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脱贫托起太子山的脊梁
——临夏县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20-11-24通讯员

甘肃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临夏县学校教育

○通讯员

临夏县榆林乡榆林小学原校址在距离公路约三公里外的山上,四面陡坡,条件异常艰苦,学校始建于1973年,是“破门破窗塌塌墙,村庄里最差的是学堂”的典型代表。该校通过改薄项目和援助资金,异地搬迁到公路附近的平川上,投资500万元,建成占地6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400平方米教学综合楼及附属设施,现如今已成为村庄里最亮丽的风景。辍学学生纷纷返校,在校学生逐年增加,办学条件逐年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升,校园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是近年来临夏县教育脱贫成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临夏县教育系统持续深化控辍保学攻坚战,狠抓基础设施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教学质量提升和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教育扶贫、教育扶智各项政策措施精准落实,尽最大努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重要智力支撑,县域教育水平呈现整体提升的良好态势,教育脱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狠抓控辍保学 牢守教育扶贫底线

坚持扶贫先扶智,把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底线性任务,持续推进控辍保学攻坚战,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乡镇,因长期以来受教育滞后和观念的制约,这一任务更加艰巨,尤其是少数民族女生失辍学风险很大。针对这一问题,县上建立了政府、公安、学校和帮扶干部“四方联动”机制,结合推进“3+1+1”冲刺清零行动,逐村逐户逐人排查劝返失辍学学生,对每一位劝返生施行“一生一案”,确保劝得返、留得住、学得好。2018年以来,全县累计劝返失辍学学生3583名(建档立卡户学生1393名)。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从83.6%提高到97.2%。44395名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中,除157名因身体原因无法入学以外,无一人失辍学。

在这场聚全县之力打赢控辍保学攻坚战的工作中,该县各级领导、各级干部、各族群众上演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掌子沟学区中心小学教师马玉兰老师,是这次全县千名干部下乡入户开展动员失辍学学生返校工作中最为普通的一名。她当时严重感冒,顾不上到医院治疗,寒假还未结束她就和乡村干部走上了劝返学生的山村小道,起早贪黑,多次下村入户上门劝说。她所负责动员的3名学生中,马兰同学是最难动员、其家长最难沟通,也是最特殊的一个。驻兰老师顶寒冒雪,因冰面滑倒一瘸一拐的四次家访并给外地开饭馆的马兰父亲不知打了多少次电话之后……终于在电话上说通了其父亲,答应让女儿复学。这不,马兰同学高兴地报名入学了。

落实保障政策 紧盯重点贫困群体

认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完善学生各项资助全覆盖体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政策,确保贫困家庭上得起学,适龄儿童少年一个不落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强化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沟通,把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残疾学生作为“困中之困”,确保了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实现了全县适龄儿童少年无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目标。今年上半年,已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2277.69万元、营养餐计划资金3549万元,为学前幼儿免保教补助资金771.5万元,预计为3300名大学生落实助学贷款2200万元,为1391名建档立卡、农村低保、农村特困供养、重度残疾等经济困难家庭普通高中学生落实助学金1391.1万元,每一名贫困学生都获得有效资助,不再为上学难而发愁。

除了这些政策,县教育部门还为贫困学生提供每学年1200元的助学金。“免除了学杂费,又有助学金,既让贫困家庭不被孩子上学的学费拖累,还能给这些孩子一些生活上的补贴,减轻了生活负担,能使他们更好地安心学习。”校长易国越说。

红台乡卜家台村卜家台社赵芳一家,原本是一个幸福的六口之家,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丈夫在附近窑厂打工挣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十年前,丈夫突发疾病逝世,丢下了她和四个正在上学的儿女。丈夫的离去,对她来说,就像天塌了一样。十年间,她一边养殖,一边在附近窑厂打工,维持家庭生活,苦供四个孩子上学。在这在这十年间,她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教育扶贫政策培养出了4个大学生。目前,毕业于甘肃建筑学院会计专业的大女儿包岳霞在临夏万寿公园营销部上班。二女儿包岳利,从临夏州卫校毕业,在红台乡三大湾村做保健员。三女儿包岳娟,毕业于河南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现考录供职于东乡百和乡卫生院。四子包岳宁毕业于唐山职业技木学院,现应聘临夏县人民医院工作。用她的话说,她的这四个孩子之所以考上大学,全部实现就业,就是全靠了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

狠抓设施建设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积极争取和统筹上级、地方财政和社会投资,持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就近上学。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方面,投资5106万元,新建改扩建13所寄宿制学校。在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项目方面,投资1.4462忆元,新建改扩建35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投资2291万元,新建改扩建13所幼儿园。目前,幼儿园已实现有需求行政村全覆盖,所有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全县所有中小学和教学点宽带网络与“班班通”全覆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学校的土操场上,高过膝盖的枯草在风中摇摆,教室墙壁已垮掉一半,露在外的檩子直立着……”这是临夏县卡家滩海军希望小学的老教师刘尚杰日记中的一段话,他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学校的旧样貌。

