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为导向做好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2020-11-24王广文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2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精准

文/王广文

我国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家庭困难的学生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特殊性群体。高校采取精准资助与资助育人的导向思路,为学生提供资助,其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基础的学费与生活费的支出需求,促使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真正达到人才教育目的,提高高等教育综合价值水平。但是,当前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探讨以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为导向做好学生资助管理具有显著实践性价值。

一、高校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中存在的的主要问题

目前来看,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中主要的问题在于三个方面。

(一)困难群体的识别难度较高

目前高校在家庭困难学生的识别方面主要是借助对学生家庭情况的调查为主,通过贫困证明的开具进行判断。辅导员往往会对学生家庭信息进行审查,与学生交谈期间,可以通过不同环节进行复查,并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按照学生的困难生资助条件确定最终的资助名单。虽然这一种方式可以准确地判断学生是否贫困,但是仍然存在比较多的疏漏与不合理。例如,因为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真正存在家庭困难的学生无法出具贫困证明。学校方面只能够根据学校的资助规定提供资助,导致许多本应当获得资助的学生无法得到资助。另外,部分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因为在证明开具时具备一定的便利性,可以更好地获得证明,所以往往这些学生更容易得到资助,这一种资助现象显然与资助育人相违背[1]。

(二)困难扶持精准度不足

对于不同家庭环境以及经济水平的学生而言,由于贫困的原因并不相同,所以学生所需要的资助政策以及方式也并不相同。同时,因为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总共有四年,四年间的资助需求也并不相同。对此,学校对于所有学生而言如果采取相同的资助方式,显然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具体需求,存在局限性特征,缺少创新性,无法为真正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同时因为高校一直在为学生提供资助,但是资助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资源浪费的现象相对比较严重。

(三)精神资助问题突出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一旦提到资助基本上所有的管理人员以及学生都会想到钱,并且希望可以借助经济上的帮助促使学生得到生活上困难的缓解。但是,资助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工作,资助育人的根本在于精神,其目的是借助资助方式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从而达到育人成才的教育目的[2]。实际上,由于困难生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许多困难生存在自卑的心理,从而缺乏交际经验与相关能力,导致精神层面上的能力与水平较差,无法满足学习的需求。所以资助的问题不仅仅是在经济层面上,精神层面上的资助也非常重要,这也是当前高校资助管理工作最为常见且突出的问题。

二、资助管理分析

(一)规范资助相关规章制度

高校在资助工作方面的资金应当做好划拨投入,尽可能确保资金的支出与保障效果。基于财政部以及教育部的相关要求,需要做好相关文件的规范性落实,同时需要在原本的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工作能够保证的基础上,做好勤工助学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严格落实国家以及政府的规定。学校资助工作应当严格遵循相关细则、办法[3]。同时按照资助工作精神的调整,做好不同文件的及时修订,并借助规章制度的合理落实,配合管理方式,确保学校资助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具体工作中,首先需要做好资助体系的建设,以奖、贷、勤、补、缓相结合的资助体系为核心,真正以奖学金评定为引导,做好助学贷款主体,以勤工助学为思路,做好必要性补充。在以奖学金评定为引导的同时,需要激励学生借助学习获得奖学金,或以助学贷款促使家庭困难的学生得到生活层面上的支持[4]。并以勤工助学为主导实现对学生助学岗位的支持,促使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参与到勤工助学活动中。以补助的方式进行补偿,实现经济压力的缓解。以学费以及其他学校相关费用的缓交实现学习计划的进行,促使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业。其次需要做好认定管理,并实现精准化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精准认定方式是确保精准资助的关键,同时也是最初的步骤。学校方面可以借助领导小组的建立,以全面指导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方式进行改善。新生可以借助通知书、资助政策宣传手册等一同发放给新生,在报到之前就可以充分了解资助的政策。对于家庭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根据相关规定与要求做好材料的准备工作。认定资料期间可以及时到街道办事处等收集资料,并提供相关照片。对于院系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需要做好针对性的困难学生认定管理,以工作组为主导,做好认定工作的组织以及审核,并以班级为单位做好辅导组长管理工作,促使评议与认定做到民主与公开。在每一学期可以开展一次认定复查工作,在认定工作中需要做好个人提交申请、小组认定的方式进行管理,对于结果无异议的应当公示,以规范化管理模式为主,确保公平公开与公正。与此同时,还可以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档案资料,并将其档案资料记录到工作管理信息系统中,并为后续的资助工作评定奠定基础。

(二)多主体参与优化资助体系

高校在国家、省级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之下积极开展资助工作,应当基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为核心,借助评定奖学金、发放助学金等多种方式实现资助与奖励,促使资助工作可以深入地开展,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加优质的资助[5]。

在资助方面可以适当地拓展资助,促使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可以及时有效地消除。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办理注册手续,并借助绿色通道的方式办理入学手册,构建新生资助的相关机制,促使家庭本身贫困的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生活资助,借助系列组织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可以获得快乐的同时得到相应的资助物品。

(三)做好针对性资助扶持工作

针对每一名困难生而言,其对于资助的需求并不相同。除了基本的助学金以外,高校方面还可以有其他多方面的助学方式,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与发展需求,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例如,可以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帮助,按照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在学校周边获得更多的实践岗位。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契机,为困难生提供资金来源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并以提高学生实践性能力为核心,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社会发展状态,令学生可以在今后工作中做到自力更生。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可能希望在学校期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校方面可以提供一些免费的学习机会。另外,假设学生属于农村低保户,由于基本上没有家庭经济收入,此时高校方面可以尝试联系社会中的公益组织,并提供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改善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学习环境。

(四)做好精神层面上的资助服务

物质层面上的资助属于帮助困难生的主要和直观性的表现,但是实际上困难生的精神资助需求仍然非常突出。在当代社会中,贫困本质上就是“低等”的代名词,困难生往往会因为学校的资助压力,或者是担心自己被学校资助的事情被同学知道而看低自己,导致平常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压力[6]。对此,学校方面可以开展心理层面上的资助工作。一方面,学校需要对全校的困难生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性的调查,及时发现困难生所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按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一些针对性的讲座教育,并借助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活动的方式,设计一些可以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改善的活动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合理的方式实施资助计划,高校方面可以指导学生真正了解并正确地认知贫困,消除因为贫困而感到自卑的心理。同时让学生逐渐构建起因为贫困而应当更加坚强的意志力,促使学生可以逐渐从精神贫困的层面上摆脱出来,从而达到资助育人的教育目的[7]。

三、结语

高校为学生提供资助的目的在于让贫困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因为资助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导致许多原本存在比较突出资金困难的学生无法得到相应的资助,最终偏离精准资助与资助育人的初衷与目的。对此,在今后需要提高对精准资助与资助育人的重视度,做好资助管理工作,借助精准识别方式发现经济困难生,制定行之有效的评定标准以及制度体系,做到精准化的识别、资助、跟踪反馈,从而提高自主管理综合水平。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精准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选择困难症
精准扶贫二首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