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探析
2020-11-24陶成武
陶成武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是保障其体质健康与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方式较为自主与开放的特点,其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方式与其它层次学生(中学、小学)具有较大的区别。表现为其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具有更加的灵活性与自主性,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阳光体育活动、体育社团、体育竞赛等活动外,社会性的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家庭体育、自主体育活动等,均是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018年12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学校体育美育工作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会中指出“要激发师(教师)、生(学生)、校(学校)、家(家庭家长)、社(全社会)五大主体,加强与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等系列国家文件均指出“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区与学生联动的青少年体育关系网络。因此,创新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模式,将其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从学校延伸至社会,实现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主体的社会化与生活化,从而形成合力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全员参与,是当下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现状,进而探索其课外体育活动模式与实现机制,旨在为创新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提供参考。
1 我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运行的现实状况
1.1 我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运行环境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以及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强,使得我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蕴育在良好的政策制度、参与氛围与生活水平等大环境下。一是政策制度方面,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4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等系列国家文件均指出“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区与学生联动的青少年体育关系网络。这些政策与制度的出台,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依据。二是体育健身参与氛围的日渐浓厚,为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参与氛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与健康中国的推进与逐步实施,截止到2015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3.6亿人,预计在2030年达到5.3亿人[1];《国民体质测定》合格以上的人口接近90%,人均体育场地面达到1.57平方米。群众体育的逐步发展,以及公共体育服务与体育场地设施的日渐完善,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基础。三是人们体育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为大学生参与商业性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2016年我国体育服务业的总产值为6827.0亿元,占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的35.9%,较2015年的增加值为3560.7亿元。随着大学生生活水平与体育消费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融入了各种社会性或商业性的课外体育活动,如商业健身俱乐部、体育赛事(如城市马拉松比赛、三人制篮球比赛等),以及自发组织的自行车俱乐部、轮滑俱乐部、登山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等。
1.2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学生主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参与不同的运动项目,且表现出男女与年级的差异性。在运动项目的选择方面,跑步均是男女都比较喜爱的运动项目,而针对其它运动项目,男生偏爱于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而女生更喜欢乒乓球、羽毛球与网球等对抗性较弱的运动项目;在湖北省的高校调查发现,篮球、足球、羽毛球与乒乓球是男生参与较多的项目,羽毛球、乒乓球、跑步和健身操是女生参与较多的项目。这也说明了大学男生喜欢对抗性较强的运动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女生更喜欢健身美体与形塑性强的运动项目。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表现为多种多样,既有校内体育活动,也有校外体育活动;既有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体育社团活动与阳光体育活动等,也有社会组织的自行车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社区体育比赛,以及自主性的体育健身活动等。如河北省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包括班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俱乐部活动与体育协会活动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包括与朋友、同学、家人,以及独自与其它等[6];组织形式包括体育老师与体育骨干主导的体育活动、学生会体育部主导的体育活动、体育协会与俱乐部主导的体育活动等[8]。可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一个多元化的集合体,应该包含学生参与的除体育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体育活动。因此,我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促进,不仅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应该纳入大学生的日常体育生活,形成社会、家庭与学生等共同参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结构体系。
1.3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体系分析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中需要处理的要素包括人、财、物、事件与信息等。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体系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系统,包括与人相关的组织主体,与财与物相关支持主体,与事件相关的活动本身,以及与信息相关的媒介等。首先,我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家庭与大学生等,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与协调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社会化与生活化发展。其次,我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支持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学校、社会与家庭,主要提供政策支持、物质支持、服务供给、活动平台等,满足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需要。再次,课外体育活动本身,包括各类校园内的体育赛事、阳光体育活动、体育社团活动等,以及校园外的健身俱乐部活动、社区体育活动、自组织体育活动等。最后,媒介作为传播课外体育活动信息与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以及宣传与推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说明了我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需要政府政策推进、学校体育促进、社会体育服务、家庭体育参与和学生自主行为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与大学生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
2 我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模式的选择
