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中国钱币学货币史研究综述
2020-11-24王金华中国钱币博物馆
王金华 黄 维(中国钱币博物馆)
2019 年中国钱币学货币史研究稳健推进,在史料挖掘、新材料运用方面都有不俗表现;既聚焦热点,又关注细微;新观点、新视野多有呈现。
一 钱币学
对西汉海昏侯墓出土黄金货币的讨论仍在继续。赵慧群等以考古资料为基础,结合文献记载和以往研究成果,重点探讨了汉代黄金货币的命名、文字和使用问题[1]。在分型基础上,许宁宁对汉代马蹄金与麟趾金的内涵进行了考辨,认为马蹄金与麟趾金都是汉武帝"太始诏书"变更黄金为"麟趾褭蹄"的产物,但由于铸造机构不同,被赋予不同性质与功用,进而呈现出不同的货币形态[2]。
先秦至南北朝钱币研究突出对具体问题的细致推敲,出现一些新的见解和阐释。朱安祥等通过整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地区出土的先秦货币文字,在吸收学术界新成果的同时,结合个别疑难字例的辨析与考证,对中原地区出土先秦货币的文字概况进行了研究[3]。陈旭从“齐大刀”铜范母、“齐之大刀”石范、“三、四、五字刀币合体陶范”等代表性齐刀币范伪品入手,结合齐刀币与齐刀范的制作及铸造工艺进行辨伪研究,为齐刀范的鉴定提供了范例[4]。王泰初根据小五铢铜母范出土于西汉上林铸钱遗址,小五铢实物无单独出土现象,小五铢形制、大小、文字一致等方面论证了小五铢是流通货币,它始于汉武帝三官铸钱时期,宣帝时得到发展,后为王莽的“小泉直一”所承接[5]。朱安祥结合出土材料和文献记载,首次就十朱钱的铸造年代与性质、用途进行了考释,认为十朱钱出现于三国两晋时期,是两晋时期钱币称重交易状况下,用来称量各种钱币重量的砝码[6]。萧梁铸天监五铢,史有确载,但实物一直难觅其踪。杨君在天监五铢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对一批出土于南京的五铢陶范,考其质地、颜色、钱径、钱文等形制特征,以叠铸工艺发展演进的视角,与此期出土陶范进行比对、分析,推定此批陶范即为天监五铢陶范[7]。凌雪等对采自苏巴什佛寺遗址的27 枚龟兹国流通金属钱币,采用能量色散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进行了无损检测[8]。
唐宋金元钱币研究在采用技术手段、文献考证方面更加深入。张天胤以唐会昌时期藩镇、州府的行政区划为基础,复原开元通宝背字钱的铸造地点,进而考证出诸藩镇钱坊的设置地点。通过将此期钱坊与钱监空间分布、职能进行对比,确定两者属于不同的铸钱体系[9]。廖林灵对广西元丰监遗址出土的北宋铜钱(元丰通宝、崇宁重宝)与越南同类铜钱,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成分检测,并分别比对北宋铜钱化学成分数据库,发现元丰监铜钱料例符合北宋政府的标准料例,同时印证了越南私铸北宋年号钱的存在[10]。刘海峰、陈建立对河北曲阳燕川遗址出土金属冶炼遗物进行科学分析后,结合文献记载,确定了金代利通监铸钱铅料来源问题,并考察了其铸钱成本[11]。成桉从淄州交会铜钞版的纹饰、铭文入手,就钞版信息进行考释,探讨其年代、性质,认为“淄州交会”是蒙古汗国时期地方世侯发行的以丝为本的地方性纸币[12]。民国以来,周伯琦书至正之宝权钞钱之说甚为流行,任文彪追溯此说的源起,考定周伯琦所书应为至正通宝钱文[13]。
从不同角度探讨明代随葬钱币的文化涵义,这样的小热点,是本年度钱币学研究中少见的现象。张冬独辟蹊径,以详实的史料为支撑,钩沉出明末九边军镇铸钱的历史样貌,且对所铸实物进行辨析,尤其对秦版崇祯通宝的解读颇具新意。并探讨了军镇钱局的管理体制、运营状况[14]。白瑶瑶对明墓出土的压胜钱内涵进行了整理与分类,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明墓压胜钱的题材来源及墓葬空间关系[15]。在对明代金银冥钱的考古发现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基础上,聂振阁从数量分析、钱文解读、摆放位置、葬入时间、制造机构、影响因素以及分期与特点等方面对明代金银冥钱进行了综合研究,对了解明代金银冥钱的随葬现象有较重要的参考作用[16]。何文竞等梳理出明墓棺内四角置锭现象的考古资料,与《金瓶梅词话》有关描述相印证,讨论了此现象出现的寓意及墓主人的性别、身份等问题[17]。邢鹏对一枚出自北京房山香光寺佛塔内的银锭,结合碑文、银锭铭文及文献记载进行了考释[18]。
