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2020-11-24崔运坤孙晋海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余教练员足球

李 斌 崔运坤 贾 燕 米 靖 孙晋海

(1.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山东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3.泰山学院体育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5.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课余训练是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推广的难点”[1]。《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指出,“加强足球课外训练是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重点任务,教育部门会同体育等部门指导学校制定科学的校园足球训练计划,合理组织校园足球课余训练,为喜欢足球和有足球潜能的学生提供学习和训练机会。”[2]但是,随着青少年校园足球在全国范围的推进和发展,课余训练较薄弱、科学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逐渐暴露,课余训练问题已然成为与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存在问题和解决思路”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以“校园足球”、“训练”、“运动训练”、“课余训练”、“身体素质”、“体能”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等平台,查阅了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获得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1.2.2 专家访谈法

针对本研究的相关问题,先后访谈了中国大学生体协足球分会副主席、山东省学校体育协会会长、国家女足体能教练、多个省市校园足球管理办公室主任、部分校园足球国培授课专家、部分校园足球教师/教练员。

1.2.3 问卷调查法

编制《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现状及对策》调查问卷,向1500所学校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调查问卷1335份,有效问卷为1236份,回收率89.0%,有效率82.4%。其中小学584所、初中352所、高中300所。所调查学校分布区域为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福建省、甘肃省、广东省、广西省、贵州省、海南省、河北省、黑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江苏省、吉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浙江省等24个省市自治区。

2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若干问题

2.1 教练员数量不足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7月7日,全国已建成2万余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并计划到2025年达到5万所[3]。同时,自2015年以来,全国参加校园足球小学联赛534.70万人次,初中联赛276.13万人次,高中联赛165.35万人次,大学联赛27.90万人次,四级联赛1004.08万人次[4]。在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大发展的背景下,尤其在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竞赛参与范围、参与人次急剧增加的现实情况下,“师资短缺是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关键短板”[4]。通过调查1236所中小学发现,46.6%的学校有1-2名教练员,39.8%的学校有3-4名教练员,8.7%的学校有5-6名教练员;62.5%学校反映教练员数量不足,仅有37.5%的学校认为教练员数量能够满足课余训练的需要;X2检验表明,与初中(52.27%)和高中(53.33%)相比,小学(73.29%)的教练员尤其缺乏(p<0.05)。因此,教练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2.2 教练员专业和等级多样化

教练员群体是影响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速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对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和竞赛体系的开展范围、质量、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等文件要求“完善政策措施”、“创新用人机制”、“提高教学教练水平”,并鼓励采用“购买服务”、“特聘教师”等形式组建“足球专业教师/教练员队伍”。通过调查发现,总体来讲,从专业来源分析,53.07%的教练员是足球专业毕业,46.93%的教练员不是足球专业毕业;从运动等级分析,仅有11.33%的教练员达到一级运动员及以上的运动等级,24.60%的教练员为二级运动员运动等级,高达64.08%的教练员为三级运动员及以下的运动等级。此外,具体分析发现,足球专业的教练员高中阶段最多(69.33%),其次是初中阶段(56.82%),小学阶段最少(42.47%);高中阶段教练员的运动等级最高,其次是初中阶段,最后是小学阶段。因此,目前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的教练员队伍存在专业来源和等级多样化,且非足球专业人员和低运动等级人员较多的现实状况。

2.3 貌似较为重视,实际基本保障不到位

学校及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校园足球相关指令的落实[5]和整个校园足球工作的开展,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师资队伍建设、场地器材配备、训练竞赛保障等诸多事务皆离不开学校领导对校园足球课余训练的重视。通过调查发现,32.04%的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校园足球的课余训练,30.42%的学校领导“比较重视”校园足球课余训练,21.36%的学校领导态度为“一般重视”,另有9.39%和6.80%的学校领导对校园足球课余训练“比较不重视”和“非常不重视”。总体来讲,83.78%的中小学领导对校园足球课余训练是重视的,并且有62.46%的中小学领导对校园足球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在“比较重视”以上,调查数据表明中小学领导对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是较高的。

