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探索大学武术教学改革

2020-11-24

武术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互联网+

张 弘

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吉林 长春 130000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在互联网的辐射之下悄然发生变化,现代社会正向“互联网 +”时代全面转变,我国各大传统行业都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自2015年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将“互联网+”战略提出之后,已经成功的各大互联网企业也为中国的经济、教育等主要领域提供了改革和发展的宝贵经验与历程。过去的大学武术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能够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因此武术领域工作应利用好政策与契机,将“互联网+”与大学武术教学相结合,与信息行业专业人士共同构建线上交流学习平台,改善教学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武术学习资源,促进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2 传统武术教学课堂中存在的不足

2.1 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一是项目选择制度导致学生涌向流行体育项目。当今,体育在大部分高校都实行选修制度,学生则可以根据自身运动能力、兴趣爱好或是流行趋势等选择其中一项进行学习,而做出选择之后,在接下来的一学期或一整年内都只能进行与该项目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体育项目中也有武术,或称之为国术,但它也仅作为一个选项形如摆设,学生纷纷选择篮球、足球、羽毛球、品乓球这些主流项目,却很少有人去选择武术。而那些选择武术的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知识的最终接收者,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然后再根据他们的需求,制定合适的武术教学内容和方法。现代交通便利发达,学生多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自身条件参差不齐,这也导致了学生对武术教学的需求大不相同,他们所关心的教学内容也大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有学者在对华南地区高校的武术课程开展现状做调查研究时发现,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源于经典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1],而约有80%的国外留学生更是通过现代一些名人电影来认识中国武术。经过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强烈包装和渲染,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功夫人设大都是一个武功盖世的英雄形象,是一个集技艺与智慧的完美综合人物,而在此影响之下,学生怀着高昂的习武热情,对武术课程有很高的期盼,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相去甚远。全国各地高校武术专职教师数量不多,有许多高校的武术课程由其他体育项目教师兼职担任,与专业武术教师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缺乏专业素养,无法做到高标准教学,需要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程度和加强岗前培训力度。导致选择武术的学生消极对待体育课程,在下一次选择中对武术避而远之,形成了人数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换句话说,大学体育的选修制度赋予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但同时也限制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载体武术的推广程度。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武术教育,并于2010年9月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武术健身操,即在中小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通过集体练习武术健身操,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然而,在学生生涯最后阶段的大学校园中,学生如果失去了继续学习武术的机会,将不利于培养学生通过武术锻炼身心的习惯、不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二是如今大部分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过去的武术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体,课堂上呈现出“被动”“灌输式”的特点,学生也就成为接受任务、被动学习的角色,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互动,即使出现问题也难以提出质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低。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武术教师作为主体始终站在高处进行教学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而应当成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却没有权力进行教学的设计,在整个实践课程中成为了不被重视的“接受客体”。教师怎么去教、学生就怎么去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近几届高等院校学生群体主要是 90后、00后为主,“个性、潮流”是这一代人的代名词,他们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想法,仅会努力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想尽办法去发展自己的喜好,比如大学校园中的各兴趣社团、行业协会等,他们更愿意在这些平台展示自己的个性,并尽可能融入到这个过程中以享受、发展自我。这也表明他们会以自己内心的需求以及归属感为根本来选择项目与学习方式,而对于“满堂灌”和“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会抱有抵触情绪,带着尽快完成任务的态度来草率学习课程内容以及应付最终的考试。如果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需要、个体差异以及学习进度等,“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模式将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教学内容老套、方法传统,学生不感兴趣