孟宪金等对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票面图文印章进行了考察,其对各类印章的解读有助于了解清代纸币的发行、流通、防伪等方面情况[19]。孙刚等回顾了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铸造背景,结合图片详细介绍了其版别、伪品种类,并从数据、成色、币文、图案、边齿、铸造工艺等方面归纳了辨伪的要点[20]。耿毅系统梳理了西藏早期纪年银币的背景渊源、图文版式等内容,并主要对再版“13·46”银币的时间划分,提出新的观点和参考依据[21]。甘族耀等披露了一批安徽五十两银锭,这些银锭戳印有“省号”字样,未在其他省份的银锭中出现过,具有地方特色,对研究银锭的类型和辨伪具有学术价值[22]。张或定等对新见的一枚“裕盛长”银炉银票进行了考析[23]。韩丽花介绍了山西太谷县图书馆馆藏清光绪十七年(1891)和咸丰十一年(1861)两种银谱手抄本,即《银谱便览》、《银谱》的内容及独特之处[24]。
纸币是民国钱币研究的重点。缪汝平对大清银行订(续)印及中国银行接收、改印、发行李鸿章像券的过程进行了考察,尤其对发行时间、券别、数量、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考述[25]。于廷明梳理了民国时期甘肃省银行在当时金融几近停滞的背景下的设立过程与之后的发展沿革,以及成立后其从中央领券和自主发行情况[26]。石玥考证了东北九省流通券长春本票的票面设计及版别等情况,并以东北亚金融博物馆馆藏本票实物为基础进行统计分类,将定额本票与非定额本票的面额、发行时间、字段票号、签名签章人、颜色等情况进行梳理[27]。Lyee Jankowski(何淑真)考述了美国钱币学会集藏中国钱币的基本史实,追溯了他们收藏中国钱币的来龙去脉,探明了中国钱币入藏美国钱币学会的途径。特别指出美国钱币学会1913 年取得罗氏集藏为其收藏的转折点,作者通过档案文献考证出罗氏即中国著名古玩藏家和古文献学家罗振玉(1866-1940)[28]。
当代钱币研究既关注国家社会的文化认同,又注重鉴定评价等社会实际需求。余耀显以政治符号视角去透视人民币图像背后的故事,再现第一、二套人民币图像的设计和生成过程[29]。郑涛等在分别讨论国内外精制币定义差异和人民币流通纪念币造币工艺发展史基础上,对人民币流通纪念币精制币的特点进行分析,给出人民币流通纪念币精制币的定义,并提出相关鉴定评级标准的建议[30]。
对泉坛先贤的交游、学术成就本年度也有论及。徐到稳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罗、考订,考察了《钱币刍言》作者王瑬(1786-1843)的交游对象[31]。杨未军考述了清代著名钱币收藏家鲍康与铜刻艺术家陈寅生的关系[32]。戴葆庭是著名钱币收藏家,精于钱币鉴定,戴志强对其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33]。
二 货币史
海贝性质与中国货币起源问题仍然受到关注。周祥认为海贝不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作者从《三年卫盉》、《亢鼎》铭文释读出发,结合政治经济学理论展开分析,认为铭文所反映的西周早、中期的商品交换情况表明,贝只是起到了价值尺度的职能,没有承担起货币流通的职能,不能认为是一种货币[34]。杨升南从辨析甲骨文中“买”字的含义来考察商代的商业活动状况,认为“买”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一种用来表示交易的词汇。贝在商代已具有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藏职能,是商代的货币[35]。至于“货币”一词出现的时间,叶世昌近来发现在《后汉书》中“货币”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基本学名,故而其应始于王莽、东汉初[36]。
秦汉至隋唐时期货币史研究侧重于对货币功能的多方位考察。西汉多黄金并于东汉消失的命题一直为古今学者关注。唐任伍考察了西汉巨量黄金的来源及消失的原因、时间、地点问题[37]。张翼分别梳理了蜀汉、孙吴钱币的出土情况,对各自流通的钱币种类进行了统计分析,进而探究了“蜀钱吴用”现象[38][39]。朱安祥认为两汉五铢钱铸造量过大是造成两晋不铸币的根本原因[40]。张婧依托新疆出土的佉卢文书对鄯善国公元3-5 世纪的交换媒介进行了研究[41]。赵贞在充分挖掘吐鲁番文书的基础上,对唐代西州市场上流通的各种货币进行了论述[42]。
