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教师心理对学生的影响及自我调整途径
2020-11-24山丹县第二中学
○ 山丹县第二中学
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性格影响性格,以情感陶冶情感。”因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间、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会用饱满的情绪、热情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积极地探究问题。
我们常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学生具有“向师性”,什么都会向教师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自然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教师如果具有双重人格,不仅本身会成为道德上的伪君子,而且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会对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对教师的品行产生怀疑,使教师的教育不但无效甚至产生负效应。有时,教师的“一个镜头”就会胜过一周的教育。
二、教师心理素质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1.改变思维定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心理压力:减负了,学生只贪玩不好管理;学生减负教师加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教师受得了吗?等等。其实,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大量的“高分低能”现象,就能悟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培养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性,就能使自己的心理逐渐放松。有了心理准备,减轻了心理压力,即使是教师的负担加重了,当教师的也能乐意去接受,工作起来也就会有轻松感。只有彻底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教师才能自觉地教育学生合理地安排丰富的课余生活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2.完善心理品质。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情感、意识、兴趣、情绪、能力、性格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因为教师对“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解与接受取决于思维是否具有敏捷性和深刻性,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又要求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广阔性。所以,教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对自己的心理品质有所认识,及时地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适应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及时、敏捷、灵活地确定新的工作方案,变换工作方法,并当机立断地实施到新的工作中去。此外,教师还要心胸博大、兴趣广泛,认真探究学生心理的兴趣,用自己广泛的兴趣去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保持舒畅乐观的心情,使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健康、智力、思想品德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充分发挥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功能。
3.合理调控情绪。教师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教育信息接受和反应的水平,并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效率。因此,教师应掌握心理科学知识,加强思想修养,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挫折而垂头丧气,也不因胜利而沾沾自喜。
当然,教师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是圣人,其情绪自然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必须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使其不至于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师只有做好心理调整和完善工作,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变革中站稳脚跟,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