2.1 基于学校主导的课外体育活动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一直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体育生活与体质健康促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我国高等学校主导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十分丰富,包括高等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社团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冬季长跑活动与体育表演活动等。这些活动主要由学校的体育部门、学工部门、团委,以及学生会体育部、学生体育骨干等组织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形成了规定模式与自主模式相结合,既有强制性要求参与的体育活动,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阳光体育活动等;也有自主选择参与的课外体育活动,如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竞赛与表演活动等。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也满足了大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发展的客观需要。即通过全员参与规定性的课外体育活动,保障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基本要求,同时通过自主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满足大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的个性需求,提升适应其身心发展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2.2 基于社会供给的课外体育活动
随着大学生体育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其生活方式自主与开放的特点,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走向社会化与生活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提供的大学生课外体育健身活动包括社区体育活动,商业健身俱乐部活动、社会性的体育俱乐部活动、体育健身工作室提供的健身培训,以及各类体育组织举办的基层体育竞赛或全民健身赛事等,如城市马拉松、三人制篮球赛等。社会提供的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形成了商业性与公益性的结合,主要以商业性为主,如商业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工作室等,这些组织提供的体育健身活动均具有经营性质;而社区体育活动,体育协会或社团举办的活动主要是公益性质的,但参与者通常也需要承担部分组织与管理费用。因此,大学生参与社会性组织提供的体育健身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或物质支持,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经济与物质基础。大学生参与社会组织提供的体育健身活动往往是基于自主的选择,一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以及体育健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内容与形式,如许多大学生为了健身塑形,通常选择去商业健身俱乐部进行健身操舞课程或器械的练习。
2.3 基于家庭参与的课外体育活动
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居住环境,成员的体育行为等对其家庭成员的锻炼行为均具有显著性影响;父母的角色、职业、抚养孩子方式、每周锻炼次数、了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程度和支持青少年体育健身程度是影响其中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关键因素。因此,家庭体育参与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习惯的养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参与的体育活动包括亲子体育竞赛,假日的体育旅游,观看体育比赛,以及周末或其它假日的登山、游泳、骑行等体育活动,这类活动一般以家庭聚会或休闲活动的形式存在。由于我国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主要在学校,平时与家人聚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所以这类活动相对较少。但是,家庭资助作为大学生生活与消费支出的主要来源,其给予大学生的经费与物质支持,是大学生有能力参与学校或社会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经济基础。可见,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包括影响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以及其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经济基础。因此,家庭参与的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有直接的体育活动提供,而且有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行为与意识的影响。
2.4 基于个人自主的课外体育活动
个人自主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大学生日常健身最主要的形式。原因在于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个体,在学习、日常生活等方面基本形成了自主与自理的生活状态。由此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也主要是以自主的形式为主,如自主参加课余体育锻炼、自主参加学校的体育社团、社会性的健身俱乐部、体育比赛等。可见,大学生个人自主的课外体育活动包括多种类型,既有校内的体育活动,也有校外的体育活动;即有公益性的体育活动,也有商业性的体育活动。大学生个人自主参与的课外体育活动容易受身边的同学、朋友与体育老师或其他同伴的影响。研究表明:运动友谊与同伴参与体育锻炼能够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如运动友谊、自主动机能影响青少年锻炼坚持性;同伴提供的锻炼自主支持感可以影响青少年锻炼行为的自主动机,进而影响锻炼行为;运动友谊质量、同伴关系亦影响青少年运动动机和行为投入。因此,为促进大学生有效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需要在同伴之间建立良好的运动友谊,形成榜样与示范作用。此外,在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运动友谊与同伴关系,营造良好的体育参与氛围,也是大学生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促进其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重要方式。
3 我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的实现机制
3.1 健全学校主导与社会供给相协调的组织机制
学校与社会组织(如健身俱乐部、体育协会、企业等)是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供给系统,它们是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平台搭建与服务供给的主要部门或机构。因而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要打破传统的以学校为主的狭隘视域,把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从校内延伸至校外,逐步形成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活动组织与实施体系,丰富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结构。在校内,积极开展由学校主导的规定性的课外体育活动,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需求,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在校外,逐步拓展适合大学生参与的课外体育活动平台,根据大学生的身心需求,搭建体育健身活动平台,提供体育健身服务,满足学生身心健康、个性需求与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旨在形成学校主导与社会供给相协调的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机制与内容结构。组织机制方面形成学校规定性的体育活动与社会自主性的体育活动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大学生体育活动组织机构与活动平台,通过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实现学校体育活动组织与社会体育组织的优势互补。活动内容方面建构健身活动、休闲娱乐活动与体质健康促进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体系,形成健身、休闲与社会交往相互动的内容体系,满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多样化需求。
3.2 形成家庭参与和个人自主相促进的动力机制
家庭是大学生获得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参与商业性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经济来源。个体是大学生体育健身参与的行为载体,其参与动机、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等均是影响其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家庭的体育态度、体育锻炼氛围及网络结构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的文化层次与体育态度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认知层次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的经济收入对直接参与有偿体育锻炼具有显著影响。可见,家庭与大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具有紧密联系,它是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发展、体育知识获得与体育习惯养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生参与各类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经济资助者。因此,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行为的促进,需要动员其家庭积极参与,逐步形成体育氛围与经济支持相协调的家庭体育参与环境。一是提升家庭成员的体育参与行为,促进家庭成员对体育的认知,以及通过体育健身行为示范与体验的分享,能带动其它家庭成员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与行为。二是家庭作为大学生经济来源的主要资助者,它与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消费能力,以及家庭对其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经济支持程度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是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校外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保障。因此,家庭与大学生个体在体育参与意识与行为方面要相互促进与影响,通过塑造良好的家庭体育参与氛围,形成协手并进的动力结构。