要想在一堂武术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必须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学者相应的从教材、课程、师生角度对我国学校武术课程进行深入探讨,发现我国学校武术课程内容多是以常规教材为主,缺乏创新性,这导致武术课程内容单一、方式传统,教师提不起教的兴趣,学生提不起学的热情,[2]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现状令人堪忧。现实中,在部分高校内不同程度地存在“体育教学大纲、内容、方式方法多学年甚至更长时间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更新”的现象。事实上,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和具体的动作套路、技击要领等都是通过不断地总结、发展、创新而形成的。即使在某一段时间内会出现武术创新的断层现象,但从发展整体状况来看,中华民族武术文化始终处于稳步上升的轨道。所以根据社会实际发展状况,适时适当对武术教学大纲、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更新显得尤为重要。但调整、更新并不意味着否定、抛弃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或是长期积累的优秀教学方法,这些文化精粹不仅不能抛弃,还理应受到巩固推广。我国持续推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强调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时代发展、人的发展不断调整、更新不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人们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受到颠覆的背景下,武术课堂应摒弃被动式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及时调整、更新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对武术学习充满兴趣,否则提高教学质量将会非常困难。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过去灌输、被动式的教育模式将会迎来一场革命性变革,转向以全球信息化为基础载体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使用方式个性化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这对中国整个教育体系而言,借用互联网重组教育领域各组成部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将新型教育模式具体实施到每一个学生个体,使每一位个体学生都能切实体验到个性化学习,接受教师的因材施教和。[3]大学武术改革必须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互联网 +”融合的教育模式带来新型教学模式的兴起,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更高效的学习方式、方法,这对大学武术教学改革来说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遇。[4]

2.3 资源匮乏,教师授课信心不足

武术学者和实践教学的武术教师本着服务于社会、国家的原则,希望自己培养的人才能够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能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和技艺持续传承下去,在现实教学中也是竭尽全力将毕生所学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但是,现实并非都能如己所愿,众多学者在对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许多问题:如《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现状分析》一文中,学者经调查后指出高校中配备训练器械、武术教学场馆场地情况令人堪忧,学校各种体育项目公用一个场馆场地的现象屡屡存在。[5]又如《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调查》一文表明,高校武术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竟然分不清大众武术和竞技武术,许多学生喊苦喊累,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进行套路、技艺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中华武术传统文化的渲染,学生选择武术课程后出现后悔、逃避的情况。[6]而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高校,也存在于中小学。有学者指出,在中小学校园中,武术没有成为硬性达标项目,各级领导的重视力度不够,教育经费相当有限,对武术教学设施经费投入不足,武术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5]学校体育教学实践至今仍在模式与方法的改革上没有得到较好的实际进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改革的逻辑思维与现实情况发生偏离,学校体育层面的决策者们多从政治、经济角度考虑问题,主要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对体育经济、政治发展的冲击方面进行分析。[7]总的来说,具体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武术教学课程中过多重视技艺教学,而忽视了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渗透;第二,由于经费不足,学校缺乏正规的训练场馆和训练器材,没有教学工具,教师就无法展开教学工作;第三,武术并没有加入到升学达标必考项目,社会和学校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第四,实际教学中,教师大多传授竞技武术,忽视强身健体的本质目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中武术的有效、积极发展与传承。处理好这些问题,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将中华武术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是师之所向。高等院校武术教学相关部门应借此机会,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展教学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完善基本教学设施,从而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多重需求。

2.4 校园体育氛围不足,学生传统文化观念淡薄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也会因校园中缺乏体育文化而受制约。大部分高校开展的体育竞赛始终是篮球和足球,包括每年的迎新体育竞赛活动也基本是篮球和足球,体育比赛项目单一、没有创新,缺乏整体校园体育氛围。而组织者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比赛,没有充分挖掘出体育的价值,更没有充分发挥体育竞赛对于育人的功能和作用。体育竞赛的开展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发挥好体育竞赛的作用可以推动学校群众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水平。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近几代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于宠爱,形成了学生任性、脆弱、吃不了苦、无法忍受挫折等不良性格。父母的观念陈旧、存在认知偏差,导致大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对武术的理解也仅限在“是否实用?是否具有攻击性?太极拳不适合年轻人”等错误的思想。纵观整个社会来看,例如国外的跆拳道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远大于我国的传统武术,这是中华传统武术的悲哀,也是制约我国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3 互联网促进武术课堂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3.1 互联网让学生变客体为主体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给大学武术课程带来技术上的发展,更改变了传统武术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模式,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彼此间的差异,更有利于确保学生始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在过去数年的素质教育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可表现在他们的学习态度、获取知识的方式等,而素质教育下,教师更加关注对学生书本基本知识的传授,容易忽略实践同样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可以在互联网找到一个查阅资料、课题研究的平台,最重要的是该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想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7]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形成的这个巨大数据平台,学生可以迅速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武术知识,并且自由决定学习地点,随时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这使得学生由“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根据自身兴趣来主动探索、发掘武术知识,更利于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3.2 互联网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