但调查发现,63.43%的教练员认为“基本保障不到位”是影响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开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师资力量不足”、“场地器材不足”、“制度保障不足”、“教练员待遇不足”等硬件保障,以及相关政策、文件等顶层设计等制度保障等。另外,69.90%的学校没有设置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开展的专门部门或机构,也体现了校园足球课余训练保障不足的现实情况。除此之外,与小学每周开展4次以上训练的比例相比(41.40%),初中(18.18%)和高中(18.67%)对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因此,“貌似重视、但基本保障不足”的问题,“文件上重视,讲话中忽视,行动上漠视”[6]的客观状况,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开展的重要问题。

2.4 训练依据多样化,《指南》和《标准》执行率低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处于开展的初期,校园足球教学和训练的相关标准仍处于酝酿、借鉴、编制阶段,但由于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速度极快、规模巨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7]等校园足球相关工作已开始实施,各省市和学校根据校园足球开展实际制定了相关标准。研究调查发现,48.87%和34.30%的学校存在执行自主校本课程标准和省市自主课程标准的状况。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为了避免标准不一、各自为战等情况的出现,2016年相继颁布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等文件,为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的开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但是调查发现,《指南》和《标准》两个文件在校园足球课余训练中的执行率仅为56.96%和45.95%。当然,“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百花齐放”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是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发展的必经阶段,也符合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大的现实国情,但《指南》和《标准》的执行率偏低,凸显了当前校园足球课余训练依据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的客观现实,不利于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开展的科学性、严谨性、长期性。

2.5 技术训练专业化,基础动作技能缺乏

根据“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法则,本研究截取占技术训练80%的练习手段发现,足球专业技术训练几乎是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课余训练中技术训练的全部内容。其中小学阶段的技术训练主要包括:脚背正面运球(76.63%)、运球过人(73.95%)、脚背外侧运球(67.05%)、脚内侧踢球(66.67%)、脚内侧运球(66.28%)、脚内侧接球(64.75%)、运球-传球-接球组合(59.00%)、传-接-运球-射门组合(54.79%)、脚底接球(53.26%)、脚背正面射门(51.34%)、正面侧面抢截球(44.06%)、大腿接球(44.06%)、脚底接反弹球(42.91%)、脚内侧接反弹球(42.91%)等。初中阶段的技术训练主要包括活动中的踢、接地滚球(68.02%)、运球及运球过人(62.16%)、活动中的踢、接空中球(61.71%)、结合射门的组合技术(61.71%)、活动中的踢、接反弹球(57.66%)、对抗中的运球过人技术综合运用(51.80%)等。高中阶段的技术训练主要包括对抗中的踢球(77.36%)、对抗中的接球(68.40%)、对抗中的运控球(64.15%)、对抗中的射门(63.21%)等。

但根据运动员长期发展规划(LTAD)[8]、青少年身体发展规划(YPD)[9]、人类动作技能发展规律[10]等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人类的动作技能发展是有层次、有步骤的,一般来讲人类动作技能发展经过基本动作模式、基本动作技能、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等几个阶段,而目前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技术训练的主体内容是足球专业技术训练,属于专项运动技能阶段的训练内容,缺乏基本动作模式、基本动作技能、基本运动技能的训练。因此,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技术训练的内容亟待丰富。

2.6 战术训练“过多”与“不足”两极分化

战术训练是校园足球课余训练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根据“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法则,截取占战术训练80%的训练手段发现,2vs1攻防(68.49%)、1vs1攻防(61.64%)、2vs2攻防(54.11%)、3vs1攻防(50.68%)、3vs3攻防(49.32%)、任意球攻防(49.32%)、局部攻防(47.26%)是目前校园足球战术训练的主要内容,超过了《指南》要求的“2vs1攻防、3vs1攻防、3vs2攻防、3vs3攻防”,小学阶段的战术训练有“拔苗助长”现象。初中阶段战术训练主要是2vs1攻防(54.55%)、1vs1攻防(54.55%)、3vs1攻防(46.59%)、2vs2攻防(46.59%)、3vs2攻防(44.32%)、3vs3攻防(42.05%)、任意球攻防(38.64%),超过了《指南》要求的“1vs1攻防、2vs2攻防、3vs3攻防”,初中阶段的战术训练也有“拔苗助长”现象。高中阶段战术训练主要是2vs1攻防(60.00%)、3vs3攻防(58.67%)、任意球攻防(56.00%)、1vs1攻防(54.67%)、3vs1攻防(48.00%)、2vs2攻防(48.00%)、局部攻防(46.67%),基本符合《指南》“局部攻防”的要求,但是“角球攻防”(44.00%)训练太少,不能满足实现《指南》“定位球攻防”的要求。因此,目前校园足球战术训练存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过多”和高中阶段 “不足”的两极分化问题。

