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傲慢与偏见:体育教师受歧视现象、根源及消解
2020-11-24林海峰
徐 剑 林海峰
(1.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教师,被誉为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尊师重道,也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社会普遍重视教育的今天,教师地位获得极大提升。然而,在教师队伍中,体育教师这个群体,历来不受重视,甚至饱受非议,承受着许多来自行业内外的傲慢与偏见。在中国,体育教师受歧视的现象已经逐渐由教育界内部发展到全社会。[1]从“你XX是体育老师教的吧?”到“邓亚萍受聘大学兼职教授引非议”,再到“扒门事件之不违和”事件,似乎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偏见和歧视从来没有停歇过,这种赤裸裸的行业歧视,甚至将体育教师污名化,让体育教师群体无比痛心和愤怒。职业歧视不仅给体育教师的身心带来巨大伤害,也折射了学校体育教育在国内受到的偏见之严重。鉴于此,探讨体育教师受歧视之根源是什么?体育教师应如何应对?社会应如何消除对体育的歧视?这些话题值得我们商榷和深思。
1 体育教师受歧视的现象持续存在
1.1 合肥“扒门事件”横生枝节
近日,安徽合肥发生了引发社会关注的高铁“扒门事件”,经有关部门调查,“扒门事件”的肇事者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她受到相关部门的罚款和处罚。然而就在这起事件基本平息之际,青岛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在播报这一事件时,因用到了“如果扒车的是体育老师就不违和”这样公然歧视体育教师的话语,让广大体育教师集体躺枪,无形中给体育教师群体贴上了漠视规则、素质低下的标签,这种赤裸裸的行业歧视,再度引发社会极大争议,特别是体育界更是一片哗然。卢元镇教授撰文表达强烈不满并要求道歉,他认为体育教师在教育界无话语权,在日常生活中遭到百般歧视和嘲讽。尽管青岛台作出了深刻的致歉,但是仍难平民愤。作为舆论传播媒体和媒体人,调侃、歧视体育教师的言论,是严重的不负责任和道德失范。而这一现象背后更值得所有人深思,体育教师的社会价值是什么?寄托于体育教师的青少年体质增强意义又何在?
1.2 “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成为流行话语
“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最早出自于某电视剧里的一句台词,由于纯属增加笑点的调侃,后经过网络媒体传播,最后竟然成了一句网络流行语,就连北京卫视春晚的小品也出现“你的地理的体育老师教的吧”,让人瞠目结舌,这样一句万能句式,遭到不同人群的套用和篡改,这对体育教师而言是最大的讽刺和挖苦,体育教师也由此被贴上“不识数、没文化”的标签,其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一句对体育教师的歧视话话,演变成一种全民式的语言暴力。虽然有知名学者卢元镇教授、王宗平教授等出面为体育教师正名,也有“最帅体育教师吴迪”发文声讨,这样的正名结果证明无济于事。
1.3 “邓亚萍受聘大学教授招惹非议”事件
2015年12月初,中国政法大学举行邓亚萍受聘该校兼职教授仪式,校领导向邓亚萍颁发兼职教授聘书。邓亚萍也因此成为该校体育教学部一名聘任教师,主要教授体育理论和乒乓球技战术知识。然而,就这样一件普通的事情,却引起了社会非议。最初是由中国政法大学学子在论坛中质疑聘用程序,后来逐渐在网络上持续发酵,有人质疑邓亚萍专业能力学术背景,再后来演变成调侃“你们的法律是体育老师教的”,甚至还有对邓亚萍和对中国政法大学的嘲讽。中国政法大学学子质疑的是聘用程序,而后的民众嘲讽邓亚萍的专业学识、运动员作为教授的身份却是赤裸裸的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这无疑是对体育人的傲慢和偏见,也是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排斥和贬低。邓亚萍受聘中国政法大学并不是教法学课程的,而是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高水平的专项技能,教给学生坚韧的精神和精湛的专项技能的,质疑和歧视的理由何在?
