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2020-11-24兰州市城关区辅读学校
兰州市城关区辅读学校
一、智障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首先,受智障学生个体因素影响。智障学生的智力低下,理解和接受能力很差,缺乏自控能力,意志薄弱,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怎样使自己舒服就怎样做,没有是非对错观念。
其次,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智力有智障学生,他们更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来弥补缺陷。而良好的家庭环境首先需要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智障孩子的家长往往忽略了榜样的作用,过分地溺爱孩子。
二、对智障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1.从细节入手对智障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刚入学的智障学生尤为重要。智障学生刚入学,笔者就采用顺口溜的形式对他们提出基本的课堂常规要求。例如“一二三,看谁坐得端又端,小脚放放好,小腿并并拢,小眼睛看老师,小手放在小腿上。”让智障学生便于理解记忆更易于做到。在进餐时,让他们排队进餐厅,饭前洗手,不挑食,不边吃边说话,不倒饭菜。在玩玩具时,要求智障学生学会分享,不争抢玩具,玩完后要将玩具收拾好,并请能力强的智障学生将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从这些最基本的点滴小事要求智障学生,让他们逐渐适应学校的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还要细致地观察每一个智障学生,在智障学生出现行为问题时及时给予指正。
智障学生刚刚入学的第一学期前半段是关键的形成期,后半段是巩固期,因此对智障学生可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地对其进行强化训练。智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随时随地进行。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落实在一桩桩一件件零星琐碎的小事上。
2.针对个体差异矫正智障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全体智障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个别智障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教师应对每个智障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
如,笔者班姚姚由于在家时从来没有接触过其他小朋友,所以在学校时很想和同学们一起玩,却不会表达。但是她平时无意间语言表达得很好,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只是在人多和正式场合的时候就封闭自己不敢说话,只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作为“沟通”的手段。针对该生的此种不良行为,笔者深入地分析原因,并结合她本身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和其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告诉家长绝对不能满足孩子的不良要求,让家长与教师配合,不能一味地溺爱。其次,对该生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在平时多关注她,利用日常生活抓住时机正确引导鼓励她与人沟通,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奖励;在出现打人、骂人情况时,立即暂停她所做的一切活动并批评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她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与人交流,无理取闹的次数也明显减少了。
面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智障学生,还应运用一定的食物刺激鼓励他们。笔者班金伟伟同学刚开始时不爱画画写字,一画画写字就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笔者就利用他喜欢吃零食的特点给他一点刺激,在形成写画的习惯后,逐渐减少这种奖励。
3.建立奖励机制,调动智障学生积极性,对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强化。在培养智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如果只提出训练要求而没有及时检查与督促,这就跟没有要求一样。笔者在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下,对智障学生的纪律、卫生、训练等方面做到每天检查督促,做到“天天查、周周评、月月总结”。还定期开展“争星”评比活动,评出纪律标兵、进步标兵……这样的检查评比,对智障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有效的督促和强化作用。
4.家校合力对智障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智碍学生的教育中尤其起重要作用。对此,笔者利用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的时间向家长了解智障学生在家的情况,还利用电话、班级群等向家长及时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向家长推荐有关智障儿童身心特点及康复的知识,并在每学期初告知家长学期的教学计划,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有目地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