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随文练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形式
——以统编版三年级教材为例

2020-11-24周华倩

读与写 2020年28期
关键词:随文练笔随文课文

周华倩

(江苏省溧阳市戴埠中心小学 江苏 溧阳 213331)

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语文学习的小学生来说,作文无疑是一道较高的门槛,很多学生一到写作文时候就感觉无从下笔,甚至有些原本语文基础不错的学生,每次遇到作文都感觉一筹莫展。久而久之,就对语文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都说“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语文写作的兴趣,使得他们平时更好更快地练笔,才能慢慢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随文练笔”相较于普通的习作来说,具有显著优势:其一,选材的范围相对较小,容易开展。其二,学生容易根据教材内容举一反三,就能“言之有物”。从而使得教师达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内容是通过专家学者的精挑细选汇编而成,内容丰富多彩,笔者以三年级教材为例,简要分析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基本形式:

1.模仿为本

著名儿童作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1]三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写作,脑子里面没有一个完整的写作体系,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举一反三,根据文本,进行合理的仿写,可以作为入门作文的重要手段。朱光潜先生也曾经说过:“将仿写作为习作练习,也具有大用。在这种狭隘的思想内,假如模仿有效,就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虽然样式不具灵活性,但是毕竟有模仿样本。”[2]由此可见,仿写对于入门作文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仿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仿句式。句子是构成文章的一个基本的要素,而统编版教材中选取了不少经典的文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具有“新鲜感”的句子,思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由于年级较低,教材中运用较多的还是比喻、拟人、排比等,其中相对难度较大的是排比。但是此前学生也并不是对排比一无所知:在一二年级写话训练中,为了使学生将图中人物场景写得更有条理性,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使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进行描述。因此在教学文章《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后,笔者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练写“秋天的雨,它把____色给了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经过学生的思考,就有了以下精妙的回答:“秋天的雨,它把红色给了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个个胖娃娃,笑啊笑啊,笑出了秋天的喜悦。”这样的句式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学生想象,达到了练习语言文字的目的。这就是随文练笔的妙处所在。

1.2 仿构段。构段的仿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句子和句子之间的一种交互性。构段方法多样:总—分、总—分—总、分—总等。例如《大自然的声音》中,开头总写“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之后笔者通过“总—分”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剩余段落依次分写了“风、水、雨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使学生尝试运用“不仅……而且……”,把文章中几个不同类别的自然现象串联起来,体会大自然的奇妙。教学文章之后请学生依据这种结构仿写《大自然的语言》。

1.3 仿顺序。在作文练写中,为了使内容更有逻辑和条理性,通常会要求所写文章具有一定的语言顺序:如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教师可以在教学课文时进行相应指导。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作者交代了起因:青头和红头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一起在草地上玩耍。经过:红头不小心被牛吃进肚子里去了,在青头的不懈努力和自己的不放弃下,最终,红头从牛肚子里出来了。文章通过事情发展顺序,将故事内容向读者娓娓道来。教师可以给出几个动物形象,让学生依据事情发展顺序,仿写《森林王国开运动会》。

2.看图想象

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形象思维依旧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尤其是当接触到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学生无法仅仅通过文本文字就能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此时,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插图来理解文章,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此文原是苏教版六年级的一篇课文,现在在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出现,由此可见,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果还是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上课,可能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基于此,我在课堂导入之后,就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了书本上的两幅插图:小女孩穿着破旧衣服在下雪夜赤着脚孤单地叫卖火柴和冻僵的小女孩擦亮火柴后,幻像中和自己慈爱的奶奶惊喜相拥的场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说一说,写一写之后再打开课文,找到相应片段,对比交流。通过这样一个环节的设置,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女孩生存的艰辛,引发大家对其的同情。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之下,学生再去理解文章中其余几次描写小女孩擦亮火柴后出现的幻像,就更容易了。

3.续编故事

续编故事即是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之后,抓住文章的一些主要情节,合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续写。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预测和猜想,这一主题符合三年级学生这一年龄段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同时也能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通过老屋在想要倒下的时候,一次次因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朋友,而最终没有倒下的故事……从而赞扬了老屋的奉献精神。在掌握这一中心思想后,布置学生课后思考完成“老屋在听完小蜘蛛的故事后有没有倒下呢?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一作业时,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喜不已。[3]

同样在这一单元里的《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也是一篇非常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以省略号结尾,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了文章的这一特点。由于有了先前不错的经历,所以在引导学生讨论讨论、演一演、写一写时候,大家的兴趣明显很高涨。我能慢慢发现有些同学已经在这个过程中,不排斥,甚至开始慢慢喜欢上写作文了。真是让我兴奋!

4.升华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作言语更护花。”当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能跟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那文章自然能真情流露,恣意流淌的情感怎能不吸引人呢?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气势磅礴的天门山、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整洁的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无一不显示出祖国山川的秀美、无一不能看出其中蕴含的作者那藏也藏不住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这些文字的感染下,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去哪些名山大川游览过,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的旅行经历:有的去过九寨沟、有的去过日月潭、还有的去桂林领略过“甲天下”的山水……或者讲一讲我们身处的这越来越美丽的家乡,最后组织成文字,写一写,相信大家都能有感而发!

5.结语

在笔者看来,随文练笔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来可以“以写促读”,“随文练笔”的内容一般都是老师在教学某课过程中或者结束后开展的,那么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练笔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巩固、深化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消化课堂知识的一个良好方法。同时,“随文练笔”的内容大多是课堂生成的产物,因此跟课堂内容息息相关,学生在写的时候,脑子里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体系,写出的内容便有条理、有趣味的多。因此,“随文练笔”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法!

猜你喜欢

随文练笔随文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背课文
随文练笔,随意不得
浅谈随文练笔的几种形式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