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传承研究

2020-11-24

武术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校园

陈 鹏

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1 前言

中国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堪称国粹,盛极九州。如今,在西方竞技体育风向标的引领下,其发展现状令人堪忧,甚至陷入到严重的效仿跟风阶段。[1]追其原因,主要是国人不重视武术、对武术的热情度较低。反观,对外来的跆拳道、空手道、瑜伽等运动项目却情有独钟。像跆拳道、空手道在国内设立的各种道馆和场馆,备受国人追捧和推崇。相比起在国内建设的各种场馆和运动场地,实乃是大相径庭,现状令人叹息。目前,从国人对武术的冷淡态度可以看出,当前中国武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基于此,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科研方法,对当前我国武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文化传承及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解读,并以此提出相关策略建议,以期为夯实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普及提出参考和有力借鉴。

2 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大武术文化传承的价值

2.1 培养休闲娱乐情趣,加大终身健身的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休闲娱乐情趣还处在逐渐形成的时期。在此阶段,只有正确的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休闲娱乐情趣。而学习武术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休闲娱乐情趣,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众所周知,武术的武德礼仪涵盖了忠孝仁义礼智信等,通过习练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这些优良的休闲娱乐情趣,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乃至于工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自然,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休闲娱乐情趣之后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锻炼和健身的习惯,在休闲娱乐情趣和运动习惯的驱使下,体育锻炼会伴随学生一生。[2]

2.2 增强防范意识,开发智力潜能

众所周知,武术除了拥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之外,还可以提升习练者的自卫能力。自卫能力中就包含着防范意识。因此,学生在学习武术提升自卫能力的同时,防范意识也在逐渐的加强。有了良好的防范意识,学生的人生安全和财产安全就有了更好的保障。同样,学生在学习武术的时候,随着对武德的领悟和对防范意识的理解,学生的思维会慢慢打开,从原本的单纯的线性思维开始转变为非线性思维,片面单纯地看待问题开始转变为理性分析的多角度的看待问题。因此,通过习练武术能够增强防范意识,开发思维智力潜能。

2.3 夯实德艺双馨,提高个人德道修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身体的形态还是思想道德水平,都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思想道德观念,都有很强的可塑性。学习武术可以很好的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提高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武术的技艺中包括诸多拳种拳类,通过学习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促进身体发育,改变身体形态。在习练的过程中通过武礼武德的涵养与修行,长期以往的实践对接能够使学生在守礼、容忍、谦让、宽厚等个人品质修养上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自我综合素养。因此,学生学习武术可以夯实德艺双馨,提高个体道德修养。

3 当前我国武术在小学传承中面临的困境

3.1 受国外跆拳道等外来文化的侵袭较严重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武术和韩国的跆拳道都是属于东方国家自身筑造发展起来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从历史文化属性追溯,中国武术与韩国的跆拳道要更加的具有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3]但事实却相反,当今世界韩国跆拳道深受各国的推崇,而中国武术却弃如敝履,饱受争议,被遗忘在了一旁。[4]当今,我国武术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崇洋媚外一系列思想的影响和国外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渗透,最终结果导致了可悲的局面。相反,对国外传承的文化传统项目却大为推崇。这种推崇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被侵蚀渗透,终将导致国人对自己的民族体育文化失去自信,出现可悲的局面。

3.2 校领导与家长对武术课重视程度存在偏差

目前,在校园里推广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理应成为国民推崇的对象。可事实却相反,由于受学校升学体制的影响和社会舆论上的导向,导致校内外领导、教师、家长对武术课程的教育存在严重的偏差。当今的局面是重文轻武,过渡关注文化课进程,忽视武术教学育人方面的价值意义。正是因为思想上的不重视和理念上的偏差,以至于在当今校园里推广普及武术成为了举步维艰的境遇。此外,再加上家长崇洋媚外的思想的影响,他们宁愿让孩子学习外来的空手道、跆拳道诸类的技术动作,也不愿让孩子学习武术。追其原因就是习练武术太苦太累,且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以上种种思想观念上的偏颇,最终结果导致中国武术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开展成为可有可无的尴尬局面。

3.3 班级授课人数较多,武术基础实施薄弱

当今,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面临着科教兴国战略,立德树人的新理念,现阶段国家对教书育人的新思想、新体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令人惋惜的局面。如学校教室资源有限导致班级学生人数过多,以至于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显示出很大的阻碍,致使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精细化和规范化的程度,其最终结果直接导致了学生在习练武术的时候很难达到实质性的效果。当今面对庞大的集体,加上教师精力有限、顾此失彼,在武术课堂开展过程中也只能捉襟见肘。另外,在加上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浅薄,武术基础薄弱,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试想进行精细的武术教学是不想而知的。因此,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基础硬软件教学设施构建务必到位,以此,学生才能在标准化的教育环境下体会到习武中的乐趣。

