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020-11-24郑朴生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2期
关键词:校企体系院校

文/郑朴生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会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逐步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社会本身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对于各行各业的推动作用促使就业环境变得艰难,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对于自身素养与技能的充实,更好地实现就业成为极为关键的问题。

一、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意义

就业形势严峻是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建立运作的直接原因,只有通过高职院校提供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就业环境,实现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对于社会而言,通过院校的指导体系,促进学生就业,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建立是极为必要的[1]。

在实际的建立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本身应当与院校的实际发展贴合,如形成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形成直输型就业,为学生提供更加稳定的就业平台,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让学生能够在通过专业技能实现自我独立的基础上,再追逐梦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于社会的认同感。

从整体上来看,就业创业指导体系设立与运营的具体意义可以总结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基于高职院校本身而言,能够与企业之间形成有效对接,完成对口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与输出;第二是基于学生而言,能够顺利就业,并获得对应的职业规划,可以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人生规划;第三是从社会来看,基于就业创者指导体系的创建,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从而减轻了社会整体的就业压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1]。

二、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现状

现阶段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实践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技能与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同时,提供就业创业思路,指导学生更好地就业创业。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共性问题。

(一)政策缺乏力度

就现阶段而言,大中城市基于城市发展对于人才有着较大的缺口,而在经济相对发展较慢的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较少,且趋于市场饱和的状态。由于政策引导力度匮乏,加之就业信息不明确,导致在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对等关系。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地方对于就业工作的扶持与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学生在跨区域就业过程中,存在包括经济、落户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导致就业选择受限,进一步加剧了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现象,形成了人才缺口、人才供给与人才培养之间的不良互动[2]。

(二)内容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建立与实践对于当下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却存在落实工作不到位、流于形式的情况。如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实现对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强制学生听讲座,而讲座内容浮于表面,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紧密,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到指导课程当中来,最终导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逐渐形式化,起不到积极意义。

(三)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高职院校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由辅导员来充当指导角色,由于辅导员本身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缺乏专业性,导致在工作过程中无法完全为学生答疑解惑。

在对应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中,由于缺乏专业指导教师,学生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重、压力大,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效果不好。院校为了强调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重要性,强行加入考评机制,不考虑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形式主义,最终导致指导效果与预期背道而驰。

(四)学生意识不强

学生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院校本身对就业创者指导体系的建立不重视或宣传不到位,导致学生不知道通过寻找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来完成自己的就业和择业;另一方面,学生自主意识不强,对于就业形势整体没有明确的认知,在就业上呈现出“不着急”“无所谓”的态度,最终导致难以就业。

三、多方联动,建立就业创业指导体系

结合上文阐述不难看出,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建立极为必要,而建立的过程需要院校、学生、社会多方参与,形成良性互动,进而促使体系本身得到有效的完善。

其一,从社会来看,相关政府部门应当给予一定的重视,意识到学生就业本身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同时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走向的精准把握,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形成一个“风向标”的作用,进而促使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相关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有效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其二,对于学校来说,为学生进行指导等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逐步成长为一个能够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口”就业。为此,高职院校应重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师资安排、日常教学中强化就业及创业的相关意识。

其三,基于企业而言,高职院校通常会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来建立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合作模式既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又是一种实践性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对于自身包括专业技能及能力提升等方面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能够进一步刺激学生学习与进步,为学生的长久稳定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中,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还会对高职院校形成“订单”,而学生为了就业则会产生竞争意识,进一步强化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其四,基于学生而言,很多高职院校虽然设立了就业创业指导体系,但是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究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由于体系缺乏实用性,无法吸引到学生;二是缺乏一些思路上的指导,只一味强调就业,导致学生无法获取更为积极有用的信息,最终导致体系作用甚微[2]。因此在实际中,高职院校在研究并实践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时,要立足学生实际,丰富能够提供就业信息的渠道,包括人才市场招聘信息、政府部门招聘信息、社会企业招聘信息、个体户创业优惠政策等等,扩宽对于创业信息的建议和相关内容的指导。指导工作要落实到学生个人,因人而异进行指导,与此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让学生能够获取到具有实效性和时效性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意识思维上的指导都不应该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应该长期、稳定、实时地进行学习,并结合自身情况与院校方建议,做出正确的判断,而非盲目接受指导就业,导致后期转型困难或就业困难。

四、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发展方向

(一)对于院校来说,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要在院校内部搭建起完整成熟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指导服务”,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就业、择业观,同时能够促使院校更多地与社会企业合作起来,形成良性的动态循环过程;其二,基于高职院校长期发展的规划来看,就业创业指导体系也应当融入其中,形成较好的发展规划态势,成为高职院校全面建设发展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必然会逐渐在各行各业当中取得一定的优势,就业创业指导体系不仅包括高职院校,也包括所有高校都应当形成地域性的、整体性的就业网站,实时更新就业数据和就业信息,帮助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起对就业的重视,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提前意识”,锻炼自己与就业相关的具体能力,为进行“投资建设”,以利全面成长。

五、结语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是衔接学生学习与工作的一个关键桥梁,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院校一定高度重视,及时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联手,实时地、长期地为学生开展关于就业创业的指导工作,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校企体系院校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