3.3 构建参与途径与活动内容多样性的导向机制
基于普通高校开放的办学形式,以及大学生学习与生活自主的特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呈现内容与形式多样。这不仅是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与个性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有效整合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共同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丰富大学生体育生活与增进其身心健康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与完善,社会资本参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是必然的发展趋势。2018年12月,教育部部长在全国学校体育美育工作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会中指出“要激发师(教师)、生(学生)、校(学校)、家(家庭家长)、社(全社会)五大主体,加强与改进学校体育工作”[3]。因此,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要形成校内与校外双轨发展的结构体系,实现多种途径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一是由普通高等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包括规定性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体育俱乐部活动、阳光体育活动等,以及自主性的体育社团活动、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等。二是积极拓展由社会组织提供的体育健身活动,包括社区体育活动、体育协会活动、商业健身俱乐部活动、商业性赛事、家庭体育活动等。通过参与内容与途径的多元建构,形成融健身、休闲、娱乐与社会交往于一体的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体系,从而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4 完善政府干预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或机构作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的重要参与主体,其不仅在活动组织与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实际支持,而且是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实施的重要监督部门或机构。研究表明: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的监督要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部门自身监督,以及发挥报刊、杂志、网络等大众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美国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干预涉及到联邦政府、社会团体组织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因此,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应该共同监督与管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一是政府部门作为权力机构,在制度引导与顶层设计等方面,形成宏观引导与协调促进,监督与评价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二是社会组织,如学校、社区、媒介、体育协会等,要建立自身的监督机制,考核自身对政策的执行程度,以及共同监督与评价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与效果。政府干预与社会参与的监督要形成优势互补的协调机制,即政府部门通过公共权力的行使,采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形成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监督的导向与依据,而社会组织或机构则根据自身的灵活性,在内容评价、过程考核与效果评价等方面形成符合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以及具有组织或机构特色的考核机制。此外,要充分发挥媒介的监督作用,媒介作为新时代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传播与信息公开的重要方式与手段。
3.5 建设制度保障与主体自觉相融合的保障机制
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是促进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与学生协同参与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促进的制度保障[20]。首先,在法律层面明确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具体权利与义务,提升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的重视程度,规范与健全高等学校规定性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阳光体育活动等),使其在制度层面与执行层面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依据,从而推进高等学校体育政策制度的贯彻执行,全面保障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合法权益。其次,以法律的方式明确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各参与主体的职责与权力,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协调与鼓励社会组织或机构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并提出具体的任务与要求,立足在科学的制度框架下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展。同时,除学校规定性的课外体育活动外,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主要是自主的形式。为此,提升大学生自主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观意愿与能力尤为重要,它是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行为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源。因而加强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认知,提升其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与能力,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自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因此,在制度保障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大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与体育技能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自觉参与自主性的课外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
4 结论
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推进,人们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强,整合协调学校与社会资源,引入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是新时代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个性化需求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要突破以学校为主体的狭隘视域,逐步形成学校主导、社会供给、家庭参与和学生自主的多元整合模式,建构融健身、休闲、娱乐与社会交往于一体的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体系,从而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健全学校主导与社会供给相协调的组织机制,形成家庭参与和个人自主相促进的动力机制,构建参与途径与活动内容多样性的引导机制,完善政府干预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建设制度保障与主体自觉相融合的保障机制,是实现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在政府政策推进、学校体育促进、社会体育供给、家庭体育参与和学生自主行为协同发展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