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认知:传统武术的现代“回归”

2020-11-24李朝旭

武术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拳种回归中国武术

李朝旭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徐晓东对战雷雷”的那一幕以及因其后续带来的一些随波逐流,因媒体对其的“炒作”效应,在我们的眼前或身后晃悠,久久挥之不去。“疫情”之后,此类事件总算“平静”了,过去了,但事与愿违,又一波更大的“太极大师马保国被KO”上了“热搜”,占据了“头条”,与此事有关的网络中的人物都是“新闻”和“网红”了。但中国武术特别是传统武术又一次到了难堪甚至难受的时候。中国武术到底怎么了?在这里,对于“太极大师马保国被KO”之事,舆论讨论尽管很火热,但在此我不作任何评说,也没资格对此类事件指手画脚。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中国武术到底怎么了!

1 “打”“练”武术的“杂存”现象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源于生存需要的搏击术,发展到今天,各自的搏击术都是本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搏击术在我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说法。商代叫“拳勇”,春秋战国时期叫“技击”,汉代及其之后较为广泛地称作“武艺”[1],民国时期叫“国术”,后又称“中国功夫”,“武术”是现代中国搏击术的“代名词”,但也唯独只有中国武术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内容结构和技术体系都非常完整的套路运动。武术不同时期的不同“说法”,自然也延伸出了其本不一样的内容、形式、价值和功能等。

1.1 “武术”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发展中导致的彼此偷换概念

“传统武术”“现代武术”“套路”“散打”等这些词汇出现频率很高。对于此类词汇的概况甚至内涵与外延,初初和粗粗看来,人们似乎都胸有成竹地感觉还是很熟悉和了解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在中国作为炎黄子孙谁没听说这些词汇,有谁不了解这类项目呀,这是误区一。误区二,武术套路还被人认为是传统武术“正宗”的内容和形式,在许多人心目中还是传统武术乃至中国武术的唯一表现形式,甚至就是“代名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和宣传更是如此,包括传统武术中经典的富有代表性的拳种,都还可编可创,甚至可体操可舞蹈等,反正就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美其名曰“立足传统,梳理创新的自选套路”。作为体育项目来开展,其目的是全民健身或依据“规则”运动竞赛,这样的举措无可厚非。可关键是他们高举的却是传统武术“XX拳种”的大旗,致使这些“概念”与“现象”前呼后应,在人们心目中相互穿插、互相交错、彼此替换,导致这些肢解后的武术类体育项目与拳种武术“混杂”在一起。其实,此武术已非彼武术,但无论怎样,在人们心目中武术的终极功能却理所应该是一样的,那就是练武之人就是能“打”。

1.2 武术套路是“练”出来的,武术散打是“打”出来的。只练不打,怎能对抗;只打不练,何来好看

现实告诉我们:练武术套路的,好看不能“打”;练武术散打的,能“打”不好看。如此这般,现在看到的这种“杂呈”现象,让人们从思维、意识和现实表现上感受到,现在的武术与历史上曾经的“传统武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就是:曾经的中国武术很好看又能打,现在的是能说、能看、能演就是不能“打”。中国武术到底怎么了?

到了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大数据时代本无秘密可言,可许多专门练这些“传统功夫”的人,又特殊标榜为是“XX拳派掌门人”“大师”等,这还不算回事,更为关键的是这些人又都说自己阅历和经历都非同一般,还很能打,甚至不惜炒作自己能打的“超人”效果。即使是对于大型媒体的记录和陈述的纪事性报道,也非要“套用”中国传统文学中借喻、隐喻、暗喻等经典文学类表达“手法”,通过“三段论”来引导人们的逻辑思维。例如,历史上的传统武术能“打”,我现在练的是传统武术,所以能“打”;XX拳派的历代掌门人都很厉害,现在我是“XX拳派的掌门人”,自然我也差不到哪里等。一句话:老子是英雄,儿子也一定是好汉。

如此这般,不服者自然有之,打假者自然来之。这就是中国武林从来不会风平浪静的原因,就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真实写照。这也是现代社会中一批富有激情和探索精神的代表者不惜以身试技,挑战“传统武术”(特别是太极拳)的导火索引爆的源头。

2 “打拳”有别于“练武”

习武之人与民间武者交流,常常会被人问起“你是练什么拳的”,与体制下的校园或专业队武者交流,则习惯于问起“你是练什么项目的”,由此可见,两者的差别和定位显而易见,只是我们平时并未在意其到底有何不同?现已遭遇过这类民间“发泄式”挑战的太极拳、咏春拳,以及暂还没出场的八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洪拳、蔡李佛拳、翻子拳、戳脚等,其实,这就是一个武术发展历程中“武术概念的演进”问题。