3.4 学校武术器材短缺与场地不足,成为武术发展的绊脚石

武术器材和场馆硬件设施是学校武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调查可知,目前学校有武术器械和专业训练场馆的仅占到6.7%。中国传统武术注重攻防技击实战性演练,同样兼具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兵器训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势必要具备以上器材硬件设施,方可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大纲。但现实教学中由于恐怕器械所带来的伤害事故,以至于在正常教学中都给忽略掉了,并替换成简单易学的五步拳和少年拳等一些基本套路。[5]另外,在教学中由于一些小学资金链上的限制,武术器材和场地设施存在严重的缺陷,最终结果导致小学武术教学存在很大的阻力,以至于陷入到尴尬窘迫的地步。也正因如此,当今武术在小学校园开展起来相对困难,阻力较大。

3.5 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授课内容与课本教材内容存在偏差

据调查可知,当前中小学武术课由武术专业教师任教的仅占到29.2%。当前中小学普遍采取聘任制的办法来弥补武术专任教师的不足。[6]通过走访可知,当前小学武术教学中存在一下缺陷:武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有些外聘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和取得相关资格证就直接上岗任教;外聘教师的流动性较大,技能较突出,文化理论层次较为欠佳。当前小学武术教学,主要以武术的基本技法教学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输与阐释解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一味地灌输动作和技击要点,但对其每一个武术动作、攻防含义所寓涵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哲理内涵却较少的给予阐释分析,以至于导致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然的被动局面。因此,缺乏专业武术教师,没有正规接受过系统的授课的教师是很难驾驭住武术课堂的,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传播,以至于导致小学武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和课本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偏差。

4 针对小学武术教育现状提出一下武术文化传承策略

4.1 加大武术文化研究,重视校园武术文化传承

试想,要在学校顺利开展武术课,落实武术文化传承,势必要加大校园武术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具体措施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把武术的精气神与文化课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武术的武德教育和文化课的品德思想有机的结合在起来;探索挖掘武术文化技术的价值,让武术学习为文化课学习提供内在的驱动力。同时挖掘和探究武术对学生身心发展、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带来的有利因素。把武术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探究挖掘武术的价值,以此来提升武术在学校的价值地位。与此之外,学校应当重视武术传承的价值意义,只有正确认识武术的传承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课程,以及为普及武术打下夯实的基础。

4.2 增大校园习武人口,借助课间操宣传推广武术

技艺良好的运作普及是建立在广大受众群体基础之上的,当今唯独对其进行包装推广宣传,才能实现良好的运作与发展。[7]因此,要壮大受众群体,提高校园人口习武人数,当今小学可以借助校园课间操来进行广泛的宣传与推广。校园课间操是全校性的群体活动,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在运行中可以推广教授中国武术操《旭日东升》或《雏鹰展翅》。武术操简单易学,每套均有九节各四个八拍,涵盖了中国武术的手眼身法步,在神韵方面彰显了中国武术的精神风格,其练习密度与强度均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此,在小学借助课间操宣传推广武术,增大校园习武人口,对于扩大习武基数,夯实武术的普及,无形中塑造校园里的蓬勃发展,势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3 改进武术教学方法,由技能灌输向文化传承转变

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应制定一套规范、科学、系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传统的以技能传输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并逐步的过渡到以宣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神,以及武术深邃的奥秘为着落点。同时,要转变好学生为课堂中的主人,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探究合作意识,让他们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积极营造自信心和个人魅力。在实践中应加大多媒体的融入贯通,积极推广“互联网+武术”、多媒体互动融合等,以突出武术的育人价值功能。

4.4 提高校内领导层的重视度,加大家长的支持度

学校武术的发展需要校领导、教师、家长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学校的领导提倡重视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之家长的支持配合,两条腿走路,那么校园武术的蓬勃发展将指日可待,并为营造舒适的校园文化武术场景提供可靠支撑。与此之外,学校要尽快构筑学校、教师、家长的规章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家长的沟通协调机制,让家长知晓并全程参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改变重文轻武、重考试、偏术科的狭隘思想,以重新的精神面貌去正确的认识中国武术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意义,为校园武术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保障。

4.5 加大国家扶持力度,武术课程与升学机制相融合

在当前教学大环境下,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多数取决于文化成绩的好坏。而文化成绩的高低又决定是否可以升学。因此,建议小学体育武术课程应与升学机制向融合,加大国家的扶持力度,在运作中使武术的术科成绩逐步纳入到升学的机制当中,这为改变偏科现象,改变社会、学校、家庭的固定思维,加大武术术科的教学力度,传输中国武术文化的精髓势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资金的融入,增大师资力量的培训,夯实教育硬软件设施,为更好地开展武术教育提供可靠保障。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武术校园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