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社区养老模式的对比研究
——以武汉市和台北市为例
2020-11-24张英娥
文/ 张英娥
据武汉市民政局最新统计显示,到2016 年末,武汉市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72.752 万人,老龄人口占20.72%。据预测,到2020 年,全市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90 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5%,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解决养老问题刻不容缓,老年人养老问题与照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台湾地区老年人口的逐步增多造成了养老服务的压力,也造成了医疗服务的压力。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符合其社会、经济特征的长期护理照料体系,在2007 年推出了 “社区照顾十年计划”,又在2016 年推出 “长照十年计划2.0”(简称 “长照2.0”)[1]。
一、武汉市社区养老现状
我国政府提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 “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2]。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武汉市为了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正式出台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从营造环境、鼓励参与、引导供给、健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惠扶持政策:一是简化登记审批手续。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可直接申请登记,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设立多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服务网点;二是保障服务设施用地。保障新建居住(小)区的养老服务的基本设施用地面积,并与住宅同步建设交付;三是鼓励社区养老设施社会化运营。市级将根据考核结果,对其评定星级等次发放补贴,各区可在市级补贴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四是推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鼓励各区将所辖区域内的社区养老服务打包,通过PPP 等模式交由社会资本方投资、建设或运营,实现区域内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统一标准、统一运营;五是扶持养老连锁品牌发展。对已在武汉市注册养老服务品牌、连锁运营3A 及以上等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达到10 家(含)以上的同一法人主体,市级给予20 万元的一次性品牌扶持补贴。
当前武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可以归纳为五种模式:日托制模式、全托制模式、互助合作模式、志愿者服务模式、资讯中心服务模式。
(一)建立日托所
这类主要为物质生活无忧无虑,但长期独居独处的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提供,这类老人精神生活匮乏,孤独、寂寞,渴望与外界沟通,丰富精神生活。针对这类老人的需求,各社区组建各具特色的日托制的 “托老所”,老人白天在 “日托所” 活动,晚上回家休息。这种 “托老所” 一般设有活动室、休息室、阅览室、护理室等,且内设的健身休闲娱乐项目皆免费使用。在日托所中老人们能够参与集体活动,可以与同龄人进行交流互动,不仅收获了友谊,又能获得情感上的慰藉。
据民政部门对老人养老意愿的调查,九成以上老人仍希望在家养老。而传统的儿女照料模式,已无法应对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日托所这样的社区养老机构提供 “老有所伴” 的条件,满足了老人社会交往、归属、平等和尊重等需要,是一种多赢的养老方式。
(二)在社区内组建养老院
这类主要为一些失能半失能老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等提供服务,这类老人通常是因为子女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料或者是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无法照料,才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内养老,这样既不用离开自己熟悉的亲友,又能得到很好的养老服务[3]。针对居家老人的这种需求,社区就地取材,向本社区的各个业主以及通过社会募集资金的方式,将社区内闲置的公共用房、场地等改造或新建成社区养老院。这种服务方式既防止浪费社区公共资源、减轻了政府公共财政负担,同时解决了各个家庭在照顾老人方面存在的不便和困难。
(三)“互帮互助” 的养老服务
“互帮互助” 养老服务主要是社区工作者在对老人的个人情况和意愿做了充分了解之后,针对有相同需求、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的老人进行组合搭配,使他们彼此之间互相帮助。比如社区干部给那些不便做饭且饮食习惯相似的老人穿针引线,将他们组合在一起,由他们共同出资聘用专人负责他们的一日三餐、卫生清洁等;或者将独居和空巢的老人集中起来住在一起,将几户合为一户,其他老人空出的房屋可进行出租,帮助其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物质生活。
(四)招募志愿者为老人提供照顾服务
市内各社区对老人进行登记,将老人们的不同需求分门别类,招募志愿者为社区内的老人提供养老照顾服务。志愿者需要经过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最大限度地为老人提供生活物资采买、健康维护、情感沟通等服务[4]。各个社区通过为志愿者免费组织相关技能培训、提供交通和餐饮补贴、组织优秀志愿者外出旅游以及提供志愿时间存储的方式吸引社会各界人士为居家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五)在社区建立老年人信息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键通”
武汉市民政局组织各社区收集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资料,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成立一个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并同时免费为老人发放 “一键通” 手机,老人们针对自己的需求,通过手机拨打所在社区信息服务中的服务热线,方便、高效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
