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健康行为意识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以厦门市大同小学游泳特色课程为例
2020-11-24吴建军
吴建军
(厦门市大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1)
1 构家校互动联系,建健康行为意识
学校不是培养学生健康行为的唯一责任人,家校良性互动关系是建立健康行为的理想模式。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不仅需要依靠学校的重视、教师的引导,还需要家长的监督、引导和帮助。厦门市大同小学地处厦门市城市中心,在校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优越,独生子女较多,大部分学生仍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在游泳课实施之前,厦门市大同小学针对游泳课开家长会,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动合作机制,着重对游泳课的好处、禁忌、常见问题以及需要家长准备的辅助用具进行讲解和渗透,建立校内外覆盖的教育。通过家校互动,让学生在家练习更衣,佩戴泳镜、泳帽,以及游泳学习辅助用品(手臂圈、背漂、三角板)等,确保学生健康行为的培育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树立学生健康行为的理念,使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延伸到家庭,为学生主动适应周围环境和社会变化做铺垫。这些日常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健康行为的培养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可使学生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从手足无措到游刃有余,从而解决学生娇生惯养的问题。
2 纠日常不良之风,正健康生活态度
健康行为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技能。游泳课的一大功能特点是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主动地适应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养成讲究清洁卫生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健康行为需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的培育,同时也是游泳课前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游泳课前应要求学生对自我健康管理略知一二,同时通过游泳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知之甚详,形成自动化管理,甚至辐射到周边的人群。家校互动之后,学生在个人卫生习惯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自理能力,但水平参差不齐,如有的学生经常忘记带游泳辅助教具、装备等,更衣室、洗浴室内更是一片狼藉,这些不良之风屡见不鲜。不良之风的形成源于家长对子女思想及行动上长期进行的“保姆”式抚育。
笔者对厦门市大同小学四年级全体学生进行关于个人生活习惯的问卷调查(共发放275份问卷)显示,仍有52%的学生(143人)是家长在家协助穿泳衣及准备游泳装备、教具等。该数据这么高的根源在于家长的意识。因此,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必须从根源上转变家长的观念,使家长在生活习惯上给学生建表率、立榜样、正态度。通过阶段性地纠正并常抓不懈,即使学生无法做到整齐划一的排列游泳物品,但其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与学习方式也能逐渐得以养成。
3 树游泳课堂常规,立健康行为习惯
健康行为既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也是提高健康水平并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锻炼习惯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健康行为的重点之一。由于游泳课的危险系数高,这些行为习惯需要从教学常规入手和挖掘,并周而复始地抓常规、细要求、重落实,逐渐内化成学生的基本健康技能,并使其学会自我健康管理。首先,了解游泳硬件设施与功能。在游泳课前,教师要召集学生,对游泳池的各功能场所及设施逐一进行参观并了解游泳的各项要求。例如,了解游泳池的深、浅区域,更衣室更衣要求,洗浴室规章制度,辅助教具摆放地点与摆放等要求。其次,明确课堂常规。游泳课是危险系数高的项目,教师须对课堂常规进行强化,抓细节,处处关注每个细节,使学生明确教师所给信号的意义,听从指挥,有序地进行练习,禁止在游泳课上打闹、嬉戏等现象出现。例如,学生下水前必须先沐浴、过洗脚池;严格遵守游泳的起水、下水的位置以及方法要求;明确所属组别,每一次练习前须确定练习路线的安全性;等等。随着游泳课堂常规的明确要求与教师见缝插针的具体指导相结合,学生在纪律约束与自我要求中树立了健康的行为习惯。
4 建班级岗位建设,设健康情绪管理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需重视在合作中通过角色分配使学生在小组活动或比赛中积极沟通与合作,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游泳特色课程中,教师通过课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主动为班级生活学习负责的机会。据此,课题组着重进行了提升学生参与性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以班级干部为核心划分为5大部门,承担起班级“学习、行为、纪律、卫生、服务”的工作。具体方法是:将原班干部分至各组担任班级行为部长,职责是催促本组成员的听从行动指挥,保持成员较好的情绪稳定性,及时向教师反馈本组成员学习情况;有游泳特长的学生担任班级学习部长,职责是带头协助游泳,引导成员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凝聚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班级纪律部长,督促成员遵守纪律,相互合作,认真练习;生活习惯较好的学生担任班级卫生部长,敦促学生游泳课程中的个人用品、辅助教具的收发、摆放,形成良好卫生习惯;荣誉感较强、敢于表现自我的学生担任班级服务部长,提醒同伴做好课前各项准备,物品遗失及时能与班主任、教练、组员进行沟通,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定期让组员内互换角色,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小岗位,又增强了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不同的岗位组成了全班学生自主管理的网,每位学生在履行自己最基本的职责中感受到了责任、锻炼了胆识,也学会了沟通。经过2个月的班级岗位建设,每位学生在生命成长中,从社会角色中的变化出发,逐步挖掘出了自己的优势,发现、锻炼并发展了自己的内在价值,逐渐具有了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5 联外部机构力量,邦生命教育观念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健康行为的教育要与生活教育紧密结合。生命健康素养是学生发展其他核心素养的内核,离开生命健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无从谈起,只有珍惜生命才能去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中国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溺水排在中小学生意外死亡之首。作为处于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提高生活和生存能力是当前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核心所在。开展游泳特色课以来,厦门市大同小学极其注重学生的生命教育意识的培养,多次邀请厦门市救生协会、厦门红十字会、厦门蓝天、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的专家开展关于生命教育的系列讲座,通过联合外部机构力量,对小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使小学生在模拟活动中了解、掌握并实践心肺复苏、溺水防护等知识与技能,掌握并运用运动安全、溺水救护等知识与技能,树立安全意识,养成安全习惯,学生在得到生活教育的同时也培育了健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