两个年级3个班、老旧的一排平房、3间教室里的破旧课桌凳和大黑板,这些是10多年前的卡家滩小学(现卡家滩希望小学前身)的全部“家当”。2001年,青岛海军某部队投入18万元对卡家滩小学校舍进行升级改造,同年学校更名为卡家滩海军希望小学。2018年“全面改薄”项目为学校投入资金70多万元,15间新教室拔地而起,配齐了各种功能教室和教学设备,学校的办学条件“更上一层楼”。

看到学校的变化,校长马世英从心底里高兴:“学校现在的软硬件建设在学区同类学校中位于前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在校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均为100%、全校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在临夏县,像卡家滩海军希望小学这样的农村学校有200多所。教育脱贫攻坚以来,临夏县将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作为义务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强化项目建设领导,规范项目资金管理,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使这里的乡村学校“家底”实了、“面子”靓了。

据统计,仅2019年临夏县共计实施教育建设项目138个,规划总投资3.34亿元,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新建幼儿园、临夏县中学综合楼及学生运动场、临夏县尹王中心小学教学楼及附属工程等重要教育项目,结合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和县级资金,共购置安装1267.4万元的设备25532件(套),极大改善了教育教学条件,有效解决了适龄学生“就学难”的问题。

从办学条件薄弱到办学“家底”厚实,学生从300多名学生到近700名……临夏县绝大部分学校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蜕变”之路。

加强师资力量 教学水平明显提升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积极争取国家、省州招聘录用、职称评定、培训交流等方面政策支持,制定落实《临夏县科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实施方案》《临夏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实施方案》,建立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和交流轮岗机制,推动年轻化、高学历、事业型教育人才向基层义务教育和偏远山区学校流动、集中,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县内最优质的师资队伍保障。2017年以来,多渠道招录招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665名(中小学教师407名、幼儿园教师258名)。认真实施国培、省培及东西协作教育扶贫等各类培训项目,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名校和厦门市思明区的人才交流合作,2017年以来,累计培训教师31683人(次)、新任教师培训率达100%。认真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质课竞赛等活动,实行“推门听课”和“随机督导”,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注重职业教育 就业增收助力脱贫

紧紧围绕国家、省、州确定的职业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加大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把全面推广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技能、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狠抓职业教育、技术培训、转移就业等方面的工作,尽心尽力帮助贫困家庭“两后生”、有需求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扎实开展“菜单式、精准化”技能培训,职业技术学校加大联合办学力度,与甘肃工业职业学院等省内11所高职院校签订了600人的“2+3”升学办学协议,加强了与高职院校的交流合作。主动加强与省内外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今年与省内12所高校签了1500人的“2+3”联合办学协议,先后组织849名“两后生”到兰州现代、甘肃财贸、甘肃能源化工等职业院校接受教育。2019年向州内外中职院校输送“两后生”809人。2019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1%。2020年参加高考30人,上高职线19人,“2+3”转段51人,发挥了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县职校2018年汽修专业毕业生红台乡卜家台村吴辉,韩集镇双城村学生吕俊伟,实习一年后两人联合在县城办了一个小型汽修店,现在每月每人能稳定拿到5000到6000元工资,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较高质量的就业。

抓特色品牌 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丰富

近年来,临夏县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全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的着力点,把打造书香校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来抓,按照“统一部署、长远规划、远近结合、先点后面、样板引领、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提出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五年根本变”,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工作要求,使所有边远学校的校园面貌得到了彻底改观,成为了农村最亮丽的风景。

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面促进了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档次的再提高,文化品位的再提升。尤其是过去在校园建设中最为薄弱的井沟、掌子沟、漠泥沟、麻尼寺沟学区的所有村校都实现了校园有文化长廊、图书阅览,班班有特色墙报、精美手工,人人参加兴趣小组、每天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近期目标,初步形成了以双城中心小学为代表的每天看一本经典书、每天诵一篇经典文为特点的国学经典文化。以漫路中心小学为代表的每天课余时间开展棋牌、书画、欣赏为特点的校园儒雅文化。以侯段小学为代表的校门前建花卉温室、校内建小型林木花坛为特点的生态文化等一大批特色文化校园。

“通过教育助力脱贫,让所有贫困孩子都有学上上得起学,实现临夏县42万父老乡亲的小康之梦,这是临夏县教育人的奋斗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将不惜余力,恪尽职守,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临夏县教育局局长张维吉如是说。

青山无语花含笑,绿水无音鸟作歌。如今放眼临夏县川塬山乡,学校建筑成为最亮丽的一景,昔日的土坯危房,破凳烂桌的校园景象已被历史永远封存。就像一首临夏花儿唱的上去个高山望平川,风景里美不过校园。教学大楼随处见,设备们配了个齐全。室亮窗明的花木鲜,尕学校赛过了花园。管理规范制度严,教学质量连年里攀,家长们竖指齐称赞,教育办哈的“干散”!

猜你喜欢

临夏县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何搞好临夏县天保工程二期中的森林管护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