宋元时期纸币仍为研究重点。东南会子是南宋主要的流通货币之一,王申考察了东南会子出现的过程[43],至于东南会子在南宋前期(1162-1189)的性质与流通状况,作者从发行数量、财政用途、民间交易和赋税中的钱会比例等角度进行了探究[44]。李晓等从元朝货币制度的选择、运行及其崩溃的货币维度重新审视、解释元朝快速灭亡的历史原因,发现无限制超发为财政赤字融资只是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原因,国家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蒙古草原军事力量和穆斯林商业力量缺乏权力约束,其对元朝财政资源的过度侵占致使货币制度的基础和运行遭受极大破坏,才是更为深层次的原因[45]。
明清民国时期白银货币问题探讨充分而深入,既有宏观论述,也有微观分析,既有正论亦有反论。涵及白银货币化、白银流入(出)、白银流通等诸多内容,揭示出白银与财政、货币制度、市场、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关系。万明回顾了20 年来明代白银货币化研究的学术历程,阐述了自己的学术理路,其成果综合展现了白银货币化在中国传统国家与社会转型及经济全球化中的贡献[46]。彭凯翔论证了货币白银化和白银货币化的关系,认为白银化和货币化是明代经济中两个并不对立乃至可以相互促进的趋势[47]。卢伟对明清货币白银化进行了综述性研究,论述了白银货币制度的消极影响[48]。陈锋考察了“统计银两化”的主要表现,指出“统计银两化”只是一种国家财政的统计标准,铜钱的地位依旧重要,银两体现着国家财政以及赋税征收的统计标准尺度,铜钱则是一种生活的日常[49]。
万朝林等考察了清代早期中西贸易情形,估算出康熙开海后至乾隆十四年间由广州入口的白银,每年在100 万两至200 万两之谱[50]。赵红军研究了1819-1919 年海外白银流入、宁波口岸被迫通商背景下的银铜平行本位的有效性问题,发现宁波当地相对市场化的银铜比价平行本位体制具有较高的市场有效性,对海外白银流入与宁波被迫通商等都做出了灵敏反应,但这一机制在大米市场的有效性不应被高估[51]。郭卫东重新厘清考订了“本洋”与“鹰洋”流入中国的时间,考察了二者之间的此消彼长[52]。燕红忠探讨了近代中国白银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以及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的路径及特点[53]。孙毅等认为清末民初看似繁杂的多种货币之间存在着有机秩序,形成了一个市场化的货币体系[54]。戴建兵通过民间识字读本《杂字》中对银匠的描述文字及炉房借券、炉房合同实物,以及北洋政务档案中运输银两的咨文辑录,叙述了银匠的工作状态、银炉的具体运作及银两的运输问题,相关引文及实物具有较高史料价值[55]。申艳广以天津银行公会为中心,细致梳理了废两改元在天津的实施过程[56]。曹占伟系统梳理了国民政府自1933 年起应对白银外流问题的举措,从整体上考察了其应对之策从治标到治本的前后变化及其原因[57]。
明清时期的货币史研究除白银货币论述最为充分外,在纸钞、铜钱及相关货币政策、币制变革方面都有重要成果。李园通过对明初以宝钞为中心的货币政策与财政运作关系的考察,揭示了明代财政危机产生背后的制度设计因素[58]。邱永志考察了隆庆万历时期的货币问题,围绕货币不足(白银存量不足、好钱不足)问题中央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地方社会的反映展开论述[59]。李义琼等以分析明天启五年身兼钱法、盐法侍郎的董应举从盐课中取本铸钱却被迫致仕事件为切入口,揭示了学界鲜有关注的明末财政货币体制在复杂政局中的互动问题[60]。王显国从清代文献史料入手,分析了乾隆朝48 起私铸案例,涉及私铸的地域分布、规模及私钱的使用方式、价格及影响等方面,对乾隆朝的私铸问题进行了全面考察[61]。刘秋根等对银钱票的起源、种类及运用进行了考察,并重点讨论了银钱票的种类[62]。赵士第等对清代东钱行用范围、性质以及来源等进行了重新考订[63]。赵士第等还以新见的华北滦州契约文书为一手资料,对“滦钱”的性质进行了探讨[64]。孙大权探究了“银行”一词的源流。认为现代“银行”一词最初从文献译介渠道诞生,1862 年,在中国的外商信用机构由“银号洋行”简称“银行”,它是现代“银行”一词的直接起源。其后“银行”从中国东传日本,19 世纪末,“中央银行”等词又从日本传到中国[65]。
