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法
2020-11-24邓显石
文/邓显石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高等职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1]。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展起步较晚,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完善,目前主要以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为主,近年也有少部分高校开展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开启了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培养“工匠精神”这一要求是在2016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要是各个岗位的职业人员都具有“工匠精神”,让精益求精成为每个人认真细致严谨精准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观念和职业道德,而职业院校作为社会最直接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输出场所,无疑承担着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使命,培育精益求精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人才培养也开始强调专业的职业属性,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职业性专门人才,让学生初步了解未来拟从事职业的情况,对于广大高职在校生来说,怎样做好科学规范的职业规划非常有必要。
职业规划即对个人未来拟从事职业的发展做一个持续的系统的设想过程,一般首先根据自身兴趣等其他需求确定拟从事的职业,然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目标,最后根据所设定的目标设计合理通道[3]。各高职院校均开设职业规划专门考查课程进行教学,教师一般是以案例教学的形式为主来进行讲解,结合专业知识的较少,学生们重视程度也不够[4]。当前高职学生对职业规划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认识阶段,如何有效提高高职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非常关键。
专业课程教学主要是使学生了解专业背景,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等,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非常重要[5]。专业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部分,理论较深、综合性较强、学习任务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吃力,尤其对原理类知识部分学习比较枯燥,课堂上容易倦乏,导致后续专业综合应用知识内容学习跟不上,学习效果差。如何提高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一直以来都是高职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目前,提高高职教学质量主要是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引入行业企业加入传统课堂教学工作中,主要以实训、实习等模式开展,近年来,在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坚信精神教育也是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的体现[6]。结合上述所说,“工匠精神”与教育相互融合,提高高职职业人才学习现状,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职业规划,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背景,同时也明白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还能使学生认真对待自身职业规划,对未来有个科学合理的计划。探究如何有效地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高职教学改革创新的方向之一。
一、高职学生职业规划与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一)高职学生人才职业规划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大增,首批由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13所职业大学,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正式诞生。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直至199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举办主体,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初步完成[7]。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虽有部分学生通过考试上本科继续深造,但目前大部分学生还是毕业后直接就业。因此,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对自己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依据目标设想完成目标的途径,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能做一份合适的职业规划非常有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有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一般职业规划课程由学校辅导员等行政坐班教师担任该门课程教学,教师讲课时一般讲解相关理论部分为主,再加上各专业通识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很多时候教学内容缺乏学生所学专业特色。每个专业职业特性各不相同,比如园林工程专业与护理专业其工作场所、工作内容、职业技能特征都不相同。学生学起来较为枯燥,没有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对于职业规划现状,如何探究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既能够提高高职专业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深层次理解职业规划非常有必要。
(二)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期,很多学校教学参照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技能教学开展较少,有些偏离高职教育的办学初衷。随着近年高职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系统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尤其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经过多年发展高职的教学模式已经最初的理论教学为主发展成为以“工学结合”模式为主的教学模式。专业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展好高职专业教学尤为重要。然而高职招生现状等各种现实原因造成高职学生的基础文化成绩普遍不高,专业课程又相对较难,故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时候比较吃力,觉得学习内容枯燥,导致专业教学效果不佳。比如在园林工程专业园林景观工程构造课程教学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很多学生由于中学阶段没有认真学习好物理课程,缺乏基本力学知识的理论基础,学起园林景观工程构造课程很吃力,再加上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提高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当下专业人才,成为高职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
二、“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培养中的必要性分析
(一)“工匠精神”的含义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对设计工匠独运,踏实务实,摒弃浮躁,执着专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追求更完美的一种精神理念。“工匠精神”内涵的核心要义:一是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敬畏之心,视职业为自己的生命,态度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尊重自己的职责,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事业。敬业反映的是职业态度,是前提。二是精业,就是精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技艺精湛,注重细节,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精业反映的是职业水准,是核心。三是奉献,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担当精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奉献反映的是个人品德,是保障。针对上文所述我国目前高职在学生职业培养和专业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将职业培养融入到“工匠精神”教育当中,使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中,清楚地了解自身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加深对“工匠精神”教育课程的全局把握,同时加强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理解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效果,还能让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情况,作一个详细的职业规划。
(二)基于“工匠精神”培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性
高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正是未来进入生产制造行业的主体,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必须崛起也正在崛起的一代工匠主力。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及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对能工巧匠的需求将空前增长,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宗旨、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加突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培养学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就要做最好,追求极致,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力求让手中所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品乃至极品。“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大量社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利于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敬业守信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的养成,从而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变化。
三、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规划与“工匠精神”的理解,同时对专业课程教学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阐述与分析,探究如何将职业规划教育有效融入高职专业教学中,关键在于如何衔接好两者的教育过程,采用“代入”的形式,基于专业特点,将专业相关职业的职业规划案例“代入”专业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同学们专业学习深度和自主性学习,还能让同学们对职业规划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行业内的工匠故事,并以其自身严谨的教学态度、治学精神和自己的言行去展现“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工匠精神”。
通过引入园林硬景工程施工教学过程实例,探析将职业规划有效融入高职专业教学模式,为未来高职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