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其现实启发
2020-11-24李万勇
文/ 李万勇
一、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
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和内涵,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这些思想也进一步发展演进,为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事业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指导。其中大同社会思想、以民为本思想、仓储后备思想、社会救济思想和养老慈幼思想是比较著名的。
(一)大同社会思想
大同思想出现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剥削阶级应运而生,贫穷者愈加贫穷,处境日益艰难,并且随时可能沦落为别人的奴隶[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同” 社会思想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个人对社会、社会对个人以及人尽其力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第三,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还提出实现大同社会的道路,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人人为公,人得其所,鼓励民众积极为大同社会的实现而努力,为建立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指导。
(二)以民为本思想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最早明确提出“民本——以人为本” 思想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在先秦时期初步形成,于汉唐时期民本思想逐步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完善提升。
统治者通过发展生产,抑制兼并、爱惜民力,整顿吏治和惩治腐败等措施,本着爱民、重民的出发点,在政治上安民、救民;经济上富民、利民,解决民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矛盾;道德文化上侧重教民,促进民众对于主流文化的认识,稳定统治者的统治。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民本思想以亲民爱民重视民意为主,民众在社会发展和政权转移中发挥着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
(三)仓储后备思想
家中有粮,心里不慌。仓储后备,又称积极预防论或事先预防论,是国家建立各式各样的仓储,在丰年之时收集百姓的余粮,荒年则开仓救济的一种社会救助措施。其实质是依靠国家的力量,保障民众基本的生存权,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古代粮食储备发挥着平抑粮价、调控市场;赈灾备荒、安民固本;供养军队、备战应战三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常平仓 “敛之以轻,散之以重”,义仓 “民间自办,公益道德” 等多种仓储形式,为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支持[2]。
(四)社会救济思想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救济思想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给予灾民和贫困者救助和福利设施,以帮助他们应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带来的基本生活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救济思想指导的措施是有所不同的:西周时期,实行 “荒政十二” 政策;秦朝时期,是积储防饥、赈济、调粟和赈贷政策;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分为了安置流民、赈灾济荒和医疗救恤三部分;宋代时期,政府则设立专门的机构赈济灾民,鼓励民间兴办慈善事业;明清时期,社会救济发展达到了水平更高的阶段,政府提出了更多社会救济的措施。
关于社会救济思想的学说,有赈济说、调粟说、养恤说、安辑说和放贷说等。为社会救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极多的理论依据,为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指导。
(五)养老慈幼思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养老慈幼,指尊重年老之人,让其有一个相对幸福的晚年;爱护幼小的儿童,使他们的成长得到关怀和庇护。早在汉代时期,就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 “老年人保护法”,除此之外,对于退休的员工,给予一次性重赏、颁发老年证等一系列善待老人的举措。到了清朝,国家开始强调救助是国家的责任,也鼓励民众自谋生路,减轻国家的负担。
养老慈幼思想不仅仅对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起到指导作用,还有利于营造社会良好的尊老爱幼风气,稳定社会秩序。
二、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建设。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明确提出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的目标,并从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立待遇合理调整机制、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等四个方面做出了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并提出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3]。依据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十三五” 时期以来,党中央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加大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力度,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社会保障基础也更加坚实。可是也依旧存在社会保障兜底成效有待提高,社会保障框架需要完善,社会保障的覆盖人群有待提高等问题,成为了阻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大因素。
三、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对现代制度建设的启示
(一)坚持以民为本,满足人民需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代的民本思想对于现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政府的任何政策措施都应该是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需要,真正地去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进入现代社会,纵然各种医疗技术和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提高,可风险的来临也越来越高,如老龄化、失业与工伤等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美好生活,甚至让处于贫困线下的人们生活难以为继。所以,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必须坚持民生为主这一基本,致力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幸福指数,让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可以由全体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让群众支持政府的决策,提升政府的威信,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推行社会救济,鼓励民间慈善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更需要发挥社会多元主体的作用,在社会中由政府主持,社会、企业和个人等支持,进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应对未来的不测风险。让因为突然的事故生活陷入困难的人,及时得到救济,能够尽快地脱离困难,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
同时,鼓励民间自发举办慈善事业,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社会保障的救助,能够更好地品尝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可以让有经济实力的人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文明社会的建设,以及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让政府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提高社会保障质量上。
(三)鼓励尊老爱幼,养成良好风气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与日俱增,老年群体日益增长,尊重老人,让他们可以安享晚年,是社会的责任;未来的希望掌握在孩子的手里,爱护幼小儿童,呵护他们的成长,也是现在社会成员应该做的基本。学习和借鉴古代的养老慈幼思想,在全社会推行开来,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营造思想基础。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需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需要民间社会组织自发形成更多慈善机构,让更多的人共享社会保障成果;需要学习和继承养老慈幼思想,养成社会良好风气,助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除此之外,还应该将眼光看向国外,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如拥有 “从摇篮到坟墓” 完整的社会福利制度链的英国。英国不仅仅满足了处于贫困线以下人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需要,还提供了更高等级的社会福利,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四、结语
民生工程永远是党和国家关心的头等大事,人民的利益永远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同社会思想、以民为本思想、仓储后备思想、社会救济思想和养老慈幼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保障的重要代表思想。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就是为了给需要保障的人民带去及时的帮助和温暖,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增强其幸福感,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了解更多的方式方法,学习更多的先进经验促进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