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评价作用 培养探究能力

2020-11-24刘莲花

读与写 2020年8期
关键词:小东群体探究

刘莲花

(福建省松溪县郑墩中心小学 福建 松溪 353503)

《新课程标准》非常关注教学评价的问题,提出了“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课堂教学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所有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激励发展并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就结合课堂评价在发展低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的几点认识。

1.引导型评价,保持探究兴趣的持续深入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稳定性较差,连续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常常完成第一个环节后,一部分孩子就开始不安分了,有的做小动作,有的相互窃窃私语,有的自作主张地帮助起别人来。此时如果教师能利用评价机制,发挥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进一步的探究中来,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例如,我在教学“数铅笔”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小棒随意抓出一把,一边数,一边摆,看谁摆得又快又准确。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开始数起来:一根、二根、三根……有的全部堆成一堆,有的二根二根地摆,有的五根五根的放,有的十根一堆,余下的作一堆。先数完的孩子有的开始做起了小动作,有的帮助别人数起来,课堂上的声响也越来越大。我一边巡视一边肯定他们的数法。当走到一个“十根十根放一堆”的同学身边时,我故意停下来,一边观察,一边连连点头。孩子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过来,围在我身边七嘴八舌地叫起来:“老师,我知道他是怎么数的,我也会!”还迫不急待地表演给我看。在他们经历了这种分法的优越性之后,我才让他们分别介绍自己原来的分法。通过这样引导型的评价,不仅使学生交流了自己和同伴的探究成果,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而且保持了探究兴趣的持续深入。

2.鼓励型评价,引导探究结果的自纠

低年级学生的反思行为还处在一种无意识的、不自觉的状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有时只要学生稍微反思一下就能发现,并能独立的加以更正。但他们总不会自觉地检查,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然后看也不看地就交到你手中。这种坏习惯一旦养成,危害无穷。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反思是构建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用鼓励型的评价,引导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自纠,逐步培养自觉反思的习惯。教学“轻重”一课时,课堂上曾发生特殊情况。当时我先出一幅天平图,一边是一根香蕉,一边是一个苹果,由于天平是倾斜的,学生一眼就看出来了,我再出现一幅天平图,两边分别放着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然而两边却是平衡的。我问:谁能告诉我,哪一种水果更重?这时,平常成绩较差,个性较沉默的小东,响亮地回答:“西瓜重!”里立即响起一阵哄笑:“这么差,这么简单的问题也看不出来!?”“明明是一样重嘛!这都不懂!”小东的脸涨红了。我微笑着鼓励他: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小东低下头不说话。我继续鼓励他:“没关系的,说说看,也许你是对的。”此时的小东已经没有了自信,他居然说自己是错的,别人说的才是对的。我摸摸他的小脑袋:“老师觉得你今天很勇敢,是你第一个回答了问题,你能再勇敢一次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吗?”这时小东轻声地说“因为西瓜才一个,而菠萝有两个。”教室里一瞬间安静下来。得意扬扬的那些孩子先是目瞪口呆,而后是满脸的羞愧。我知道他们已经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而且后悔了。针对这一现象,我引导孩子们进行了反思。

3.肢体型评价,激活学习群体的探究体验

探究的能力主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的主体必然有一连串的心理体验。这些亲身经历的探究体验,是学生发展探究能力的培养基础,教师应善于保护。同时,这些心理体验往往不是单纯的个体获得,而总是在群体的体验中获得。因此,评价要更多关注群体,关注群体的探究体验。这就要求评价需要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参与。在实践的摸索中,我感觉到教师的肢体语言可以较好地发挥这种作用。例如,我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出示:1、2、4、7、11、( )、( )……还来不及认真思考,一个男孩迅速站起来说:“括号里填12、13。我在沉默中注视着他微微一笑(暗示评价:没有认真观察),他迟疑了,张着嘴眨了眨眼睛(接受我的暗示评价,思维正在修正),果然他低声地自言自语地说:“不对,不是连续加1”(自我评价反馈给同学)。这时,一个女孩子来不及举手就站起来问:“教师,是不是填15、19?”。我低下头陷入沉思,皱了皱眉头(暗示评价:不正确)然而她一脸的茫然(表示并未接受我的信息,只是急于想知道对错)。此时评价的策略要转变了,我鼓励她说说理由,她说“7、11”之间是加“4”的关系,马上有好几个孩子反驳:又不是每个数都是4(孩子们自发的评价)。我笑着对大家点头(表扬评价:细心观察)同时不忘对小女孩的安慰评价:不急不急,再找找看!此时,有的孩子自觉地拿出笔在纸上写划,有的孩子盯着黑板咬着手指陷入沉思。有的孩子自发地形成小组并小声议论起来,议论的声音渐渐地越来越大……忽然有好几个孩子冲过来围着我高兴地喊出来: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16和22.其他的孩子则焦急地嚷:老师,对不对!?我又一次沉默,皱着眉头眨眼睛(故作疑惑,激励孩子们自行说出想法,自主做出判断)。有的孩子开始讲解了,一手拿着本子,一手拿着笔:这里加1,这里加2…….其他孩子自发地围上去。不一会儿,“没错!没错!”“对了,对了!”“完全正确!”欢呼声中响彻整个教室。当孩子们将我团团围住的时候,我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孩子们不禁大笑起来,也摸仿我的动作和语气,互相进行表扬。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运用肢体型的评价,对孩子们的探究进行不断地调整,改进,走向深入。在群体的探究体验中,孩子们自发地进行自我纠错、自我调整、自我激励,实现了新课程“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没有固定的形式,唯有不断尝试、不断锤炼,才能正确表达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和思考,才能实现教学评价对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小东群体探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洗澡
妈妈的爱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为啥总挨骂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香蕉皮的家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