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

2020-11-24

少年体育训练 2020年8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体育教师

马 超

(新疆昌吉州第二中学,新疆 昌吉 831100)

学生的健康成长已备受关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是重中之重,但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家庭教育做好铺垫,学校教育发挥深化作用。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体育锻炼的科学化、专业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1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学生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良行为习惯,如何有效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则需要对不良行为习惯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就造成不良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因,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方能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打好基础。

1.1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表。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学知识、学做人。外表是衡量一个人的第一直接印象,对学生而言也同样如此,外表显得至关重要。但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部分学生存在奇装异服、盲目攀比名牌、染烫发等情况,将中国传统美德抛诸脑后,追求外表的虚无,忽视内心的境界。第二,礼仪。礼仪本身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学生只有知礼仪、懂礼仪,才能够展现一个学生的精神面貌。但目前,部分学生普遍存在一些“无礼”的情况,如随地丢垃圾、公共场所追逐打闹、互不相让等。第三,行为。思想决定行为,思想上的高度认知,影响学生的行为。行为习惯的根本还是以学生的行为为主。但目前在行为方面学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自私自利、缺乏责任心等。

1.2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分析

造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较多,就目前实际情况分析,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原因。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家长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至关重要,如家长不吸烟、不喝酒、不吵架等,这些都能够带给学生良好的引导。在一个有爱的家庭环境中积极引导孩子,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有重要意义。家庭环境良好,可以让学生更独立、更懂事。因此,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家庭的角度去分析。第二,学校。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平台,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在学校环境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并且学校平台,可利用资源较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在学校环境中,对学生缺乏有效、明确标准的约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第三,网络。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内容较多,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在课后时间,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在网络环境中消磨时间,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不愿意与人沟通,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网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综上,从成因分析中可以看到,影响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2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强学生体质。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学生体魄,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强健体魄的支撑。学校所能够提供的体育锻炼,多是以体育课程为主,课程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根本所在。第二,陶冶学生情操。体育锻炼的形式是多样的,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创设,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成长。随着体育教育环境的改善,多元的课程形式得以形成,学生所接触到的体育内容是立体化、多方面的。多元的体育内容和立体化的体育环境,能有效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有着全面的认知和认可。第三,净化学生心灵。体育锻炼是一种动态性的运动方式,学生参与其中,能够净化心灵。例如,在开展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逐渐增多,在团队配合与团队协作中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第四,健全学生心理。学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自身行为,思想意识关系到行为状态。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可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养成。总体来说,体育锻炼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价值。从学生行为习惯的角度出发,仅凭借学校行为规范的约束,影响力有限,还需要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发挥作用。通过多元体育锻炼形式的创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在当前体育教育环境中,体育教育者已经意识到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并开始在体育锻炼中融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内容,且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3 通过体育锻炼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3.1 转变观念

传统体育教学,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方面,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重视程度不高。讲授法的应用,让学生苦不堪言,内容枯燥,模式僵化,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想发挥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价值,则需要体育教师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体育锻炼,从而实现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目的。一方面,体育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和接触有关良好行为习惯与体育锻炼融合的相关内容,在理论层面找到两者融合的可行性,建立明确的框架,最终目的是确保体育锻炼的价值得以实现。只有体育教师提高关注度,才能不断优化体育锻炼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从“理论+技能”教学向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面转变。体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决策者和引导者,在开展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要积极尝试和利用新知识,优化体育锻炼内容,促进学生不断成长,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体育教师转变观念,至关重要,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根本。

3.2 形成计划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在开展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需要形成明确的计划,并保证计划的有效性,使体育锻炼发挥作用与价值。(1)初期阶段,体育教师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进行调查,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有效、准确的定位。只有体育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有计划地制订具体实施方案,以此确保方案发挥作用。初期阶段也是积累阶段,要形成完整的计划与框架,使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价值得以突出展现。(2)中期阶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该阶段,体育教师已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因此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内容,并结合学生体育课时的基本情况,形成完整的框架与方案,最终目的是确保体育锻炼内容得以发挥效用。中期阶段计划的制订,为后期实施奠定了基础。(3)后期阶段。后期阶段主要是落实体育锻炼方案,以保证体育锻炼方案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发挥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生的需要。

3.3 创新形式

体育锻炼的形式是多样的,要抓住契机,确保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创新价值和教育意义。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优化体育锻炼环境。例如,在开展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拓展训练、定向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在肯定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养成合作意识。相对于枯燥的体育锻炼方式,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能改善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使其更主动地投身于体育锻炼,并调节自身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结 语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要积极利用体育锻炼的价值,通过多元体育锻炼方式的创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空间与锻炼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融入其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皋兰县石洞小学为例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