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期企业员工保障及消费心理改变对消费市场的影响

2020-11-24吴小苹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9期
关键词:品类新冠肺炎

文/ 吴小苹

在疫情期间,不仅是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全球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基层的企业员工保障将如何保障、人们的消费心态有哪些变化、由此而变的消费市场又会与以前有何区别?这些问题都成为人们必须关注的重点。

一、新冠肺炎疫情期全球经济形势

后疫情时期是指一部分国家度过了疫情暴发的第一阶段,开始逐步进入复工复产的阶段,比如中国。当然,度过暴发第一阶段的国家,情况也并不一样。例如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吸取了我国的宝贵经验,在新增病例降到两位数以下时才开始复工。但从国际形势上看,许多国家还依然未能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企业员工保障问题

2020 年全球经济本来就错综复杂,又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这种被迫隔离、被迫停工停产的情况,多方原因使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部分行业特别是服务业、旅游业、餐饮业和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最大,这些领域中包含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对就业的影响也日益凸显,为基层员工的保障带来了巨大的隐患[1]。当然,国家相关部门早在今年2月就制定了相关政策通知,在疫情防控期间,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向承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任务重、风险程度高的医疗卫生机构核增一次性绩效工资总量,不作为绩效工资总量基数。有关单位在内部分配时,要向敢于担当、勇挑重担、加班加点参加疫情防控的一线工作人员特别是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

部分地区在疫情期间推出了各项社保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了企业社保费减免和缓缴,这一举措可以说给正处于艰难时期的企业雪中送炭。

疫情下企业生存遭受重重压力,在国家出台诸多减税降费的好政策扶助企业同时,企业也亟须自救。毕竟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企业能够存活,员工才能领到薪酬,也才能有基本的保障。所以。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企业和员工协商一致,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暂时降薪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共同度过最困难的时期。另外,不同地区随着风险程度而不同程度地复工复产,这才是治本的举措,毕竟有了工作才能有收入保障,进而进行消费,经济也才能慢慢回归正常。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消费心理变化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比预期长,就目前全球形势看,究竟持续多久也是未知,在这种情况下,疫情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零售商业市场的冲击,大众的消费心理,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结构、消费能力也在疫情的影响下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健康成为消费者首要考虑因素

毫无疑问,疫情期间人们原有的生活优先级被打破进行重组,健康生活无疑被视为第一位。由于疫情影响,消费者倾向回避高密度人流,以减少不必要接触[2]。他们对卫生清洁和自我防护的意识显著提升。相关支出进一步加大,人们更愿意为健康买单,在日常生活中更关注免疫力提升。

(二)更看重消费品是否物有所值

在经历了2 ~3 个月 “坐吃山空” 的日子,消费者的心理会发生变化,对于消费也会更加谨慎,很多不必要的消费都不会被选择。在长达数月的 “闭关” 时期,让民众有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生活。所以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仅仅是中国,全球消费者都会考虑他们所购买的东西是不是真的需要、或者物有所值。这一点体现在消费上,就是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的质量、价格而不是仅仅是营销和品牌。消费者更愿意为安全、高质量的品类买单,在非必需品类上首次出现消费降级的势头。

据调查,55% 的受访者表示在疫情期间曾经购买同品类中更便宜的产品,而只有28% 的受访者曾购买更贵的产品。然而,不同品类消费降级或升级差别较大。对收入的忧虑、对病毒几个月后将卷土重来的悲观预期,以及疫情影响的长期化忧虑,当下消费者普遍更青睐健康本地产品。三分之一的消费者担心进口产品可能会带来安全风险。

(三)对社交、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增强

居家隔离造成了生活半径的减小,社交的不足,但是人又是社会的动物,所以网络社交,互联网线上娱乐在疫情期间需求大幅增加。

疫情对于身处寒冬期的文化旅游产业特别是电影产业而言,是一次短期难以恢复的打击。后疫情时期,各大电视剧组也是纷纷延期开工,现场活动纷纷取消人们的文化需求被压制。虽然目前文化旅游产业部分开放,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需要多元化的精神文化产品来放松身心、调剂生活,因此对在该方面的消费会有所增加。

