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教学中辅导员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机制探究

2020-11-24郭晓平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9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辅导员育人

文/ 郭晓平

2020 年上半年,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了线上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线下教学来说,线上教学更加复杂,也更具挑战性。这是因为教师、学生和辅导员不能进行面对面交流,无法及时处理一些突发状况,很容易造成教师疲惫、学生散漫、辅导员无能为力的情况。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的进取之心,提升责任担当意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中之重。课程思政建设与辅导员工作都属于 “大思政” 范畴,面对的是同一批大学生,两者进行工作上的深度融合,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不仅能提升线上教学效果,也是实现 “立德树人” 育人目标的必要条件。

一、建立融合机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辅导员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密切联系,两者相互融合极为必要,也具有可行性。

(一)相同的作用对象和作用目为两者融合提供可能。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知心人,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育的各环节、各方面,发挥其育人功能的新课程理念。两者的作用对象都是大学生,作用目的都是立德树人,同属于 “大思政” 的范畴,这决定了两者合作的可能性。

(二)两者融合是提升线上教学效果的需要。线上教学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对教师的教学、学生上课和辅导员的管理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对线上教学较为陌生,网络和操作技术问题层出不穷,而缺少面对面监督的大学生们能否有足够的自制力和高度的注意力投入学习是一个有待商讨的问题;另一方面,面对滞留在全国各地的学生,辅导员如何通过线上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也是一个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必须站在一起,发挥育人合力,以应对这个挑战。

(三)两者融合更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由于两者的作用对象都是同一批大学生,最终的目的也都是立德树人,这里的 “人” 不是抽象的,而是有自己的家庭背景、个性特征和感情偏好的鲜活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一般来说,辅导员掌握着学生的家庭资料,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辅导员主动与任课教师沟通,进入课程思政建设和考核评价体系,将会助力课程思政建设,反过来,任课教师及时反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学生熟悉的案例为切入点进行课程思政,也能够提升育人的效果。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加强联系,发挥双方的育人优势,形成育人合力,更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当前辅导员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度较低的原因

当前线上教学中辅导员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处于探索阶段,就总体而言融合度不高,呈现一种游离状态。

(一)辅导员对课程思政建设缺乏主体自觉。一方面,部分辅导员理论素养较低,缺乏课程思政的参与意识。目前,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并不统一,对大多数非思政相关专业的辅导员来说,可能会认为课程思政是任课教师的事情,很难理解自己的工作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更没有自觉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另一方面,一些辅导员忙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没有精力去研究和参与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尤其是线上教学以来,辅导员每日忙于统计学生健康情况、上课考勤情况等日常事务,还要承受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突发事件等压力,无暇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二)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缺乏沟通,难以形成合力。一方面,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属于不同的行政体系,工作交集不多。一般来说,辅导员属于学生工作体系,任课教师属于教务管理体系,平时除了学生考勤方面,其他工作交集并不多,相互之间了解不够,因此缺乏合作的基础;另一方面,受 “术业有专攻” 的思想影响,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通常会把全部精力投入在自己的工作上,尤其是线上教学开展以来,一些教师要对网络教学进行摸索和研究,同时还要照顾家庭,基本没有精力去配合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也是如此[1]。在这样的情况下,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工作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无法发挥育人合力。

(三)高校缺乏顶层设计,无法进行监督和评价。除了教师和辅导员自身的因素外,学校缺乏顶层设计也是原因之一。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课程思政是备受重视的课程与思政相结合新概念,两者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打通两者的工作边界,发挥育人合力,顶层设计必不可少。然而,很多高校缺乏将课程思政与辅导员工作进行深度融合的意识,对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也都侧重于学生日常的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监督较少,对两者融合的研究更少。尤其是线上教学开展以来,很多高校将侧重点放在学生行踪管理和线上教学上来,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也是导致辅导员工作和课程思政建设无法接轨的原因之一。

三、建立融合机制的有效思路

线上教学中辅导员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教师和辅导员的行动自觉;既需要进行制度建设,更需要结合实际构建相应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沟通机制,为两者融合提供基础

其一,建立线上线下沟通渠道。在线上教学的特殊时期,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可通过QQ、微信、钉钉等线上渠道进行沟通,辅导员可加入专业课教师群,便于工作事务的联系,在涉及个别学生的情况时,可以通过电话形式进行一对一沟通;其二,选择正确的沟通时机。一般来说,在新课程开始前,辅导员要向任课教师介绍学生的情况和日常表现,第一次开展线上教学后,辅导员应主动询问上课情况,在课程进入三分之一时,任课教师要给辅导员反馈学生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重点关注的学生等内容;当个别同学问题较为严重时,任课教师也要与辅导员进行确认并给予关心和关注;其三,在沟通内容上,辅导员还可以将学生近期较为关注的话题或一些现实案例分享给任课教师,将其作为思政元素来呈现。针对重点学生,辅导员可以将学生的特殊情况告知任课教师,与其协商和制定学生成长计划,提升课程思政的说服力和有效性。

(二)辅导员进入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和评价体系,助力课程思政建设

一方面,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第二课堂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和做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学习报国的意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线上教学的开展[2];另一方面,辅导员不仅要在课程开始之前向教师介绍学生基本情况,也要在课程结束后,向任课教师反馈学生的表现,尤其是针对重点学生,辅导员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变化情况,使任课教师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三)任课教师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有效性, 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其一,结合学生实际挖掘思政元素。任课教师通过与辅导员的沟通和交流,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惑、学生关注和关心的问题以及真实案例作为思政元素加入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举办本专业特色的主题活动和实践活动,回应学生关注的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其二,严肃课堂纪律,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通常情况下,辅导员主抓考勤工作,但事实上,任课教师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大。尤其是线上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制定严明的上课纪律,合理安排签到和签退,加强过程性考核,不仅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减轻辅导员在这方面的工作压力;其三,任课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任课教师可以联合辅导员,邀请学长学姐进行就业经验的分享,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帮扶,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帮助学生就业。

(四)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课程思政和辅导员工作的监督评价机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长效育人机制

其一,开展课程思政系列的培训和讲座,提升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的理论素养,培养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主动参与意识;其二,搭建工作平台,促进辅导员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合。例如,设立共同备课间,专职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研讨时,可以邀请辅导员参加,听取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建议,丰富课程思政内容,提升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三,建立健全对课程思政建设和辅导员工作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喊口号,而是需要用心去践行。学校可以组建课程思政督导团,分专业对教师进行指导,采取随机听课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的监督和评价;同时,在对课程思政建设和辅导员工作评价时要重点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参考学生对课堂教学和辅导员工作的评价。另外,对课程思政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创新、有成效、有影响力的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学校应在考核评优、绩效奖励、职称评定中给予激励,激发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和辅导员工作都是全员育人 “大思政” 格局下的重要内容,两者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尤其在线上教学背景下,加强顶层设计,将辅导员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相融合,发挥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的育人合力,共同将 “高大上” 的思政内容化作生命必需的 “盐份”,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仅能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动力,而且能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证线上教学有序开展,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辅导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