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与优化发展对策研究
2020-11-24苏寸草苏图强
苏寸草,苏图强
(1. 沈阳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从2016 年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再到2019 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使“健康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逐步深入化、系统化、具体化。“健康中国”战略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医学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使体育与医学的联系更加紧密。
1 “健康中国”战略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责任与使命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相关学科教育与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2018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特别强调“要做身体健康的民族”。中华民族未来的国民健康水平取决于当今青年一代的健康观念和健康状况,“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学校体育是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必须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
2018 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并实施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提出医学教育要树立“大健康”理念,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即医学的研究方向由治疗为主转变为预防、治疗、康养的全覆盖。2019 年7 月,我国正式公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鼓励医疗机构提供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由此可见,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不仅是对医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也是一种专业素质教育。
2 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同构化”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4 个学期的体育必修课、修满144 学时。虽然各高校开齐开足了体育课程,但课程设置的“同构化”并不适合医学院校的特点,更无法满足“健康中国”战略下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医学院校大多专业是五年制,学制长、学业负担重,课余时间少,体育课的作用对医学生尤为重要。因此,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其学制及专业特点,并结合“体医融合”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2.2 课程内容的“同一化”
目前,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很少开设健身类运动项目以及体医融合类健康教育内容。这种与其他非医类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的“同一化”的现状,导致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内容与“健康第一、职业导向、体医融合”的特色化的课程目标的契合度较低。体育课程因此也无法担负起“健康中国”建设所需的、为大众健康、全民健身服务的医疗人才的培养责任。
2.3 教材的“体育院系化”
医学院校体育教材普遍存在照搬套用体育院系通用教材的现象,使医学院校体育教材成了体育院系各运动项目通用教材的“缩写版”和“合订本”。脱离了医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实际需要,缺乏实用性和指导性,也无法体现医学院校和学生的专业特点。
3 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与优化发展对策
3.1 树立“体医融合”的体育课程理念
学校体育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基石,医学人才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引导下,“新医科”的提出使医生的职责从单纯的治病转变为预防保健、防治并重、促进健康。由此可见,“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使体育与医学的联系更加紧密,无论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需要,还是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发展的自身要求,都必须树立“体医融合”的课程理念。这也是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变同质化倾向向特色化方向发展的核心基础。
3.2 优化体育课程设置
3.2.1 课程设置特色化医学院校大多专业是五年制,且是“3+2”教学模式(“3 年校内医学基础课和公共课”+“2年医院上专业课和临床实习”)。所以,医学院校可以将144 学时的必修课由4个学期改为5 个学期完成,第6 学期之后可以开设体育选修课。在不增加体育课总学时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开课的学期数,以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体育课程不间断,持续接受体育教育。为学生身体健康保驾护航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3.2.2 课程内容健身性、职业实用性(1)应通过“三自主”或“两自主”的选课方式,为学生提供种类丰富的健身类课程项目,有利于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和日常锻炼习惯的养成。(2)应根据“健康中国”的“健康促进”理念,增加健身类项目比重。(3)必须兼顾医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工作需求,体现出医学生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和职业实用性。可以将“体医融合”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所有体育选项课的必修内容,体育选项课的课程内容均为“自选项目+体医融合必修内容”标准模式。
3.2.3 课程的时段安排近年来,虽然各高校体育场馆条件较十几年前都有很大改善。但随着医学生招生人数的持续增加,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和使用,会导致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短缺和浪费现象的发生,影响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在每天上午的第一节课和晚课不安排体育课,一天当中体育课的排课时段相对比较集中,导致有的时段上课班级多、场地拥挤;有的时段场馆空无一人,闲置浪费。因此,医学院校应结合学校自身条件,打破惯例,统筹安排,上午第一节课和晚上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体育课程,错时上课,科学合理地对场馆进行有效利用,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3.3 “体医融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3.1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利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是较好的“体医融合”教学资源。一方面,可以整合医学院校的校内资源,通过体育和医学专业的专家间的合作,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开具运动处方、增强体育教学针对性,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利用测试数据作为“体医融合”课程的教材,通过实证研究教会医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知识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3.3.2 整合利用医学院校师资资源医学院校拥有雄厚的医学师资力量,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搭建平台,加强体育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在教研方面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体育健康与医学健康知识的融合,将医学教学资源与体育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开发“体医融合”的校本课程,使医学生在增强体质、养成锻炼习惯的同时,掌握防病的体育疗法、体育保健和运动康复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体育健康素养。今后不仅能够自己运动健身,又能在工作中以医者的身份运用这些知识技能,配合医疗手段对病人进行治疗、对亚健康的人进行保健或康复指导,为全民健康服务。
3.3.3 搭建利用多元化网络教学平台,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社交学习渠道。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应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和利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和微信教学公众平台等多元化的网络教学平台。突破传统教学对时间、空间的限制,加强师生的实时交流,方便医学生随时随地根据个人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和锻炼,使体医融合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3.3.4 加强体育教材建设医学院校体育教材建设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医学专业教师、医生和体育教师,共同参与医学院校体育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架构。对各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和教材建设进行广泛调研并经过充分论证后,完善“体医融合”型体育教材内容的框架设计,精选内容,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和学科知识的融合,体现“体医融合”思想。
3.3.5 利用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实施课内外“一体化”借助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将体育课教学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全方位、多角度拓展知识、提高能力,进一步提升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借助科研立项,鼓励引导医学生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体医融合”相关问题为导向、科研项目为载体,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在教师指导下尝试“体医融合”的创新性研究与探索,使医学生不仅会从临床治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会全方位地从非医疗干预、预防医学角度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加强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与实践。组织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深入医养中心、社区体育健身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进行专业实践活动。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全民健康”的社会服务能力,满足“健康中国”战略对既精通医学、又精通体育运动科学健身、并能进行有效医务监督复合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