二、台北社区养老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两岸共通的现象,也是急需面临的问题。台湾地区在1993 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7%,且每年以3% 的速度往上增长。到2012 年后,以5%、7%、9% 的增速增长。像其他欧美国家一样,养老政策会经历济贫、机构收养、社区化养老三个阶段,台湾地区的养老政策也遵循这一轨迹在发展。台北市主要的养老方式与大陆地区相同,即由子女为老人提供生活来源和照料服务,采取主要以 “居家社区式照护为主,机构式照护为辅” 的服务模式。台北社区居家照料服务提供的主体经历了从以家庭赡养和政府鼓励为主到家庭、政府和社会三方共同负责,再过渡到家庭、政府、社会、和民间力量共同努力的过程[5]。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前,家庭养老和政府支持是社区居家照料的服务主体,90 年代中期以后,家庭、政府和社会对养老责任的分担逐渐清晰。直到今日,台北的社区养老也发展出了独特的特色。
(一)社区照顾服务内容多样
台北市社区照顾主要是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辅导等多个方面的服务。根据老人的需求和失能程度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服务,主要包括:一是主要以生活照料为主,比如帮助老人穿衣、进食、购物、打扫卫生等;二是简单的健康护理服务,比如向老人普及健康常识、药品使用等;三是特殊服务。针对独居老人主要通过安装紧急求助电话来确保他们在家中的安危,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四是日间照护,针对有基本生活能力的老人,在白天给他们提供照护,晚上老年人自己回到家中与家人一起生活。
(二)社区照顾方式多样
一是由专门的养老机构提供服务,这类养老机构全天候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这类机构多半是专业的护理机构,具备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负责照护身体条件状况较差的老人;二是居家养老,这类可以由非专业的护理机构来为老人提供居家日间照顾、护理服务[6],这种方式避免老人离开熟悉的地方进入陌生的环境所带来的各种困难。此外,还提供专门针对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
(三)社区照顾服务供给主体多样
台北社区养老照顾服务的主体多元,根据不同老人的服务需求,提供多种养老服务方案,要求各级政府也要参与到养老福利供给的检查和监督工作。此外,还非常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一是通过整合来自社工、教育、心理咨询、医学等专业领域的人士来改善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通过引进各类社会组织、机构,鼓励提升民营化机构参与社区照顾服务中,政府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和监督民营化养老机构对养老服务的提升,从而实现养老服务供给的多元化。
三、经验借鉴
我国台湾地区社区照顾服务在国际上都处于前沿水平[7],而台北市又是整个台湾地区养老政策、服务最为完善的地方,充分借鉴其经验做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善和发展武汉的养老体系。
(一)引入社会力量加入,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化、产业化
政府部门要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开放养老市场,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发展。鼓励各民间养老组织或机构提供更多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化、市场化。大陆目前的养老服务体制正处于转型期,从政府统揽,转为政府购买和监管养老服务,动员社会力量把养老产业做大、做优。
(二)推动养老产业朝着便捷、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从台北市的养老经验来看,养老机构在整个养老体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严峻,传统家庭结构转型,对于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将会越来越大。针对巨大的养老需求,我们要充分整合、利用政府、社区居委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网络媒体、以及社会组织的力量来为社区养老提供各种资源和人才保障[8]。也可以通过社区为老年人举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丰富社区老人的精神生活、缓解他们孤独寂寞的情绪,让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享受便捷、高质量、多样化的服务。
(三)重视提升社区照顾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待遇
现有社区照顾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少有专业背景出身的服务人员,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任务较为繁重,现有待遇水平很难吸引或留住专业人员为从事居家服务,这就造成现有服务人员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远不能满足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对现有养老人员的定期教育与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质量、业务能力、专业素质、薪酬待遇,对于组建专业养老服务队伍和促进养老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通过了解台北地区社区养老模式的具体实践可以发现,有许多经验值得武汉市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政策、法律、专业性、服务模式等方面借鉴和参考。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让老年人有尊严、有品质地享受老年生活,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融合,共同发力,一起为老人营造一个和谐、有爱、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