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科学选材与训练研究
2020-11-24董润歌
董润歌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
青少年阶段作为田径运动员竞技运动全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阶段的科学选材和训练对田径运动员运动潜能的提升和竞技水平的长足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科学选材
1.1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基本内容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对青少年身体发育状况的评鉴,二是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状况的评鉴。(1)对青少年身体发育状况的评鉴与骨龄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骨龄是评鉴青少年身体发育状况的主要依据。另外,在具体选拔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时,第二性征的出现情况也可以作为判断依据之一,据此可以合理分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况。(2)青少年心理素质状况包括多个方面,如控制能力、反应能力等。此外,在具体的评鉴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状况。
1.2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基本原则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评鉴系统的专业性,二是兴趣爱好的热情程度。(1)评鉴系统的专业性是选拔青少年田径运动人才的基本原则之一。通常而言,“天赋”水平是运动员在体育竞技中获取优秀成绩的重要因素,然而如果仅仅通过肉眼观察,很难正确判断运动员天赋水平的真实情况,因此就需要专业性的评定系统来完成选材工作,保障选材的科学性。专业的评定系统主要由评定设备和运动员2个部分组成。科学设备的有效应用有助于精确地了解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身体各方面指标,包括身高预测、体脂含量等,从而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天赋水平及身体素质的准确情况进行科学、专业的评定。(2)兴趣爱好也是选拔青少年田径运动人才的基本原则之一。青少年对该类运动项目是否具有高度的兴趣,是否热爱,对青少年的投入程度和坚持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青少年对田径项目的兴趣和热爱决定了其体育竞技成就的上限。因此,在选拔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具体过程中,应向青少年具体地讲解田径运动的各项基本要求,并根据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评定结果提出合理建议,使青少年结合自身身体素质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从而优化人才选拔的有效性和选材方式。
1.3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基本方式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根据青少年年龄进行选材;二是根据青少年和运动项目的特征进行选材。(1)根据年龄进行后备人才选拔是科学选材的基本方式之一。有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发育的时间、条件等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规律性,应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在青少年的身体机能、肌肉形态等各项身体指标的最佳训练时期进行选材,进而实现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成材率的有效提高。例如,短跑项目的运动员选材通常不应超过10 周岁,中长跑项目及跳跃训练项目的运动员选材通常不应超过11周岁,投掷项目的的运动员选材通常应在12周岁完成。(2)根据运动项目及青少年的具体特点进行选材通常也是科学选材的基本方式之一。所谓“特点”既包括运动项目的具体特点,也包括青少年的具体特点。运动员的具体特点主要是指其运动能力,运动能力与各种不同因素直接相关,具体包括肌肉类型、心理素质、身体机能等。与此同时,不同的运动项目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青少年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身体机能是运动能力的基础,它比较直观且容易测量;协调程度的测试则相对复杂,需要科学的设备帮助,以测试身体柔韧性等具体指标,这些指标同时对训练也起到指导作用;心理素质可以通过专业性的评定系统来进行测量,同时心理素质也可以通过后天培养来巩固提高。因此,根据运动项目及青少年的具体特点进行选材,能大大促进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材的成功率。
2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
2.1 根据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发展阶段,调整训练方式
众所周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况尚不稳定、不平衡,因此在进行具体田径训练时,应具体分析每一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发展情况,根据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调整训练方式,因材施教,为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设计合理的训练方案,从而充分激发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身体潜力。一般情况下,在9岁以前,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重点可以放在柔韧性上,还可以与田径运动基础知识结合,从而为接下来的运动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10~12岁阶段,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可以柔韧性训练为基础,然后适当地增加一些有关协调性、速度的运动训练;在13~15年龄段,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可在柔韧性、协调性等训练的基础之上适当增加有关耐力的训练,及一些力量和肌肉群的针对性训练;在15岁以后,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应以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为主,同时辅助进行协调性、柔韧性、耐力等方面的综合训练。
2.2 根据训练需要,提高青少年田径教练的教学能力
教练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在田径运动的科学训练与选材的实践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田径教练无疑是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与训练科学性的保障,教练起到的指导作用将会渗透到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材及之后的整个训练过程。目前我国田径竞技水平在世界范围内相对落后,对优秀田径教练的需求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根据训练需要对田径教练的教学能力进行提升就成了非常迫切的任务。培养田径教练,首先应注重培养其专业技能和素质,使教练具备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换田径培训方式的能力;其次,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利用市场所具备的正面促进作用,形成市场竞争的良性氛围,如利用证书制等方式,鼓励教练持证上岗。最后,应适当提高教练的待遇,激励更多的优秀田径人才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练这一基层工作岗位中。
2.3 根据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和总体性训练
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根据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针对性训练指的是指针对不同运动类别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案。例如,针对竞走、长跑等运动项目,可以设计一些针对调节呼吸能力、心理及耐力的专业训练方案。由于这些运动项目的运动量相对较大,如果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无法在运动过程中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呼吸节奏,就有可能会导致呼吸的流畅性甚至供氧程度出现问题。耐力训练,是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圆满完成训练或比赛的体能保障。心理素质训练,有助于强化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对意志不够坚定的青少年运动员而言,心理素质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还应根据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整体情况进行总体训练。所谓总体训练,也是一种基础训练方式,旨在全面增强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综合身体素质。有专家指出,田径运动员受伤的原因通常是没有进行充分的综合训练,如腰腹力量的不足容易导致腰腹肌肉或颈椎出现扭伤等损伤,腿部力量的不足则容易导致韧带拉伤等损伤,因此,在具体训练过程中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进行综合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4 根据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情况,适当调整训练形式
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应根据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具体训练情况适当调整训练形式。首先,应把控训练的量。青少年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各项身体素质都还处于一种自然增长的状态,因此在早期训练的过程中不能犯“揠苗助长”的错误,要注意把控训练中的运动量,通常情况下每天2~4h的专业训练时间比较科学、合理,使身体各项素质自然地增长、增强。其次,还应注重选取科学、正确的训练方式,这对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直接关系。在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进行训练时,应避免进行过早的定项训练,因为过早的定项训练可能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同时也要避免过早的专门化训练,以有氧运动为主进行运动训练比较合理。最后,要注重在训练过程中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防护和保护。据有关调查显示,有超过10%的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遭受过1次以上的意外伤害。在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进行训练时,应采购高质量的运动护具,对运动员严格要求佩戴护具,避免过分危险的训练动作。此外,还应注意保护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合理搭配运动期间的健康饮食,保证饮食的均衡营养,避免贫血等疾病的发生。
3 结 语
科学、合理的选材和训练方式,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应根据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各个发展阶段,科学调整训练方式;根据训练需要,提高青少年田径教练的教学能力;根据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和总体性训练;根据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情况,适当调整训练形式,以推动我国田径运动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