清末的币制改革受到较多关注。任智勇对1850 年前后清政府财政困境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66]。《清代币制改革的酝酿与纠葛—以厘定国币为中心》一文完整展现了清廷酝酿币制改革初期内部有关禁止或仿铸、省铸与国铸、货币本位与国币单位的争论过程与背后原因[67]。胡雁对光绪中期清廷整顿钱法过程进行了考察[68]。刘文华对光绪中期整顿钱法规复制钱政策的决策出台、筹备施行、执行效果作了梳理并进行评述[69]。罗凯论述了晚清时期湖北官钱局崛起过程及其影响[70]。
民国时期的货币史研究以货币发行、流通及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货币应对为讨论重点。康金莉对近代中国竞争性货币发行的制度成本与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71]。燕红忠等对外国纸币在中国长期流通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72]。丁一兵等对领券制度在近代纸币市场的整合作用进行了论述[73]。王信、郭冬生从金融货币发行的视角出发,撰文阐述了20 世纪上半叶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起源和发展[74]。
魏文享等讨论了北洋政府时期财政部印刷局的印钞业务与统一钞票印刷权的问题,分析了印刷局陷入权力与生意双重困境的原因,反映出近代纸币发行权与钞券印制权分散所带来的矛盾冲突[75]。考察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政府组织的银行现金移运的思路及具体运作,可以透视国民政府应对战争的努力及局限。潘晓霞认为这场被迫展开的现金抢运行动,是有组织且比较有序的。不过国民政府抢运钞券现银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又是被动的,基本上取决于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下一个具体目标[76]。朱荫贵以全面抗战时期上海华商银钱业和汪伪政权伪中央储备银行为主线,对上海金融市场的整体变化特色进行了梳理和分析[77]。金德平对20 世纪40 年代国民政府四次发兑黄金的情形进行了梳理[78]。汪小平通过理清台币发行的来龙去脉,指出了过渡性台币(旧)的体制弊端和崩溃缘由[79]。徐涛等通过整理民国时期货币发行、流通的状况,论述了云南货币制度演变的过程和原因,以及其对当时云南金融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成效[80]。
三 革命根据地货币
本年度革命根据地货币研究侧重于厘清根据地银行的发展演变。李启星着力探讨了鄂豫皖苏区银行的筹建、开业、停业及业务、沿革[81]。魏俊在对革命根据地货币进行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考述了赣东北苏维埃银行闽北分行的创立与货币印制工作及票币种类[82]。抗战时期,对伪造货币的治理,中共遵循货币本质规律,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治理机制[83],抗日根据地推行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创建抗日根据地金融网络、维护边币信用安全的举措稳定了根据地金融,成功治理了抗日根据地的伪造货币[84]。毛海斌等对冀南银行纸币发行及货币管理进行了概述[85]。孙礼新考述了华中银行总行机构的演变,指出华中银行并未合并于北海银行,两行只是合署办公;档案资料证实,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建立,直至1950 年1 月华中银行才注销停业[86]。
四 出土与发现
本年度刊布的钱币材料中,择其较重要者分述如下。
安徽芜湖三山古墓出土战国楚郢爰冥币4 块、铅版冥币4 块,铜砝码8 件、石砝码1 件,徐繁详细列出每件冥币的尺寸、重量、铭文、印记个数,其中1 件“弋”字为之前考古发现所未见;对砝码的重量、直径、厚度、孔外径、孔内径、锈蚀情况等数据以表格形式详细列出,其中石砝码从目前考古材料看是个例。这些发现为研究战国中晚期楚国范围内的货币铸造和商贸流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87]。