1.4 “体育教师不能胜任班主任”之说
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了多起罢免体育教师当班主任的事件。先是浙江西湖区某小学体育教师钱某,从担任3年班主任工作的岗位上退下来了。原因是钱某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家长担心“学生成绩受其影响”以及其“无法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因而遭到家长们联名抵制导致其“下课”。无独有偶,四川都江堰市的一所学校,也发生了家长致信市长要求“弹劾”班主任的事件,原因也是因为该班主任是一名体育教师。类似的事件举不胜举,让人迷惑不解。当然,在我国教育界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比例极低,但是并不能就此否决体育教师不能胜任班主任工作。以上案例,客观上反映了社会、家长对“体育教师不能胜任班主任”观点的普遍认同,也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歧视体育人的观念。
2 体育教师受歧视现象的根源
2.1 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文轻武”、“崇文抑武”的思想,“学而优则仕”的论调,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思维。而又如中国人信奉的“劳力者治於人”的身体观,与现实中体育老师高大、强壮等外貌体征完全相符,体育教师被贴上“劳力者”的标签,被扣上“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帽子。事实上体育教师绝非仅仅是“四肢发达”,要想成为体育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第一,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包括体质、体能、体格等),这是前提;第二,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这需要长期的训练获得,这个过程不仅要考验其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还要通过专项等级测试;第三,要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体育教师要具备规则意识、团队精神、管理能力、康复保健等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当然除此之外,还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头脑是不简单的”。但受传统文化影响,人们无法理解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刻板印象”令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造成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由此,体育教师被排斥在教育者之外。
2.2 社会对体育教育的偏见
偏见比无知更可怕,它是人们内心中某种根深蒂固的成见。长期以来国人对体育的认知仅停留在“争金夺银”、“锦标主义”等狭隘的、简单的逻辑上,而忽略了对体育精神内涵的理解。《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2],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体育之功效不仅是外在的强身健体,其还有完善人格、锻炼思维和实践创新等之内在功能。“体育课可有可无”、“你的XX是体育老师教的”、“体育老师不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等诸如之类的话语,不仅反映出社会对体育人的天然成见,也反应了社会群体对体育教育认知的浅薄。进入新时期,体育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体育强国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学校体育教育则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全社会应该“觉醒”,消除偏见,重视体育之价值。
2.3 学校体育政策的偏颇
我国素质教育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经过30多年的实践证明,素质教育效果差强人意,社会争议颇多。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品德培养、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其中身体健康是体育教育的内容,“三育并重”体现了国家对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视。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素质教育从实施之日起,并没有把体育课程当成“核心课程”对待,在“分数至上论”的影响下,体育课无故被“挤占”,体育课被“压缩”,体育课成了文化课的“附庸”,体育教师成了副科老师。正所谓学习成绩好,一切都好,体育无关紧要。正如有学者所言:中国学校体育尽管“合法性”、“合理性”得到充分认可,但“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则体现不足[3]。而当学校体育问题与作为对策核心的指导思想不能被认同并达成共识时,许多改革举措就会被某种强大的力量消解殆尽,终至不了了之甚至南辕北辙。[4]正因如此,体育课处于“无足轻重”的尴尬境地,体育教师又谈何地位?
