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调与调适:审视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角色扮演

2020-11-24和静静

武术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武术身体体育

和静静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社会角色理论是一种以角色概念为核心来探究人的社会行为的研究取向。我们将学校武术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人性化”作为社会中的一个角色放之于教育系统之中。“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地位是角色的内在依据。”[1]

1 实然表征:学校武术教育角色行为的超载与偏差

回眸我国的学校武术发展俨然已有百年之多,在其发展过程之中它扮演的角色并非是从一而终的。谈及学校武术教育的肇始,因国家在鸦片战争中历经西方列强的欺压与凌辱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态势,“在现有的器物与制度改革都无法实现不再被打败的底线预期下,以改造身体为抓手来通过增强体力实现增强国力”,[2]因而,武术此时进入校园就刻不容缓地肩负与承载起尚武、强国等民族重任。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范式,时刻遵循体育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和国防服务的国家政策。但随着社会进程步伐的加快,教育政策的演化与革新,学校武术也经由“身体、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的浸礼,就其功能而言,已由个人层面的身体、教育、思想等维度逐渐延伸至社会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竞技武术等领域,这似乎已囊括与涉猎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学校武术扮演的角色愈加丰富。诸如文化、教育、社会交往、个性发展、卫生保健等功能,从个体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在一定程度上将学校武术教育描绘得好似无所不能,被辐射和渲染成一个多面手。对于学校武术这样的角色定位,虽然肯定了其在教育中的价值,彰显了对个人与社会的促进效用,但因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存在对学校武术教育作用的发挥与实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它的功能不应被无限性的泛化与放大,否则在某种程度上会致使学校武术处于“四不像”的尴尬角色。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并非是无条件或随机存在的。现今学校武术教育功能的放大与泛化,在一定意义上不仅会将我们的注意吸引到其边缘问题上,还会致使它的“内涵与外延越来越模糊”,[3]进而造成育体与育人功能的淡化。从理论角度而言,学校武术可以与某些社会现象之间产生的一定的联系或效应,但其对于社会群体智力的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此类的社会现象并无科学实证或统计数据为依据。因此,现今对学校武术教育功能的过度挖掘与深描或许已超越其直接功能与本质功能的范畴,它所追求的目标逐渐增加,同时可能会造成其角色混淆或角色失败,更会在追逐角色的过程中产生舍本逐末的现象或问题,致使学校武术教育生存与发展错位或失范。

2 应然定位:学校武术教育角色扮演的解读与阐释

2.1 身体唤醒:学校武术教育的逻辑原点

哲学家梅洛·庞蒂曾讲到:“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4]身体不单单是我们所理解的生理学意义上讲到的肉体,还是人们生存、生活及其他社会行动的载体,更重要因“身体具有隐喻性”[5]的特征,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有思想性存在的复合体,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而学校武术教育作为教化手段,蕴涵国家、社会对个体的与其培养,在其过程中似乎要通过形式各样、定位不一的身体活动来努力实现它的教化目的。回眸学校武术教育的百年历史历经命运多舛的民国锻造,际遇新中国活力四射的洗礼与改革开放后本位回归的过程,期间任何的源起与建构结语身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譬如在身体在民国这一时期的学校武术教育主要呈现出国家身体的特征,这与当时跌宕、波折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教育方针因受政治、权力等因素的影响是学校武术在教育体系中渐趋混淆或忽略了教育与竞技的本质区别,进而使其在这一时间维度中的身体成长呈现为政治身体。改革开放至今,原有的一元式的学校体育思维被逐渐打破,多元化、复合型的体育思想成为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呼唤,以学生为本的个人身体发展成为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重点所在。

学校武术教育是一种动态的身体文化,在其源起与嬗变的过程中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有者较为密切的联系。梳理与分析近几十年学校体育思想的变化,不难发现教育思想的变化基本上都是以人的发展为基准点来进行实施的,换言之,学校体育所关注的其角色担正逐渐回归到身体上。面对当下学校武术处于表面繁华、实质遮蔽中的景象,学者季浏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曾讲到:“这归根到底是一个教学模式的问题,采用竞技武术训练优秀运动员的模式使得学校武术在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配备上没有或很少考虑青少年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6]诚然,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是武术文化能够延伸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技术的习练又要以身体为依托场所才可以进行,与此同时“身体不仅仅是我们‘拥有’的物理实体,它也是一个行动系统,一种实践模式,在日常各种活动中,身体的实际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7]因此,身体不仅是个体世界的全部,还是现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校武术教育采用身体这一媒介去实现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认知过程,恰好与体悟的思维形式是相契合的。