3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的解决出路

3.1 完善选人和用人机制,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教练员队伍是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开展的主要能动力量,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专业水平高的教练员队伍是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高质量开展的重要保障。根据目前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教练员数量不足、专业化低的客观现状,应不断完善机制,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完善选人和用人机制是教练员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应“完善政策措施,创新用人机制,建立教师长期从事足球教学的激励机制”[2],采用“体制内-体制外相结合”的用人机制,提高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的教练员队伍的数量和专业化水平。体制内主要采用“招聘、培养、借调三结合”的机制,可在人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招聘足球专业毕业生充实教练员队伍;也可以通过大力支持和鼓励在职教练员外出学习、培训、实践,提高校园足球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同时,可通过校际之间“借调”的形式,采用“借智”的形式壮大教练员队伍和提高教练员专业水平。体制外主要采用“引进、聘用双结合”的机制,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或聘用俱乐部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非教育行业的专业教练员或运动员担任校园足球教练员,以壮大教练员队伍和提高教练员的专业化水平。

3.2 完善组织机构和制度,确保课余训练落实到位

课余训练是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和推广的重要内容,切实推进课余训练的开展是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加强内在建设和提高外在影响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但“重口号、轻落实”、“重规划、轻督察”、“招数不硬、措施不实”[2,8]的现象明显,严重影响了课余训练的开展。通过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不断修改和完善,可解决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存在的场地设施建设、规章制度执行、经费投入保障、机构设置不全、训练时间和次数保障等不足的问题。

调查发现,69.90%的学校没有成立校园足球课余训练专门或相关的机构,部分学校存在“无工作机构、无工作地点、无工作人员”的三无状况,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是促进课余训练顺利开展的必要途径。采用“兼管-分管-专管”的形式,由“兼管”引起重视,由“分管”作为过渡,最终实现“专管”,促使校级领导逐步参与到校园足球课余训练的管理工作。采用“兼职-专职”的形式,以“兼职”为筛选途径,最终实现“专职”,促使体育教师/教练员逐步参与到校园足球课余训练管理和服务工作,以逐步成立校园足球课余训练机构或工作小组,为课余训练工作开展提供组织机构保障。

在组织机构完善的基础上,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首先,要修改或完善教师晋升、奖励制度,以提高教练员执训积极性,确保课余训练的教练员资源配备齐全。其次,要修改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并将校园足球课余训练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以促进校园足球课余训练的开展。再次,要修改和完善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安全责任事故风险与处理制度,为校园足球课余训练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最后,还要修改和完善校园足球课余训练经费投入和使用等制度。因此,完善组织机构和制度,是确保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落实到位的重要途径。

3.3 更新训练理念,厘清课余训练内容层次

动作表现训练(Performance Training)[11]是当前运动训练的焦点,最佳动作表现金字塔切实揭示了运动训练的逻辑层次,对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的内容体系,必须抓住当前运动训练研究和实践的前沿,深入挖掘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的灵活性、稳定性训练→动作模式训练→动作绩效训练→技/战术训练的四级训练层次,以提高我国青少年课余训练的逻辑性、层次性,并改变当前我国校园足球课余训练“技术训练专业化、基础动作技能缺乏”、“战术训练“过多”与“不足”两极分化”、“体能训练内容缺失、发展重点混淆”等问题。