2.4 教师职业认同的迷失
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感知和评价,包含对职业的基本性质、价值及规范等的认识,其认为所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5]当前,由于社会、学校和职业等方面因素造成了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的困境。大量研究表明,体育教师普遍认为社会地位较低、社会职业认可缺乏,并由此感到压力大、工作待遇不如意,最终产生了职业倦怠,[6]而“当计划和课程改变时,教师往往失去了自我”。据调查显示,我国诸多体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是缺失的,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最为显著,这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诸如浙江某小学体育教师吴某为了生计搞起“副业”,年收入上百万。又如发生在河南、湖北等地的体育教师辞职“改行”事件等。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体育教师的自我迷失,并且这种现象呈现蔓延,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2.5 个人行为形象的失范
失范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言行。体育教师行为失范是指对受教育者所发生的各种违背体育教育要求和体育教育规律,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良言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体育教师形象意识缺乏,这才导致以上媒体形象的现实表征。[7]这里的形象意识缺乏是指体育教师言行有负面作用和越轨行为。诸如个别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体罚、辱骂学生,不学无术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性格粗暴、脾气差和江湖义气重等等,这些特征给大众留下不好的印象。此外,还有一些新闻媒体以虚假或断章取义的标题报道体育教师殴打他人、打架闹事、猥亵学生,等等,以此抹黑或损坏体育教师形象。久而久之,公众对体育教师形成了刻板印象,也随之产生了对体育教师歧视甚至排斥的心理。
3 体育教师职业受歧视现象的消解路径
3.1 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蔡元培先生曾言:“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应将体育置于首位”。在谈及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时,他认为“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毛泽东所写《体育之研究》中“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话语,深刻地概括了体育的本质核心。由此可见,体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学校体育作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体育教师又扮演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者、组织者和研究者等多重角色。体育教师受歧视的根本原因是学校体育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纵观欧美发达国家,他们对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师十分重视,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威望。当前在我国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阶段,体育教师肩负着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承担着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因而,应大力倡导社会关爱、尊重、认同体育教师,切实提升体育教师社会地位。
3.2 完善学校体育法律法规
我国《宪法》《教师法》《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均明确规定了体育教师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享有平等不受歧视等内容。但是,由于我国学校体育长期受传统观念的桎梏, 以往常常是从硬件和教改、课改层面去寻找中外体育教育的差距, 却忽视从法治、人权角度来分析自身的不足, 这也是长期羁绊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8]体育教师受歧视现象的一再发生,同样也折射出我国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落后和不健全。因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加快“学校体育法”立法,保障学校体育的法律地位,同时强化体育教师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当受到不公平对待时,要通过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3 优化大众媒介舆论管理
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平台,担负着引导社会发展、营造社会风气的责任。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元化媒体如微博、微信、QQ等成为信息传播的新生力量,影响着舆论导向或职业形象。不可否认的是,多媒体的确有快捷和多元等优点,但同时也有局限。体育教师作为弱势群体,媒体在报道和传播体育教师的新闻时,要本着新闻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及时纠正新闻报道的的导向性偏差,避免新闻内容的娱乐化倾向;[9]坚决杜绝以断章取义或者浮夸字眼的标题,博取大众眼球,更不能盲目传播。而相反,大众媒介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多报道体育工作者感人先进事迹,传播中华体育精神。多宣传体育教师工作时的敬业精神、教学中的严谨态度、生活中的良好健身习惯、社会中的助人为乐行为等。
3.4 提升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
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拥有精湛的专项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这是因为教师的气质和言行举止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教师要改变社会公众对其产生和形成的刻板印象,仅仅依靠投诉、声明、抗议是远远不够的。诚如卢元镇先生所言:“体育教师要自强、自尊、自律,捍卫自己的职业荣誉,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与业务水平,严守职业道德,要努力学习,紧跟社会发展。要解决这一群体所存在的共性的薄弱问题,提高自身的文明水准。”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是思想素养。体育教师要回归“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全心全意投身到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中,将体育教育工作当成毕生事业来做。第二是专业素养。体育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强化本领,服务社区健身指导,引领大众科学锻炼,用实际行动挽回形象。第三是文化素养。加强人文理论知识学习,提升自身修养,规范个人言行,不断进取,扬长避短。总之,体育教师唯有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彻底消除社会歧视的尴尬局面。
4 结语
“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任何一个忽视体育教育的社会环境都是不健康的,体育教师身上承载的是强健国人体质,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历史使命。肆意为体育教师及其行业贴上“没文化,低素质”的标签,是无知且不负责任的,狭隘的偏见,折射出扭曲的傲慢,缺乏尊重又体现了社会部分群体体育教育的缺失。与此同时,体育教师也要进行深刻反思,提高个人素养,传播社会正能量,用敬业、专业赢得尊重,在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双重背景下,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