2.2 以德化人:学校武术教育的理想圭臬

学校武术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分支,在德育教育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身体活动为方式之教育,而不仅仅限于身体方面的教育”,[8]其扮演的角色是在育体的基础之上超越身体行为或锻炼,围绕育人的目标发挥其效用,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运动。武德教育是武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亦是其育人过程中的重要抓手,我们也可将其称为武德修养。它将按照武德规范、原则进行一系列的自我认识、反省、批评、改造的过程,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来形成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现在武德教育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不仅继承了传统武术思想中的精华,还凝合看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使其在方法、内容等维度上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使其在武术教学中呈现出更好的姿态。

要加强学生的武德教育,首要任务是思量寻求何种恰当的方式将武德教育运用于武术教学中,使两者进行完美的融合,因而教师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也会把育人贯彻于教学的始终。首先,在枯燥乏味、循环往复的基本功与套路的习练中,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其次,通过打练结合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所学的技能运用于实践之中,且在模拟对抗中锻造学生无畏的精神,树立其坚忍不拔的战斗意识和作风;再则,现今老师与学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武德所蕴藏的尊师益友思想在武术教学中有益于师生、生生关系的融洽。因此,学校武术在教育中的角色扮演是多面性的,不单单是对武术技术技能知识的传承与教授,还是学生道德、情感、价值观念的生成与培育,更是对学生整体生命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3 本然回归:拓展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空间的适宜方略

3.1 角色定位的理性检视

角色扮演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行动或社会互动,在其扮演的进程的之中并非是毫无波澜的,亦会像社会运行中常会产生不协调的现象一样,会出现因角色认知不清或定位不当,致使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产生矛盾、对立等问题,进而造成角色冲突。 此外,“角色扮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某种情景中的角色行为不能用于另一种场景之中”,[9]换言之,学校武术教育在不同是社会文化场景中,其角色定位亦是不同的,不然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混淆,因此,学校武术教育在找寻其定位时既要斟酌其本质属性是什么,还要思量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需求又是什么。诸如,在民国初期武术回归学校伊始,着重强调的是其“军事功能”,这与当时民族的生存危机以及风雨飘摇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不只彰显了其民族精神,在一定意义上或许也是保障其自身生存权而进行的一种理智选择。现今,学生体质健康危机问题的出现,将较大部分人的视线转移到学校体育教育上,期望以学校为平台,以体育课程为形式,改善与提升学生的体制,但此过程中会提出一些不恰当或不合理的要求,这些似乎是对其角色扮演的认知不清晰而造成的。

学校武术是立足于学校体育维度中的重要因素,亦是改善或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活动形式。学生体质较弱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是学校武术或其他体育项目一己之力可以胜任的,因为学校体育是培育和引导学生活动的介质,学校武术是其身体行为活动或锻炼的表现形式之一,而非是改变身体状况的工具和培育身体素质的机器。倘若学校武术一味迎合家长的要求,所产生的作用或效用可能会适得其反,更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健康中国的社会场景中,因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较低和人格教育缺失,学校武术的教育本质功能的回归,不单是对身体的规训与改造,还是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亦是将其培养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基于此,学校武术如若向真正的成为学生自愿参与、自觉习练的身体活动,真正的实现“教育‘真、善、美’的真谛”,[10]真正的完善学生身体、心理层面的完整建构,使其成为完善健康、增强体质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那么对学校武术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进行精准定位是必不可少的。

3.2 角色意识的凝炼升华

生物个体或团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根据自己的身份所折射出来的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我们称之为角色意识,而角色意识的核心在于该角色对其所承担的责任了然于心并内化为自己角色的观念。就学校武术教育而言,它是指导学生肢体行为、增强学生体质的活动形式之一,但其社会责任在某种场景中不能止步于此,而同时要注意德育、品质、个性等方面的教化与引导。 “当我们以一种文化心态和视角来审视武术发展的同时,我们就会发现体育背后更为深层的问题”,[11]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学校武术的技击性也随之褪化,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不能够真正了解武术的内涵,此外,单一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对武术所蕴藏的武德与武礼等文化知识进行挖掘与深描,致使课堂氛围较为单调,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性不高,进而使得课堂中缺乏活力与生气。体育的真谛在于它是获得属人的生命,其本身就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命活动,表现为外显的肢体行为与内隐的身体规训,人类正是有因为它的存在,在物种进化的某些社会场景中也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人,同时学校武术在社会中所担任的角色责任除育体功能之外,还有育人功能。基于此,学校武术在今后的发展中,既要实现技击本质的回归,将打练进行完美结合,还要将武德与武礼等思想内化于课程教学中,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释放他们的天性与活力,规范其思想道德与价值取向。倘若学校武术的角色意识没有得到强化,使其对自身育体育人的角色责任不清晰,致使其内化后的角色观念模糊,从而使其在某种程度上无法肩负起自身的使命与责任。

猜你喜欢

武术身体体育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我de身体
2016体育年
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