陕西咸阳聂家沟秦代制骨作坊出土铁半两钱范1 件,为面范,通长34、上宽6.6、下宽12.4、厚0.9 厘米。范面有4 列共44 枚钱腔。喇叭形浇口,浇道居中,背面两长方形钮为合范固定之用。此件钱范的出土为研究铁范铸造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88]。济南市章丘区东平陵城遗址铸造区出土五铢滑石钱范3 件,均残[89],从公布的图片看,钱范尚未完成刻制工序。宝鸡郭家崖东汉墓葬出土摇钱树1 株,青铜质地,整个树的干、枝、叶均为透雕铸成,树身残高86 厘米。摇钱树在宝鸡地区乃至关中一带的汉代墓葬中鲜见报道,对了解与研究宝鸡地区在古代与巴蜀地区的文化交流传播途径至关重要[90]。湖北襄阳南朝画像砖墓出土铁五铢2 枚,篆书,背有四出文,直径2.3 厘米[91]。
2003 年,重庆市合川区文物管理所在嘉陵江金子河段水下打捞出古钱币约5000 多公斤,包含汉至南宋的50 余种年号和非年号钱,为钱币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赵雄伟等选取10 枚五铢钱进行了X 射线荧光成分分析和金相显微分析[92]。徐凤琴介绍了合肥市文物管理处收藏的7 枚南宋银铤的形制、尺寸、重量、戳印、铭文等内容。其中铭文“建康府”、“庐州”的公布,丰富了南宋银铤的资料信息[93]。宁波余姚宋末元初窖藏中有铜钱14440 余枚,包括从秦汉到金代的各类钱币,其中两宋钱币最多,特别是有一些五代十国时期的钱币,如乾德元宝、咸康元宝、汉元通宝、周元通宝、唐国通宝等[94]。明代南京钦天监副贝琳家族墓出土金、银冥币各3 枚,均方孔圜形。金冥币铭文分别为“大吉大利”、“正德壬申”、“天下太平”。银冥币铭文分别为“长命富贵”、“金玉满堂”、“长生不老”[95]。
五 钱币学类书籍
2019 年出版的钱币学类书籍主要有:《钱币学与钱币史研究》[96]、《钱币学讲堂录》[97]、《广西钱币研究集萃.2019》[98]、《齐国六字刀珍拓集》[99]、《南宋铜钱》[100]、《顺治通宝钱谱》[101]、《吉林铜元》[102]、《老上海黄金图志》[103]、《宁波“海上丝绸之路”货币文化研究》[104]、《传统中国的货币与财政》[105]、《中国近代商业银行史》[106]、《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地方银行研究》[107]、《利益集团与民国“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研究》[108]等。
注释:
[1]赵慧群,后晓荣:《汉代金币的三个问题——从海昏侯墓出土的金币谈起》,《地方文化研究》2019 年第5 期。
[2]许宁宁:《汉代马蹄金与麟趾金考辨——兼论圆形金饼并非麟趾金》,《北方文物》2019 年第2 期。
[3]朱安祥,王蕴智:《中原出土先秦货币文字考述》,《华夏考古》2019 年第6 期。
[4]陈旭:《齐刀币范辨伪研究》,《中国钱币》2019 年第3 期。
[5]王泰初:《西汉小五铢属性考辩》,《中国钱币》2019 年第4 期。
[6]朱安祥:《十朱钱小考——两晋货币流通之一侧面》,《中国钱币》2019 年第2 期。
[7]杨君:《新见萧梁天监五铢陶范考》,《中国钱币》2019 年第1 期。
[8]凌雪,苗闻文等:《苏巴什佛寺遗址金属钱币材质的初步分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 年第5 期。
[9]张天胤:《唐代会昌时期铸币及钱坊研究》,《中国钱币》2019 年第1 期。
[10]廖林灵:《广西元丰监铜钱与越南同类铜钱比较研究》,《中国钱币》2019 年第1 期。
[11]刘海峰,陈建立:《金代利通监铸钱铅料与成本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 年第12 期。
[12]成桉:《“淄州交会”补考》,《中国钱币》2019 年第2 期。
[13]任文彪:《周伯琦书至正钱文考》,《中国钱币》2019 年第3 期。
[14]张冬:《明代九边军镇铸币考论》,《中国钱币》2019 年第2、第3 期。
[15]白瑶瑶:《明墓压胜钱研究》,《中国钱币》2019 年第5 期。
[16]聂振阁:《明代金银冥钱的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19 年第6 期。
[17]何文竞,吴玲:《从“金瓶梅”中相关描述看明代棺内四角置锭现象》,《中国钱币》2019 年第5 期。
[18]邢鹏:《首都博物馆藏“于景科女、张其”款银锭研究》,《文物天地》2019 年第6 期。
[19]孟宪金,孟燕庆:《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票面图文印章诠释》,《齐鲁钱币》2019 年第3 期。
[20]孙刚,周传芳:《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研究》,《江苏钱币》2019 年第4 期。