四、消费心理改变对消费市场的影响

(一)居家隔离催生了新需求以及新的赢家品类

疫情之下,消费者行为向居家生活(烹饪、宠物护理和美容健身)以及线上活动(居家电子、直播和小程序购物)转变。约七成消费者的居家烹饪和清洁活动增加,六成消费者认为自己的线上社交媒体和网购的时间延长。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趋势使相关品类迅速增长。五月的消费者调查数据显示,47% 的消费者计划在下个月生鲜食品上支出更多;根据近两个月的中国消费者信心调研,生鲜和有机食品位列赢家品类前五。生鲜及有机食品、预防性健康产品、维生素及营养补充产品将持续位列前十大赢家品类。居家休闲方面,电视、直播等成为了零售产品最大的替代性消费,移动电子产品成为一大赢家品类。随着消费者养成了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习惯,他们可能继续保持较长的居家时间。

历史经验证实,每一次社会和经济生活大变局之后,都会催生出商业创新,变局后的成功往往属于少数有备而来的企业。直播、O2O 到家平台、社区电商、短视频、无人零售、社交C2C 等新形式不断涌现。淘宝等成熟电商以及快手、抖音等视频社交平台的崛起,让直播带货成为疫情期间品牌在电商渠道首选的内容营销形式,高效促成销售转化。O2O 平台由于无接触配送的特点和及时到货的便利性,也深受消费者追捧。

(二)电商购物主流化

疫情防控期间,宅家时间大大增加,宅家的生活无可避免催生并养成了新的消费习惯。比如,蔬菜、生活必需品等许多日常消费从线下移到了线上,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年轻人线上消费的习惯,更让一大批 “70 后”“60 后” 群体加入网购大军,超过30% 的消费者表示,未来六个月会继续增加线上各个渠道的消费。消费者更愿意为速度和便利性买单。

电子商务日益成为所有消费品牌的主流零售渠道,消费者体验将是决定成败的一环。面对客流的倾斜性涌入,电商需要在库存优化和运营体系上做好构建,加上物流和服务的密切配合,确保线上交易平稳顺利进行。

同时对品牌而言,全方位的能力在将来是必须的。过去还能勉强经营的门店,现在彻底知道过去的经营方式已经行不通了。所以,整个消费习惯和消费格局的改变,这对于大家的认知是一场洗礼。短期内,疫情对实体零售造成了关店、销售下滑这一直接结果,经此一 “疫”,那些兼具品牌力、商品力,更有服务运营力的平台和企业,能够很好地生存和成长起来。而经此劫难的零售从业者或许更该思考如何面对同样灾后重生的消费者,去满足他们原本的和新的需求,为消费者今后的美好生活赋能。

(三)大健康产业和文化旅游行业迎来发展契机

1. 大健康产业潜力巨大

在疫情影响下,大健康产业进入 “全民需求时代”,全民抗 “疫” 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健康观念的强化过程。当前,公众对健康观念的意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随着抗 “疫” 的各种健康习惯和知识宣导,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将成为更多人长期的健康意识,也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巨大升级。业内专家表示,疫情之下,人们在健康方面的消费比例上升,大健康产业将迎来飞速发展。再叠加人口老龄化、“健康中国” 战略背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呈量级增长的状态。而在“后疫情时期”,在“互联网+” 时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前沿信息技术为传统医疗健康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2. 文化旅游产业积压需求增加

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疫情后人们的文化需求会大量释放,暂停的公共文化内容供给会有序、密集地推出,疫情中涌现的线上公共文化服务会进一步发展,公共文化的跨行业融合可能会进一步深入。休闲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公共文化、乡村旅游等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田园生活更让人们向往。据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平台显示,自然风光类的景区如今是人们的首选旅游地。

疫情防控期间,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全方位看到各类博物馆,欣赏到各处乡村风光和春暖花开,可以进行视频会议和远程办公。这些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这种便利也可能慢慢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与消费习惯。

五、结语

此次疫情的发生是在提醒我们,虽然高科技的进步和重大突破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危机、解决社会问题,但是面对自然,人类文明依然是脆弱的,需要重新思考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战 “疫” 尚未结束,后疫情时代只要善于危机中寻找机遇,就能把握中长期消费习惯变化带来的各种机会。就像2003 年 “非典” 疫情结束后,身处变革临界点的中国零售业,就顺势开启了电商时代。从上述消费心理变化可以看到,诸多新型消费习惯在战 “疫” 过程中被无形地培养,从而为一些行业发展带来机遇。

猜你喜欢

品类新冠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新冠疫苗怎么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认识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
干不过老大,就创造一个品类成为老大——通过GUNNAR聊聊自建品类
参展推荐品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