在“互联网+教育”平台中,全球教学资源得以交流共享,既包括网络课程,也有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术教师以及研究者们可以便捷地收集到更合适的教学资源和研究成果,为实践提供有效指导。大数据信息平台的构建让教师不再仅通过大纲规定的教材备课,教师要学会善于利于网络资源,获取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并在对资源进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从而改善教学质量。另外,线上教育平台也为武术领域的实践教师和研究者们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场所,如今的学生已经从互联网中获取海量教学资源,教师更应加强自身利用互联网的技能本领,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利用好网络资源丰富自身,不断改善武术教学模式。

3.3 互联网为武术建立广阔平台

我国传统武术文化自古以来就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宝贵资源,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招式灵活、套路复杂。如今,课堂上武术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看然后练习,这样一来整个武术教学课堂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展示者的专业素养,比如技巧动作是否准确、精炼,套路风格是否易懂,能否将传统武术原封传授给学生,这些问题决定着中华传统武术的未来。“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可以说是为中华传统武术雪中送碳。“互联网+教育”以大数据为支撑,将众多武术教学资源数据化,并加以统一化管理,让那些对武术充满兴趣的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武术、品味武术文化。

4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措施

4.1 建立专业化的武术教学资源库

互联网时代下,武术领域的工作者要抓住机会,积极推动武术教学与互联网相融合,持续改善武术教学模式,推动大学武术教学改革。欧美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丰富完善的网络课程资源库,而中国目前还是以微课网、慕课等为主,课程资源与欧美国家相比远远不足。更重要的是,目前的网课资源主要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流行于各地中小学,但学生习惯了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模式之后,就很难对事物有整体性、连贯性的认识和理解,难以保证文化在流传中的完整性。因此,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必须积极寻求与信息技术开发人员合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教学大纲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大学生的兴趣所在和学习需求,持续搜集与学生兴趣和教学大纲相符合的教学内容。对我国传统武术流传下来的资料、影像、动作等进行有效整合、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创作武术教学资源,发布在互联网平台上,供武术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参考,加深网络课程资源平台的有效利用,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完整、分解各项示范和动作技术拓展等。通过互联网及时安排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促进互联网全面渗透到学习中。利用互联网资源库,让学生根据兴趣所向、自身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保障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努力构建创新型课堂,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大学武术教学效果。同时,针对武术网课资源库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要规范统一采集、校验标准对武术相关信息进行采集,确保武术网课资源的科学与规范,并对资源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化分析,为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正确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4.2 为全国武术教师建立交流平台

利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吸引全国各地优秀的专业教师以充实高校武术教学队伍,不断提升武术教师力量,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互联网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后能否有更高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合、利用信息的能力,或可称之为信息素养,可以理解为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互联网技能和文化素养两个方面,即如何搜集、整理信息并合理高效利用信息。随着“互联网+”时代热潮到来,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积极应对新的机遇而带来的教学模式的变革。建立一个武术教师交流平台,为武术界所有一线教师提供进行信息交流的网络场所,并可以有效监督教师的教学情况、积极转变,从而有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8]在本平台内,教育部应发布硬性文件要求所有武术教师实名注册并提供个人基本信息,首次注册后指导教师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源的搜集、整合、利用,定期对武术教师的能力进行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进行打分,实施奖惩措施,鼓励武术教师发布教学视频供其他人参考,并且其他的武术教师可以对视频进行打分,定期进行统计报告,对排名靠前的武术教师给予奖励,学校也可以根据在编武术教师在网络课程平台的得分来评定绩效工资,职称评定也可以将其得分算在考核项目中。

4.3 建立学生反馈评价机制

学生提供的反馈评价也是大学武术教学持续改革必不可少的内容,不仅要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所向,还要实时了解学生的意见想法和具体问题,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利用互联网可以了解大学生们对课程和内容的评价情况。互联网趋势下,大学武术教学课堂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学生必须勇于承担起评价与反馈的责任,反馈内容应尽量完善,包括展示者礼仪仪表、套路动作、教学态度、方法和内容等情况,这样可为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问题提供参考。并且,由学生直接提供反馈与评价,有利于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堂,有利于增强师生有效沟通、互动,教师通过信息反馈可以不断改进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等。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互联网+
传统武术怎么了?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