[21]耿毅:《西藏地区早期纪年银币考究》,《西藏研究》2019 年第1 期。
[22]甘族耀,曹毛娟:《独具特色的安徽“省号”五十两银锭》,《安徽钱币》2019 年第3-4 期。
[23]张或定,张哨峰,张劲峰:《清代奉天没沟营“裕盛长”银炉银票——辽宁印刷时间最早的石印纸币》,《中国钱币》2019 年第2 期。
[24]韩丽花:《太谷县图书馆藏两种银谱概略》,《图书馆建设》2019 年第S1 期。
[25]缪汝平:《李鸿章像券初探》,《江苏钱币》2019 年第1 期。
[26]]于廷明:《民国时期甘肃省银行及纸币发行考》,《甘肃金融》2019 年第5 期。
[27 石玥:《东北九省流通券长春本票的票面设计及版别研究》,《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年第5 期。
[28]Lyee Jankowski(何淑真)/文,张亚威,孟祥伟/译:《美国钱币学会收藏中国钱币的历史》,《中国钱币》2019 年第5、第6 期。
[29]余耀显:《图像的故事——作为政治符号的新中国初期人民币(1949-1956)》,《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6 期。
[30]郑涛,程超:《从人民币流通纪念币工艺发展再谈精制币》,《中国钱币》2019 年第6 期。
[31]徐到稳:《〈钱币刍言〉作者王瑬交游考》,《清史论丛》2019 年第1 期。
[32]杨未军:《鲍康陈寅生关系考略》,《中国钱币》2019 年第4 期。
[33]戴志强:《戴葆庭钱币学研究成果举要》,《中国钱币》2019 年第6 期。
[34]周祥:《重读〈三年卫盉〉、〈亢鼎〉铭文——兼论中国货币的产生》,《中国钱币》2019 年第4 期。
[35]杨升南:《从甲骨文的“买”字说到商代的商业》,《中原文化研究》2019 年第3 期。
[36]叶世昌:《从王莽到东汉 再说“货币”一词》,《中国钱币》2019 年第5 期。
[37]唐任伍:《西汉巨量黄金的来源及消失的原因、时间、地点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4 期。
[38]张翼:《孙吴钱币的出土情况与“蜀钱吴用”现象》,《东南文化》2019 年第4 期。
[39]张翼:《蜀汉钱币的出土情况与流通特点初探》,《江苏钱币》2019 年第3 期。
[40]朱安祥:《两晋未铸币原因再探》,《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第40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年。
[41]张婧:《新疆出土怯卢文书所载鄯善国交换媒介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1 期。
[42]赵贞:《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西州的货币流通》,《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2019 年第1 期。
[43]王申:《从便钱到纸币:论绍兴时期见钱关子至东南会子的演进过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3 期。
[44]王申:《论南宋前期东南会子的性质与流通状况》,《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3 期。
[45]李晓,李黎明:《元朝纸币制度的选择、运行与崩溃——元朝快速灭亡原因的货币维度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 年第3 期。
[46]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研究20 年——学术历程的梳理》,《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6 期。
[47]彭凯翔:《货币化与多元化:白银挑动下的明清货币“复调”》,《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6 期。
[48]卢伟:《宝钞崩坏、“白银时代”与明清时期的持续贸易顺差》,《经济资料译丛》2019 年第4 期。
[49]陈锋:《明清时代的“统计银两化”与“银钱兼权”》,《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6 期。
