粽子、讲屈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进行赏月、品月饼活动,让学生在感受亲人团聚的美好生活的同时,培养家国情怀;还有重阳节敬老,元霄节观灯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加深对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是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成立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社团,如书法社、国画社、二胡社、腰鼓队等,让传统文化渗透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在社团中传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三)在课堂上浸润积淀

课堂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也是学生在学校中获益知识最多之处,因此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加深学生知识层面的积淀。

在小学实际教学中,学生所使用的许多教材中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简单的介绍,在数学课本上可以学到著名数学家的生平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和优秀的道德品格;在自然学科中学到我国四大发明对人们产生生活的影响;在语文学科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多,诸多经典文章及诗句等都向小学生传达了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价值观及爱国主义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这部分内容地积极地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4]。

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告诉学生作为方块字的汉字,是独一无二的。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意境之优美,语言之精练,思想之深远。其次,富含哲理的寓言让学生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美丽的民间故事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悠久的历史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更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美术教育作为小学生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以提高审美水平。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国画、剪纸、版画等都是美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美术教学欣赏课上可指导学生学会欣赏书法、国画的美学价值;绘画课上指导学生学写毛笔字,画国画;手工课上进行剪纸、编中国结、捏泥人等教学活动。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雅的爱好,也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了解了传统艺术的价值,学会传承与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将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这涉及到了每一门学科。音乐课教学中,让学生欣赏民乐经典曲目,学唱民族歌曲,提升音乐素养;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古代人物故事,弘扬传统美德,学习传统礼仪;在数学课教学中通过对圆周率小数点等的学习,了解中国人民的智慧;体育教学从中华武术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在课外阅读中不断融合

仅在课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不能满足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这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延展,让学生在阅读书籍、查阅资料和与同学分享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在深度和高度上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加深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在每个教学单元完成之后,要针对这一单元具体内容为学生推荐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外阅读书籍,用提交手写的心得体会等方式督促学生有效阅读,以此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有义务弘扬和传承灿烂的传统文化,也应该为中国拥有如此深厚的传统文化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

猜你喜欢

小学生传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