2.1 传统武术以“拳种”为主要内容

武术发展到今天,至少经历了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两个发展阶段。前者以拳种(拳派)为内容,后者以体育项目为内容。何谓拳种?八十年代初启动的“中国武术挖掘与整理系统工程”历时延续近10年。启动之初,中国武术协会对“拳种”便就已有了明确的定位,即“源流有序、特点突出、理法清晰、自成体系”十六字方针。

中国武术任何一个拳种的形成都至少是清朝中期之后。但因武术渊源产生于生存的需要,形成发展于生活生命的需要,清中之前,特别是冷兵器时代(包括战场的搏杀),尚未形成拳种的武术,都是以防身自卫、克敌降魔的单一或连击“技法”存在并丰富和发展着(并非拳种概念)。

以“拳种”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武术,其内容结构体系完整,可以说是独木成林。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基本理论(拳理拳法)、技术体系(功力功法;套路运动;拆招;散手)和伦理体系(武德礼仪;传承谱系)。就是在单纯的拳种“技术体系”中,功力功法是练功,套路运动(拳术和器械)是训拳架、练方法,拆招是理解和领会其用法。要说明的是,即使是非常熟练、以假乱真的“拆招”训练,也只是停留在“条件实战”阶段(绝非实战对抗)。传统武术的拳种武术学练都遵循共通的训练规律和要求,那就是只有前面的这些“基础”打扎实了,通过“散手”(两人或多人无条件的实战)再灵活运用这些丰富的技法,通过成百上千次的实战对抗,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实战水平,强化实战能力,才能是一个拳种完整的“技术体系”的训练和掌握。

2.2 传统武术是一门技艺和可谋生的手段,师承脉络清晰,学武就是一个拜师求艺的过程

拳种练习前期的这些打“基础”即功法功力、套路、拆招,正如英语学习的“单词”和“词组”一样,只有单词词组掌握了,再根据语序和需要加以表达,才成为了可以交流的语言。否则,连话都不能说,谁还敢说掌握了这门语言。同理,这就是传统武术由“功力功法”到“套路”“拆招”,再到“散手”的过程。而现阶段自称是练传统武术,练太极拳或其他拳种的拳家(大师),仅仅到了本拳种的套路运动阶段(或久未实战对抗),又怎么能代表这个拳种的实战水平呢?又怎么能说明传统武术能打不能打呢?

传统武术发展到了现代武术阶段,其内容体系、运动特点、价值功能等似乎都还存在,甚至还在不断发展,但其实早已是物是人非,两者的区别是本质性的。一句话,武术套路是练功之法,不是搏斗之术。

2.3 现代武术以“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

从1958年第一本《武术竞赛规则》的实施开始,传统武术套路历经竞技武术比赛多年的发展,其变化可谓突飞猛进、脱胎换骨,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竞技武术”门类(竞技太极拳、竞技南拳、竞技长拳)。此类竞技武术尽管还是拳种名录的内容,但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个人的运动潜能和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专门训练竞赛活动,它依从《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不断变化而发展演化,即使同名拳种也是此拳种非彼拳种。“现代散打”则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约束,采用不同的选材标准,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法,由另一批队员、教练来完成,但两者均突出其“专业化、职业化、高水平、超负荷、竞技性”等特点。

现代武术是以体育项目为内容,就其发展定位说,为“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服务,套路和搏斗(散手)两种运动形式,走在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轨道上,两者几乎没有关联性。只是从理论体系上来说,都是中国武术运动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更说明,如果谁要真正挑战中国武术的对抗性,理所应该是“武术散手”当仁不让。这才是同“质”的东西加以比较。

3 结语

中国武术的与时俱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传统武术以拳种为主要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系统掌握需要时间、经历甚至使命和情怀;现代武术以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也有科学严谨的分类。随着社会和人们生活的需要,武术的多功能拓展已成常态,现代武术的多功能明显具有现代工业的“分工精细化”特征,武术套路和散打走在了完全不同的轨道上。

武术套路是练功之法,不是搏斗之术。武术散手是现代中国武术的主要搏斗形式,挑战中国武术的“打”,散打可代表。

武术非遗是传统武术的现代“回归”及其转型与发展的现实路径之一。武术非遗传承人更需要真正认识武术非遗的内容即武术拳种完整的内容体系;就武术非遗传承人的现实来说,其认知大于责任、使命和情怀(想得到才能做得到)。

猜你喜欢

拳种回归中国武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