[50]万朝林,范金民:《清代开海初期中西贸易探微》,《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4 期。
[51]赵红军:《海外白银流入、被迫通商与银铜平行本位有效性研究——来自1819-1919 年清代宁波府的经验证据》,《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3 期。
[52]郭卫东:《“本洋”与“鹰洋”:近代流通中国主要外币的替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7 期。
[53]燕红忠:《本位与信用:近代中国白银货币制度及其变革》,《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6 期。
[54]孙毅,刘晓明,张秀玉:《近代中国以白银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的有机性及其启示意义(1897-1927)》,《人文杂志》2019 年第11 期。
[55]戴建兵:《银炉、银匠和银两的火车运输》,《江苏钱币》2019 年第4 期。
[56]申艳广:《天津银行公会与废两改元在天津的实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2 期。
[57]曹占伟:《20 世纪30 年代国民政府解决白银外流问题的对策》,《历史教学问题》2019 年第6 期。
[58]李园:《从钞立财入到钞衰财竭、钞银易位:明代财政危机形成的货币思考》,《史林》2019 年第4 期。
[59]邱永志:《明代隆万时期的货币扩张与地方反应》,《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2 期。
[60]李义琼,邱永志:《明末钱法、盐法及其财政货币体制问题——以董应举致仕事件为中心的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9 年第6 期。
[61]王显国:《从刑科违禁类题本看乾隆朝私铸问题》,《中国钱币》2019 年第5 期。
[62]刘秋根,刘娜:《清代前期钱铺银号银钱票》,《中国钱币》2019 年第1 期。
[63]赵士第,邱永志:《清代“东钱”问题再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6 期。
[64]赵士第,康健:《清代滦州地价变动因素及“滦钱”性质探讨——以新见滦州孟氏契约文书为中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9 年第1 期。
[65]孙大权:《现代“银行”一词的起源及其在中、日两国间的流传》,《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3 期。
[66]任智勇:《1850 年前后清政府的财政困局与应对》,《历史研究》2019 年第2 期。
[67]熊昌锟:《清代币制改革的酝酿与纠葛——以厘定国币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3 期。
[68]胡雁:《光绪中期清廷整顿钱法的努力与困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3 期。
[69]刘文华:《光绪中期京师规复制钱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4 期。
[70]罗凯:《清季湖北官钱局之崛起述论》,《历史教学问题》2019 年第2 期。
[71]康金莉:《制度成本与绩效:中国近代竞争性货币发行的经济学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5 期。
[72]燕红忠,李裕威:《外国纸币何以能在近代中国长期流通?——东北竞争性货币市场及其启示》,《财经研究》2019 年第9 期。
[73]丁一兵,王毅:《货币发行主权从旁落到回归:近代纸币领券制度的推动》,《上海金融》2019 年第9 期。
[74]王信,郭冬生:《20 世纪上半叶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基于货币发行的视角》,《新金融评论》2019 年第2 期。
[75]魏文享,陈春兰:《权力与生意:北洋时期财政部印刷局印钞业务运作探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3 期。
[76]潘晓霞:《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政府的现金移运》,《抗日战争研究》2019 年第4 期。