首先,校园足球的灵活性、稳定性训练,要结合人体“逐关节理论”,根据校园足球动作和技术特点,重点做好髋关节、胸椎、盂肱关节等关节的灵活性训练,做好膝关节、腰椎、颈椎、肩胛胸关节等关节的稳定性训练;且稳定性训练包括静态稳定性训练、动态稳定性训练、反射稳定性训练。其次,在灵活性、稳定性基础上开展动作模式训练,校园足球动作模式训练主要包括基本动作模式、功能动作模式、专项动作模式训练,其中基本动作模式包含下蹲(Squat)、俯身(Bend over)、转体(Twist/Turn)、步态(Gate)、提拉(Pull)、推撑(Push)、上举(Press)、爬动(Crawling)、翻滚(Rolling)等,而功能动作模式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动作模式的组合,比如下蹲(Squat)+上举(Press)、转体(Twist/Turn)+提拉(Pull)等。再次,在动作模式训练的基础上开展动作绩效训练,动作绩效训练应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平衡、协调等单个或组合身体素质训练。最后,在灵活性、稳定性训练、动作模式训练、动作绩效训练的基础上,开展校园足球技术和战术训练。

3.4 注重长期发展,科学安排训练目标

根据青少年运动员发展规划和训练机会窗口,放眼于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长远目标的实现,并坚持有步骤、有节奏地逐步达成既定目标,是促进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运动员长期发展规划(LTAD)和青少年身体发展规划(YPD)对运动员长期发展规划进行了阶段划分,并概述了不同阶段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发展目标。依据LTAD和YPD理论,可将校园足球课余训练的长期规划分为积极参与(active start)、发展技能(fundamental)、学习训练(learning to train)、专项训练(training to train)、比赛训练(training to complete)、针对训练(training to win)五个阶段。同时,可粗略地设计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比如:积极参与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动作技能(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训练;发展技能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灵敏、平衡、协调、速度(ABC’S)、基本运动技能(fundamental sports skills)训练;学习训练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灵敏、平衡、协调、速度(ABC’S)、基本运动技能(fundamental sports skills)、灵活性、力量训练;专项训练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灵敏、平衡、协调(ABC)、速度、力量、能量系统、灵活性和稳定性训练;比赛训练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速度、灵敏、力量、爆发力、灵活性、稳定性、能量系统训练。

训练机会窗口(Optimal Windows of Trainability, OWT)[12-13],一般称之为“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目前一般认为儿童青少年的运动训练过程存在13个训练窗口,其中灵活性天窗1-2、技术天窗1-2、速度天窗1-2、耐力天窗1-2、力量天窗1-3、爆发力天窗1个、3D整合天窗1个。校园足球课余训练运用OWT理论,可设计不同学习阶段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具体训练目标。但应着重注意性别差异、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发展序列,比如:发展为时5秒左右的纵向、横向、多方向的动作速度的男生年龄阶段为6-9岁,女生年龄阶段为5-8岁;发展动作协调的男生年龄阶段是9-12岁,女生为8-11岁,比如:功能性力量、增肌力量、最大力量、爆发力、力量耐力的发展先后顺序,基本动作技能→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先后顺序等。

4 结论

1)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教练员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低。采用体制内“招聘、培养、借调三结合”、体制外“引进、聘用双结合”的“体制内-体制外结合”的用人机制;不断完善职称晋升、奖励机制,打通教练员职称晋升的通道,并使教练员“劳有所得”等途径,是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思路。

2)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存在学校领导貌似较为重视,但实际支持力度不够、基本保障不到位的问题。采用领导“兼管-分管-专管”的递进形式,促使校领导逐步参与课余训练管理工作;采用“兼职-专职”的递进形式,筛选体育教师/教练员参与课余训练工作;同时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考核评级制度、安全责任事故风险与处理制度、经费投入和使用制度等途径,以提供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是促使课余训练落实到位的发展思路。

3)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存在依据多样化、《指南》和《标准》执行率低;小学和初中阶段战术训练“过多”,而高中阶段战术训练“不足”的问题。通过更新训练理念,借鉴动作表现训练逻辑,深入挖掘灵活性、稳定性训练→动作模式训练→动作绩效训练→技/战术训练的四级训练层次。并综合根据运动员长期发展规划、青少年运动能力发展规划、训练机会窗口理论,科学设计积极参与、发展技能、学习训练、专项训练、比赛训练、针对训练五个长期训练阶段,甄别和界定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素质/技能在不同阶段的具体发展目标,是提高课余训练科学性、针对性的发展思路。

猜你喜欢

课余教练员足球
丰富的课余生活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认识足球(一)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学校外聘体育教练员的二元思考
咪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