[77]朱荫贵:《抗战时期上海金融市场的运行与特色》,《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2 期。
[78]金德平:《对上世纪40 年代“以金抑钞”的回顾》,《中国钱币》2019 年第1 期。
[79]汪小平:《过渡货币、黄金与美援:试论国民党退台初期的币制改革》,《晋阳学刊》2019 年第4 期。
[80]徐涛,郭飞平:《民国时期云南币制演变的历史梳理》,《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9 年第1 期。
[81]李启星:《鄂豫皖苏区银行建设若干问题探究》,《苏区研究》2019 年第2 期。
[82]魏俊:《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闽北分区货币工作研究》,《山西档案》2019 年第1 期。
[83]徐德莉:《抗日根据地治理伪造货币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4 期。
[84]徐德莉:《抗日根据地治理伪造货币的金融应对》,《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 年第4 期。
[85]毛海斌,戴建兵:《冀南银行纸币发行概述》,《中国钱币》2019 年第2 期。
[86]孙礼新:《华中银行总行机构的演变》,《江苏钱币》2019 年第2 期。
[87]徐繁:《安徽芜湖三山战国楚冥币、砝码的发现与研究》,《中国钱币》2019 年第5 期。
[88]许卫红,贺建宏等:《陕西咸阳聂家沟秦代制骨作坊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19 年第3 期。
[89]张溯,赵化成等:《济南市章丘区东平陵城遗址铸造区2009 年发掘简报》,《考古》2019 年第11 期。
[90]杨岐黄,田亚岐等:《宝鸡郭家崖汉唐墓发掘简报》,《文博》2019 年第2 期。
[91]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襄阳柿庄南朝画像砖墓发掘简报》,《文物》2019 年第8 期。
[92]赵雄伟等:《重庆合川出水五铢初探》,《中国钱币》2019 年第1 期。
[93]徐凤芹:《合肥市文物管理处藏南宋银铤》,《中国钱币》2019 年第6 期。
[94]罗鹏:《宁波余姚巍星路发现宋末元初窖藏》,《中国文物报》,2019-01-11(008)。
[95]王宏,马涛等:《明代南京钦天监副贝琳家族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9 年第6 期。
[96]白秦川著:《钱币学与钱币史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 年。
[97]戴建兵编:《钱币学讲堂录》,河北人民出版社,2019 年。
[98]广西钱币学会编:《广西钱币研究集萃.2019》,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 年。
[99] 孙永行编著:《齐国六字刀珍拓集》,齐鲁书社,2019 年。
[100]白猫著:《南宋铜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
[101]佟昱,刘蔚涛编著:《顺治通宝钱谱》,中华书局,2019 年。
[102]郑仁杰等著:《吉林铜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年。
[103]傅为群编著:《老上海黄金图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年。
[104]鲍展斌著:《宁波“海上丝绸之路”货币文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年。
[105]何平:《传统中国的货币与财政》,人民出版社,2019 年。
[106]戴建兵主编:《中国近代商业银行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 年。
[107]刘志英,张朝晖著:《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地方银行研究》,科学出版社,2019 年。
[108]王忠宝著:《利益集团与民国“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